APP下载

浅论反类型片

2018-09-24郝亚萍

成长·读写月刊 2018年9期
关键词:美学

郝亚萍

【摘 要】艺术美学和商业美学的冲突与融合共同构成了电影作为创意产业的基础,艺术研究或者是刻意违背某种类型电影固定的叙事模式的同时也在给观众意想不到的惊喜,总之,这一类电影的共性,是最终效果在观众的期待心理之外。随着观众们知识水平的提高、审美能力的加强,艺术美学和商业美学的融合也指日可待。

【关键词】反类型;美学;商业电影

如果让我给反类型片下个定义,那么我认为它是不以营利为目的、深入研究艺术、为电影的发展做出学术性贡献的反常规电影,简单点也可以称之为情怀大于票房的片子。如果说看类型电影是感官的释放,那么反类型电影更像是心灵的洗涤。

这种电影往往可以考察一个人的艺术修养,我接触的标准意义上的第一个反类型片是在武汉大学戏剧文学编导考试中的一道影评题,影片播放的是《偷自行车的人》。影片在安东不断徘徊踌躇是否偷车中步入高潮,无奈、揪心、让人落泪。这样的影片紧紧抓着观众,感受电影人物的喜怒哀乐。让人看到无奈凄凉的人生,也让人看到生活的希望,尽管他们未曾找回单车,但生活还是有希望的,因为他有个好妻子,好儿子,好朋友,因为偷自行车的人和他的帮凶们,并不是十恶不赦的凶徒。像以往的新现实主义的影片一样,在结尾并没有一个像好莱坞唯美主义那种皆大欢喜的结局。我想新现实主义者们也是这样认为的,他们在当时特定的大时代背景下,实在看不出这些小人物能有什么出路,亦或是美满的结局。当然,在这种可怜又可悲的情况下,多少观众在揪心他不能“拿回”属于自己的自行车,导演自然也没有为了大家的心愿改变故事的结局。导演和编剧更像是一个时代的思考着,记录者,而不是问题的解决者。我想他们也深刻知道自己的一部电影也许不会解决这种暗存在社会中多年的问题,但假如这个社会连思考者和记录者都没有的话,那才是真正的暗无天日。所以他们就像是一个微弱的曙光,虽然都是反映了社会最底层人民的疾苦,在结尾往往令人感觉窒息,心疼。比起类型电影作为电影商人的福音,反类型电影更多的是艺术家的悲哀。

我们也可以发现在豆瓣上评分八九分甚至更高的大多数都是反类型电影,这和反类型片所追求的深度、独特、耻于墨守成规时离不开的。可以说它是电影艺术家们创作的平台和基地,是引领电影艺术方向。

当然这并不是说反类型片比起类型片来说形象有多么的高大。对于电影艺术来说,规则形状大于美学,类型胜过艺术。类型电影受欢迎的原因大部分是刺激感官引发联想。尽管故事大同小异异,但它对观众的感官刺激却力争新奇和新鲜,并随着观众欣赏水平的提高而不断发展,总能领先观众想像半步,引发他们观赏的兴趣。类型片这种对观众感官刺激的追求客观上极大地促进了电影技术的完善的,使好莱坞影片时至今日仍占有着无与伦比的技术优势。毕竟反类型片的设定局限了受众人群,所谓的“反”,可能是对类型电影构成元素的颠覆,这种反不是社会的主流带给人的积极主动的能量也少得多。艺术和商业价值之间的权衡不可避免的存在在电影事业的发展过程中,两者都不可缺失,但是现在不少好的反类型电影在表现艺术的同时也给了人们震惊和共鸣,让人们想去思考艺术,乐于思考艺术。比如说《阿甘正傳》。

人生就像一盒巧克力,你不知道你会选中那一颗。《阿甘正传》全片一直在宣扬一种论调:坚持、执著地做一件事,那你终将成功,获得人生的幸福。它总是制造这样的神话:一个人的成功,只取决于自我,不公总是偶尔的,或微小的,并不是不可避免或至关重要的,并总有办法来消解。而世界真相则恰恰相反,真正的人生进取也无法与社会改造剥离。中国古言常说“谋事在人,成事在天”,这种单拎一人先斩后不奏的视角,未免不合常理,因主旨与现实的背离,于是导演只能用牵强附会、夸张离奇的剧情去完成他的使命。所有社会背景与历史事件,对阿甘的影响全都在正面作用,每种都能转化为阿甘成功的强大助推力。但是反过来想想,为什么导演要替阿甘去除前进路上的所有阻碍,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理解。失落的人可以把它当作一部励志片,不停地奔跑,不停地向前,阿甘这种傻子式的执着总能给人些许鼓励,让人觉得希望总是在永不放弃的努力之后到来。严格来说也不是一个关于逆袭的故事,这是一个关于“不可能变为可能的故事”,充满了奇迹的意味。人们习惯说美国是一个造梦的国家,不是说让可能的事情变成真实,而是将不可能变为可能。觉得生活把自己过的疲惫不堪的人,也可以把它当作一部轻松片,不需要想那么多,也不会想那么多,简单的人有简单的快乐,认真做事,深爱自己的心上人。无论明天会有什么样的情况,会是一块什么口味的巧克力,都不会影响他的胃口和心情。当然如果你在寻找你的真爱,你也可以看看那个南阿拉巴马的傻子阿甘,最终娶了珍妮,生了一个小阿甘。他们快乐的生活在一起。在影片最后,当阿甘站在珍妮墓前,用南阿拉巴马的口音说:我爱你珍妮。这是我们的眼里才会闪烁着泪花,为的不是这个傻子终于娶了珍妮,而是因为这个傻子拥有许多聪明人没有的感情:爱情。而那些自以为拥有了爱情的聪明人其实并没有得到爱,也不知道什么是爱。所以说,就算给了阿甘一个逆天的人设,无比的运气,反现实的场景,这个彻底的反类型的电影却给了每个人不同的感受和鼓舞,这也算是在反类型电影中极大的改变,也许这也就是在《肖申克的救赎》和《低俗小说》的夹击下这部影片仍然能拿到奥斯卡奖的原因吧。

近几年的一部新的警匪片《余罪》,反类型叙事成市场新宠。穷则思变,近几年警匪题材影视作品的疲软,促使众多影视从业者思考题材类型的新蓝海。警匪片盛行带来的的脸谱化、符号化的人物设定,让警匪故事变得千篇一律,对于题材的过度消费让警匪片市场逐渐疲软。但这部剧反英雄人设一改守旧派警匪模式。摒弃以往警匪片主人公勇敢正义、嫉恶如仇的英雄主义色彩,《余罪》主人公“贱人余”被塑造成一个更丰满的形象,使观众眼前一亮。当然这部剧也并不能算得上反类型的电视剧,但是里面的反类型元素却让人眼前一亮,这是否也能说明反类型元素也正在慢慢的作为独特的佐料加入商业电影的大餐呢。

追求艺术价值的同时又能扩大并考虑受众的接受程度,这样的电影才是以后高分电影的特点之一吧。

猜你喜欢

美学
仝仺美学馆
盘中的意式美学
饮食美学中还乡
Calligraphy,the gem of Chinese culture
现代生活美学之城
生活美学馆
造物美学
纯白美学
街之美,在于人 读《街道的美学》
“妆”饰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