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生厌学的表现、原因和辅导方法

2018-09-24林惠琼

成长·读写月刊 2018年9期
关键词:厌学表现

林惠琼

【摘 要】学生厌学现象广泛的存在于中小学教育当中,学生厌学的解决不当不仅影响学生个体的自我成长,也容易导致一系列社会问题。本文将简要阐述学生厌学的表现,并在外界环境以及学生心理内在两个方面来分析学生厌学的根本原因。此外,本文也在教师的角度分析了构建多元评价体系、激发学习兴趣以及转变教师角色对辅导厌学学生的有益影响。

【关键词】厌学;表现;原因;辅导方法

一、学生厌学的表现

厌学是学生在长期的学习过程当中出现的一种消极反应,是学生持续处于紧张或高压环境下而引发的疲倦懈怠状态。学生厌学的主要表现可以总结为厌学情绪和厌学行为两个方面。

在厌学情绪方面,主要体现在对学习失去兴趣,主观情绪上对学习持冷漠厌倦态度,比如课堂上精神涣散,思维相对迟缓,不愿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课堂外没有明确学习目标,消极对待作业,思想上拒绝自主思考,意志力相对薄弱,容易被其他事物所干扰进而无法投入到课堂外的自主学习当中。而学生厌学情绪的积累也一定程度地反映在其行为当中,表现为在行为上主动远离学习。比如,厌学者频繁地迟到、旷课以抵触接受教育,即使身处课堂也不免交头接耳或闷头睡觉;更有甚者,在课外拒绝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甚至在考试过程中公然抄袭。

厌学现象广泛存在于中小学教育当中,厌学情绪和行为都不利于学生的自我成长,容易诱导学生步入歧途,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以下我们将着重分析学生厌学的原因,并探讨相应的辅导方法及对策。

二、学生厌学的原因

文献[1]结合了选择理论剖析了厌学现象产生的原因。心理学家格拉瑟认为“作为高级物种,人类除了生存和繁殖的基本生理需求之外,还存在归属感、权利、自由以及享乐的心理需求”。选择理论[2]认为,外界只是向个人传递了信息,个体的情绪则是个体自身所选择的。基于选择理论,文献[1]认为,可以通过外部激励和内部激励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不能仅仅强调外部激励而忽视学生内在的心理需求。以下,我们将在外部环境和内在心理两个方面来阐述学生厌学的原因。

(一)外部环境

学生所处的外界环境在无时无刻的向学生传递信息,一旦外部环境所施加的压力与学生内心需求相悖,则容易使得学生滋生厌学情绪。笔者认为,使得学生容易产生厌学反应的外界条件主要有三个:巨大的学业压力、不良的家庭氛围以及呆板的教学模式。

(1)巨大的学业压力

在当前社會,学生的评价标准单一,唯分数论的盛行使得学生承受着巨大的学业压力。长久以来,传统的填鸭式教育,大行其道的题海战术一直在为人所诟病的同时,却也普遍存在于中小学教育当中。其实,早在上世纪90年代,国家已经颁布了《学校卫生工作条例》,严格规定了小学生每日在校接收教育时间需控制在6个小时之内;而近些年来,多项“减负令”的出台也在侧面说明了当今学生肩上所背负的学习压力依旧沉重。现行的高考制度,使得分数在大多数情况下成为了衡量学生的唯一标准。这种唯一的评判标准,使得学生不仅在校内有着繁重的学习任务,甚至在校外还得承受来自辅导机构的额外压力。在长久的学业压力之下,周而复始、相对枯燥的学习任务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长此以往则使得学生对学习产生一种厌倦抵触心理,进而在情绪和行为上产生厌学反应。

(2)不良的家庭氛围

家庭环境总在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的自我成长,父母的期望值、教育观以及整个家庭的氛围都与孩子的学习生活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首先,家长对孩子不切实际的要求,过高的期望值会无形中使得学生产生巨大的心理压力。一旦学生在学习上无法满足父母希望子女成龙成凤的愿望,久而久之学生则会产生对学习的畏惧心理,产生巨大的精神压力。其次,家长错误的教育观念也会对孩子本身的学习态度造成影响。过度地放纵溺爱孩子容易使学生形成过度自我、懦弱散漫的人格,进而使得孩子自身上进心不足,意志力薄弱,无法正确面对困难。因此,一旦学习内容的难度增大,课程安排的进度加快,这些孩子则容易滋生厌学情绪。最后,不良的家庭氛围则使得学生无法完全集中精力在学习上。家庭上的不和将带给孩子无所适从、缺乏关爱的情感体验,这往往使得孩子在课堂上分心,在家中更无法安心学习。此外,一旦学生缺乏家长的管束,感受不到家庭的关爱,则非常容易受到社会问题青年的蛊惑,进而步入歧途,无心向学。

(3)呆板的教学模式

良好的教学模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于此相反的,枯燥的教学模式则使得学生被动的接受知识,丧失了主动学习的积极性。第一,传统的教学模式忽略了学生参与课堂的重要性,缺乏师生间的有益互动,没有实际考虑学生的能力水平,使得学生一味单向地接受知识,带给学生枯燥沉闷的学习体验。第二,传统的教学模式只注重理论知识的讲解,忽视了实际操作的同步学习。单一的教学手段,无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全部感官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单纯理论知识的介绍也抽象了知识本身,增大了学生理解的成本。

(二)内在心理

格拉瑟在《了解你的学生:选择理论下的师生共赢》一书中这样认为,“学校,尤其是中等教育,应该关心学生心理上的内在需求”。一味地强调外在因素,却忽略学生内在心理,这是根本性的错误。以下我们将简要介绍学生厌学的内在心理因素。

(1)持续动力的缺失

厌学学生缺乏内在的学习动力,无法建立长远的学习目标,面对困难无法通过自身的努力加以克服。在学习过程中,他们往往没有明确的学习动机。这是因为其无法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所造成的内在学习动力缺失,进而无法充分调动自身投入到学习中。基于选择理论,我们可以这样认为,学生自身没有体会到学习的必要性,盲目的学习现状与内在心理需求不相匹配,进而表现为对学习失去乐趣。学生一旦处于这种被动状态,往往无法全神贯注,思维也将不会持久活跃。

(2)自我激励的缺失

在日常学习中,一旦学生无法正确认识自己,看轻自己,对自身的能力与品质有着低于实际的认识,这将使得学生产生自卑心理,进而在对待困难的学习任务时常倾向于选择放弃。这是学生内在自我激励缺失的表现。学生自我激励的缺失,将导致其产生明显的“习得性无助”,即在学习过程中的连续失败体验造成的学生自身对学习本身感到无能为力,甚至自暴自弃的状态。

三、学生厌学的辅导方法

现有的关于学生厌学现象的研究[4][5]普遍认为,解决学生厌学现象需要社会、学校、家庭和学生自身的共同努力。笔者作为一名普通的人民教师,以下将从教师的角度简要阐述面对学生厌学的正确辅导方法。

(一)构建多元评价机制

作为教师,应该构建多元评价的机制,不再单纯的以分数来衡量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需要激发学生自身的内在能动性,让学生能够正确认识自身的能力,促使其能够进行自我批判与自我认知。与此同时,我们也应以肯定与鼓励为主的态度,来引导学生的自我评价。在引导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充分相信每个学生自身的潜质,使得学生在表现良好时可以相信自己能够做得更好,在表现不好时也能进行自我反省进而获得自我完善。这种以学生自我评价为主,以教师支持肯定的评价为辅的多元评价体系,能够规避传统的只以分数这一单一指标来评价学生所带来的消极影响,能够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避免厌学情绪的滋生。

(二)激发学习兴趣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使得学生持续的保持学习热情,在长时间的学习过程中不易出现疲惫心理。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其一是要求多种教学手段相互结合,教师在了解学生学业水平以及明确教学任务的基础上,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多种教具搭配使用,进而保证课堂教学的生动性,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其二是要求教师做到因材施教。教师应正确认识到学生个体间的能力上的差异,根据不同学生自身学业水平和心理品质上的特点,为其设计符合自身特点的成长方案。这就要求教师要充分认识每个学生的优缺点,尊重学生个体差异,以发展的眼光实行“动态的”施教,减轻学生的自我否定与怀疑,进而使得学生在不同阶段都能保证一定的学习热情。

(三)转换教师角色

教学作为一种以目标为导向的活动,教师角色的转换对解决学生厌学问题有着显著的影响。文献[6]讨论了三种不同的教师角色及其功能,即教师作为“知识传播者”、“治疗师”和“助产士”三种不同的教学角色。

教师作为“知识传播者”的教学理念是以学术内容为基本出发点。在这种角色模式下,教师往往担任着课堂教学的核心,考试和测验成为了一种通用的手段:教师作为主动方阐述知识并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而学生则通常保持被动,在一定限制下给出简要的答案。与“知识传播者”角色模式相反的是,“治疗师”教师角色考虑了学生个体自身及其心理先决条件,其基本出发点是增长和促进孩子的积极自我发展。当教师作为“治疗师”角色出现在课堂时,教学成功与否的衡量准则,将不再是分数这种单一的评价方式,而是考量当前的教学内容与教学场景是否符合学生心理的期望。

传统的“知识传播者”角色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治疗师”角色则忘记了教育本身传递知识的根本属性,而“助产士”教师角色则在两者中间寻求一种更加平衡的模式。一方面,其认同课堂应回归学术本质,传授知识仍是教师的本职;另一方面,其也强调教师应选择更符合学生内心特征的方式来传递知识。“助产士”教师角色有助于构建师生互动的生动课堂:其一,教师作为“助产士”角色可以使得学生在课堂上获得更大的权力,让学生能够更大程度的在课堂上发表自己的看法与理解;其二,教师作为“助产士”角色有助于弱化传统上的学习竞争模式,根据学生本身的特质和教学目标开展相应的合作学习活动,使得学生获得自我的成长。在这种角色模式下,教师的主要功能只是“助产”,其以教学内容为基础,营造助力学生自我成长的有益氛围,能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从源头解决学生厭学问题。

参考文献:

[1]张夫伟,苏春景.学生厌学的根源及改善之道——基于威廉·格拉瑟的选择理论[J].中国特殊教育,2014(8).

[2]Glasser W.Choice theory:A New Psychology of Personal Freedom [M].New York:Harper Collins,1998

[3]威廉·格拉瑟.了解你的学生:选择理论下的师生双赢[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4]刘文生.欠发达地区中职留守学生心理问题现状、原因及对策[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1(4):211-212.

[5]马金祥,王水玉.学生厌学的环境诱因及防治策略[J].教育探索,2005(5):95-96.

[6]Schou L R.The Teacher as a Knowledge Transmitter, a Therapist and as a Midwife [J].Vestnik Mgiro,2011,3.

猜你喜欢

厌学表现
摄影艺术中的美学探讨
我国就业中的性别歧视问题探究
骨瓜提取物的不良反应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