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彩超定位下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效果评价

2018-09-22董发慧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18年17期
关键词:臂丛穿刺针成功率

董发慧

如今医师在实施神经阻滞时,多使用盲探式阻滞的方式,这种方法依靠穿刺针触及神经时引发的异感来寻找神经。这种方法的弊端非常多,不仅成功率低而且很有可能损伤到患者血管和神经,从而造成严重的并发症,危害患者的健康。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可以将彩超技术应用在神经阻滞定位上,在彩超作用下,可以观察到穿刺针的路径与麻醉药物在患者体内的扩散情况,提高神经阻滞的成功率[1-5]。为了进一步评价其临床应用效果和探讨其应用价值,本文对112例计划进行上肢手术的患者给予不同的神经阻滞方法进行分析,先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7年1月—2018年1月我院112例计划进行上肢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不同的治疗方案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56例患者。其中,对照组男女患者的比例是28∶28,患者年龄在29~51岁,平均年龄为(39.23±5.16)岁,体质量在42~85 kg,平均体质量为(56.12±4.02)kg。观察组男女患者的比例是29∶27,患者的年龄在27~50岁,平均年龄为(38.23±5.26)岁,体质量在41~83 kg,平均体质量为(53.12±4.76)kg。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在性别、年龄以及体质量等一般资料上比较,差异不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具有可比性。

表1 两组并发症情况[n(%)]

表2 两组患者神经阻滞成功率对比[n(%)]

1.2 方法

麻醉前半小时,向患者肌内注射0.1 g苯巴比妥和0.5 mg阿托品,监测患者的血压、脉搏、氧分压以及心电图等。

对照组采用传统异感定位臂丛神经阻滞法,首先进行定位,找准患者的前中斜角肌以及位于两者之间的肌间沟,确定穿刺点后进针,待针尖将异感引出时,回抽无血液和脑脊液,则此时给患者注射35 ml的1.5%普鲁卡因和0.44%罗哌卡因的混合液,退针之后对患者注射的部位进行按摩。

观察组采用彩超定位下臂丛神经阻滞法,探头频率4~10 MHz,患者采取平卧位,将高频探头放置在患者的锁骨上窝,仔细扫查,观察前中斜角肌以及其周围软组织,确定最佳的进针位置,使用7 G针进行穿刺,超声下将穿刺针头推近臂丛神经根,注射35 ml的1.5%普鲁卡因和0.44%罗哌卡因的混合液,最后退针至中斜角的肌内侧缘层,注射局麻药到胸锁乳突与上干间隙,直至间隙变宽,退针,对患者注射的部位进行按摩。

1.3 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的数据使用SPSS 20.0软件进行处理分析,计量资料以 (±s)表示,以t检验,计数资料以χ2检验,以百分比(%)表示,当P<0.05时,表示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并发症情况

观察组和对照组者均发生了不同程度的血管被穿刺针穿破、局麻药中毒等并发症,观察组并发症的发生率为5.36%,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6.78%,两组相比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见表1。

2.2 两组神经阻滞成功率对比

采用彩超定位下臂丛神经阻滞法的观察组的神经阻滞成功率为96.42%,而采用传统异感定位臂丛神经阻滞法的对照组的神经阻滞成功率为69.64%,显然,观察组的神经阻滞成功率要高于对照组,P<0.05,具体见表2。

3 讨论

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是将局部麻醉药注入臂丛神经干周围使其所支配的区域产生神经传导阻滞的麻醉方法称为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是临床上常用的麻醉方法之一。适用于手、前臂、上臂及肩部各种手术。上肢予以臂丛神经阻滞手术对麻醉的要求高,进行麻醉存在一定的困难[6-8]。常用的传统异感定位臂丛神经阻滞法的弊端较多,无法将麻醉药物注入到合理的位置,从而导致麻醉的时间以及镇痛维持时间较短,而且该方法容易损伤到患者的血管和神经,对患者的健康造成损害[9-10]。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可以将彩超技术应用在神经阻滞定位上[11-12]。

为了评价分析临床应用彩超定位下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效果,特地进行了此次研究。本文的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的手术并发症的发生率为5.36%,低于对照组的26.78%,两组比较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神经阻滞成功率为96.42%,高于对照组的69.64%。结果证明了与传统异感定位臂丛神经阻滞法相比,彩超定位下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具有更高的成功率和安全性。

综上所述,在彩超定位下对患者进行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更为容易,降低了操作难度,还可以显著提高神经阻滞效果且具备较高的安全性,其麻醉效果值得肯定。

猜你喜欢

臂丛穿刺针成功率
一种新型套管针用穿刺针的设计
成功率超70%!一张冬棚赚40万~50万元,罗氏沼虾今年将有多火?
如何提高试管婴儿成功率
超声引导臂丛神经阻滞用于上肢手术的麻醉效果及安全性
槽型鞘脑穿刺针的设计及动物实验初步结果
EBUS-TBNA中不同型号穿刺针对纵隔淋巴结肿大诊断结果的影响
如何提高试管婴儿成功率
布托啡诺在臂丛麻醉患者中的镇痛效果
肌肉肌腱转位术用于晚期臂丛神经损伤功能重建
地佐辛复合局麻药在臂丛神经阻滞麻醉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