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同型半胱氨酸测定在脑梗死合并颈动脉病变的应用效果

2018-09-22张文卿张文涛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18年17期
关键词:半胱氨酸颈动脉脑梗死

张文卿 张文涛

脑梗死是临床上常见的疾病,主要是由于患者的脑部血管发生粥样硬化,致使血管狭窄、堵塞所导致[1-2]。经临床研究表明,同型半胱氨酸与脑梗死的发生具有重要关系,对患者的同型半胱氨酸进行测定,可以有效对患者的病情进行诊断[3-4]。文章主要研究同型半胱氨酸测定在脑梗死合并颈动脉病变的临床应用效果,现报导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于2017年3月—2018年3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脑梗死合并颈动脉病变患者78例,为实验组;以及同时期在我院进行健康体检的人员78例,为对照组。实验组中,年龄为43~68岁,平均年龄为(55.26±5.30)岁;男女比例49/29。对照组中,年龄为43~69岁,平均年龄为(56.48±5.43)岁;男女比例48/30。所有人员均在知情同意下签订知情同意书,自愿接受相关检查和研究,两组人员的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颈部血管超声检测方法:指导所有接受检测的人员采取俯卧位,并将头部偏向对侧45°,从横向和纵向两个角度对所有人员的双侧颈动脉交叉处进行检查,观察并记录其双侧颈动脉中的膜厚度和狭窄程度。

表1 对比两组的同型半胱氨酸水平 [ ±s ,μmol/L]

表1 对比两组的同型半胱氨酸水平 [ ±s ,μmol/L]

组别 例数 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实验组 78 36.80±8.49对照组 78 6.35±1.80 t值 - 30.986 9 P值 - 0.000 0

同型半胱氨酸检测方法:采用循环酶法检测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告知所有待检测人员,在检测当天需要保持空腹状态,然后采取所有人员的空腹静脉血5 ml;将其中的2 ml空腹静脉血标本使用乙二胺四乙酸进行抗凝处理,并离心,分离血清待用;另外的3 ml空腹静脉血标本使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进行血液指标检测。

1.3 观察指标

对两组人员同型半胱氨酸水平进行对比。判定标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15μmol/L,判定为高同型半胱氨酸血脂。

1.4 数据处理

对两组人员数据资料使用SPSS 20.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用(±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 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对比两组的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实验组患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为(36.80±8.49)μmol/L;对照组的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为(6.35±1.80)μmol/L。组间对比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 讨论

目前,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形式日益严峻,老年人口的增多对家庭及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5-7]。由于老年人群的身体机能出现明显退化,使其容易出现多种疾病,脑梗死是老年人群常见的疾病,若患者不能接受及时的治疗,可能导致患者出现昏迷、休克等症状,对患者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造成严重威胁[8-9]。脑梗死的产生主要是由于人体内的血管动脉发生粥样硬化所导致,当人体的动脉血管发生粥样硬化后,人体内的血管会逐渐狭窄,甚至发生堵塞,使其出现多种脑部疾病,并会累及颈动脉,使其发生病变,对患者的病情造成进一步的损伤,因此需要对脑梗死及合并颈动脉病变患者进行及时的发现并治疗[10-11]。

经临床研究表明,同型半胱氨酸是脑梗死形成的重要影响因素。同型半胱氨酸是蛋氨酸和半胱氨酸代谢中的中间产物,其包含硫氨基酸,可以产生超氧化合物,能够影响血管内自由基的代谢,进而导致血管内皮细胞出现损伤,甚至引起内皮细胞出现坏死、凋亡的现象,改变了细胞的功能和形态,容易使血管内产生血栓和动脉粥样硬化;同时同型半胱氨酸可以降低血管内皮细胞ADP核糖聚合酶的活性,使血小板粘附的聚集率增加,影响纤溶物质的产生,使血管内产生血栓,进而导致急性脑梗死的产生[12-13]。

本文研究得出,实验组患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为(36.80±8.49)μmol/L,高于对照组的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为(6.35±1.80)μmol/L,P<0.05,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说明脑梗死合并颈动脉病变患者接受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检测具有重要意义。

猜你喜欢

半胱氨酸颈动脉脑梗死
MTHFR C677T基因多态性与颈动脉狭窄及其侧支循环形成的关系
64排CT在脑梗死早期诊断中的应用及影像学特征分析
血清高同型半胱氨酸在多发性骨髓瘤治疗及预后中的临床意义
4类人别轻易按摩颈椎
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对急性脑梗死的诊断作用探讨
缺血性脑卒中与血清同型半胱氨酸的关系
S-异戊烯基-L-半胱氨酸对辐射诱导小鼠DNA损伤的保护作用
脉血康胶囊治疗老年恢复期脑梗死30例
祛脂定斑汤联合辛伐他汀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痰瘀互结型30例
颈动脉超声和经颅多普勒超声联合评价颈动脉狭窄支架治疗的临床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