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娘炮”不“娘炮”,看精神格调

2018-09-21鹤丁

环球人物 2018年18期
关键词:品格气质传统

鹤丁

一句“少年娘则中国娘”,引发了一场对于男性气质的大讨论。道生一,一生二,性别从来都是根本问题。

词汇是社会意识的产物。“娘化”“娘炮”是明显带有侮辱和贬损性的词汇,而当女性被明显置于对立面,这些词展现的就不只是对特定男性的侮辱,更是对女性的集体侮辱。反过来,“女汉子”则是对强悍女生的夸耀,两相结合,男权色彩依然明显。

男生气质阴柔化,或许也不全是个人选择的结果,还有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子。在“文”与“武”这两个描述中国男性特质的维度中,“文”长期胜出。人们不爱张飞、李逵,而爱潘安、卫。“玉树临风”“文质彬彬”“温润如玉”,是优质男的经典刻画。东亚文化与欧美文化在此存有巨大差异。如果用巨石强森式的欧美男性作镜子,不用说“小鲜肉”,绝大多数中国男性都显得太文气。若一不小心被冠以“娘”,中国男性能接受吗?

估计有人会反驳:今天的花美男,与传统文化中的君子形象差太远。或许是不全然一样。但问题在于:每一个人与这个原点都有距离。是粗糙一些,还是阴柔一些,审美的权利到底交給谁?个体有没有选择自由?立足文明社会,不以一把标尺丈量所有,不拿个人好恶强加于人,是基本准则。

能准确处理群己权界限,是一个现代社会应有的品格,这比有什么样的男性气质更重要。在公共事务上,能热肠挂住,展开激辩,在私人事务上,更能冷眼看穿,倾向于宽容。每个人都能有偏爱或厌弃一种风格的权利,即使对阴柔男性捏鼻子也无妨,但因个人好恶,展开群嘲则大可不必。当然,如果我们面对的是一个强制青少年收看的电视节目,则另当别论。毕竟,此时偶像如何选,需要考虑群体偏好,这超越个人选择,构成了公共议题。

父爱主义的焦虑其实不难理解,因为代际之间的文化偏见从未消除。 上世纪80年代初,穿敞口喇叭裤的男生,也曾被认为不男不女、伤风败俗,被追着剪掉。今天,曾经的年轻人都快步入老年,是同样举起文化偏见的大剪刀,还是给个人保留成长的空间?

其实,男性的“文”,不仅指外貌,也指修养,同样的,“武”也不只是体魄,更是品格。Man不Man,看看精神格调吧。屈原“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放在今天怕也要被狠狠地批判一番,但他留给世人的不是“优美”而是“壮美”;梅兰芳一颦一笑,“比女人还女人”,却有蓄须明志的操守,在家国大义面前,比男人还男人。

为什么现在精致男性很受女性欢迎?一方面,传统影响还在,另一方面,很多中国男性依然非常糙。在大街上光着膀子、挺着啤酒肚、满口粗话,“很男人”;极尽性别优势,轻视女性、调侃女性,“很男人”。可这样的“阳刚”,既无外在体面也无内在修为,会让很多女性青睐更有女性气质的男性。

我的一个朋友,刚从美国西东大学访学归来。这所历史悠久的私立天主教大学,保持着白人精英文化的传统,很注重男性气概的养成。比如在“男人之夜”,每个男生发个拳击手套,就开打了。还有很多其他团队项目,比如砍树劈柴,教人学会合作与进取。

援引洋例子,不为崇洋,而是要说男性气质的养成,根本不在讨伐中而在生活中。如果说很多家长确实担心男孩女性化,那么,就别整天将孩子关在家里,成了“白斩鸡”,老师也别只盯着作业不放,忘了公共活动。否则,涵养男性的坚毅品格与公共精神从何谈起。这比提防几个年轻偶像的有限影响,要重要得多。

猜你喜欢

品格气质传统
品格提升在小学语文亲子阅读中的渗透
冬季暖男必备
少年力斗传统
吉仓AOI理想就是看似简单无奇却气质非凡的成熟Style
What’s InsideDoesn’t Count
伊斯坦布尔:飘浮着骄傲和贵族气质
女星发“饰”界 打造潮女气质
清明节的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