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老年流动群体的社区营造研究

2018-09-19朱俊峰

法制与社会 2018年12期
关键词:社会融入

摘 要 伴随着人口流动,老漂族越来越成为城市生活中常见的社会现象。本文通过研究发现,老漂族这一流动群体在异地社会融入、生理健康和照料需要、心理健康三个方面存在比较突出的问题。针对上述三个方面的问题,本文从社区营造的角度出发,提出了打造社区商业中心、构建社区医疗体系、加强对社区原居民的关怀三个措施以应对流动人口问题。促进老年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入,提升老年流动人口的生活品质。

关键词 老年流动人口 社会融入 社区营造

作者简介:朱俊峰,浙江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流动人口、家庭。

中图分类号:D669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8.04.302

我国学者王伟进将老漂族定义为,“为支持子女事业,帮助子女照顾第三代,来到陌生城市与子女生活的老年群体。”从本质上讲,老漂族属于流动人口。即该人群的居住地与户籍地为不同的城市。在作者看来,老漂族的定义为:出于个体意愿而远离户籍地居住的老年流动人口。根据国际卫生计生委公布的《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2017》的调查数据显示,在我国流动人口数量达到2.45亿人,而根据《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2016》中的数据显示,老年人口占流动人口的7.2%,照顾家庭第三代成员、养老、就业成为老年人口流动的三个主要原因。王伟进(2015)认为老漂族问题的出现反映出我国家庭生命周期和代际关系的深层次变化,同时反映出了我国家庭儿童福利的相对贫乏和公共服务的不均衡。而解决老漂族的问题则要从代际学习和完善儿童福利供给制度入手。学者江立华认为,空间的变化产生了空间依赖,需要通过老漂族的精神空间再生产缓解。在目前已有的研究中,以现实描述与理论研究为主。而本文从现实的层面出发,将老漂族与社区这一重要空间相结合,将老漂族的问题纳入社区营造的范围内,通过社区的角度解决老漂族的问题。

一、老年流动人口的问题

在我国,“安土重迁”的思想长期影响着国人的迁徙行为,并将社会关系的产生与维系与空间密切联系起来。而在现实情况中,由于地理特色与历史原因,存在着多样的空间形态以及空间的多样性特征。空间上生存的人群由于空间的独特性会衍生出獨特的行为标准行为体系和心理认同感。而当空间发生转移时,不同空间所形成的不同的行为的标准存在着差异,这种差异在引发冲突的同时,还会影响流动人口对新空间的认同程度高低。

于此同时,在我国,家庭在人社会化过程中的重要性十分显著,就大部分家庭的情况而言,家庭为家庭成员提供的支持作用可替代的程度又较低,但由于长时间的空间距离较远,原关系难以通过面对面的互动加以维系,使得老年流动人口很容易出现新空间产生的关系难以融入,原空间的原关系难以回去的情况。

与此同时,伴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群体面临着生理系统衰老的问题。根据2016年《中国老年社会追踪调查》的调查结果显示,老年群体罹患慢性病的比例高达75.23%。老年群体往往成为发病较多的群体。另一方面,在对老年群体的健康关怀中存在着两方面的缺失。

首先,由于在家庭中子女成为收入的主要来源。在外工作的时间往往比较长。难以对在家老年人形成稳定的家庭照顾以及建立对老年人突发状况的应对机制。与此同时,除了一些特殊类型的社区有社区预防机制之外,普通的社区鲜有应对老年突发疾病预防机制和专门的日常照料机制。

其次,由于我国的资源分配与资源使用往往与户籍情况相挂钩。在医疗领域,由于老年流动人口往往不具备居住地的户籍,同时老年流动群体可能存在着没有医疗保障、农村医疗保障与城镇居民医疗保障不联通缴费待遇差距大、无法实现异地报销或异地报销手续太繁杂的情况。从而影响老年群体的就医意愿和健康状况甚至出现因病致贫,影响家庭的稳定。

在心理方面,老年流动群体与子女家庭之间存在代际差异的问题。从而让老年群体多发诸如抑郁、无意义感等心理问题。在2016年发布的《中国老年社会追踪调查》中我国有四分之一的老年人有不同程度的孤独感。而在伍小兰的《中国老年人口抑郁症状分析》中表示,在我国城市,有三成的老年人患有抑郁症。而这一情况在农村的比例则更高。老年流动人口的抑郁问题不仅是因为环境和非正式支持网络的变化所带来的心理问题。同时因流动而产生的家庭生活变化和代际差异往往成为老年流动群体抑郁症高发的原因之一。中国的家庭结构中,父母的权威与家庭结构中的位置往往高于子女。而随着社会地位的变迁,在新家庭中,子女因为成为家庭收入的主要来源而成为家庭权力的中心。在家庭结构中的地位变化和权威受到冲击的同时,老年群体与其它家庭成员之间又无法建立有效的沟通渠道,从而使得老年群体往往出现适应性心理危机。

二、老漂族的社区营造

在单位制瓦解之后,社区成了居民生活最为主要的场所之一。面对老年流动人口,社区生活也成为其除了家庭生活外最为主要的生活空间之一。因此,加强对社区的营造能够有效的解决老年流动人口所面临的问题。社区营造,即社区的营建和创造。通过整合社区内的资源,优化社区内的配置,促使社区意识的形成。在解决社区集体问题的基础上培养居民形成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得社区内的居民实现更高程度的整合。根据台湾学者夏铸久的观点,社区营造主要有五个发展发向:人、文、地、景、产。在社区营造方面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打造半封闭式的社区商业中心

面对老年流动人口所存在的心理问题和因生理老化而导致的行动人力减弱。如何建立流动老年人口的社会支持网络以及推动社区友好环境建设成为社区营造中急需解决的问题。老年流动群体支持性网络的建立依赖于与在地居民良好的互动,而空间对于社会关系的生产至关重要,在社区层面而言。为了促进社区居民的整合,需要借助社区中的公共空间,通过诸如社区广场的公共空间来搭建居民的沟通平台。通过在公共空间内的活动强化和构建社区居民之间的关系。在我国城市社区,这样的公共空间往往是该社区的社区中心。此类社区中心往往具有行政性和居民停留时间较短的问题。因为时间较短,难以形成稳定的互动关系。因此,面对此类问题,社区建设的发展方向应当是建设商业性的社区中心诸如社区商店、社区理发店、社区棋牌室等。社区的居民行动受到利益判断的驱使,社区商业中心通过对社区居民日常生活需要的满足,促使社区居民向社区商业中心点聚集,使居民产生出行的需要。半封闭的社区商业中心主要面向社区居民服务而不是社区外部人员,这样有利于固定互动的人员,降低互动开始初期互动双方因不确定因素而导致的拒绝互动。通过长时间稳定的互动,能够促使老年流动群体与当地居民建立正向的链接,并通过连接获取情感支持与其它资源。而社会支持网络的强度增大能够有效缓解老年人因生活半径封闭而造成的心理问题让老年流动人口获得陪伴感和自身的生命意义,从而抵消孤单、抑郁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同时促使社区原有居民对老年流动人口的接纳,促进老年流动人口的社区融合。

(二)建立社区医疗卫生体系

面对老年群体慢性病多发的问题,社区营造还需要建立有效的医疗卫生体系。这既包括政策层面上的医疗保障、人才队伍建设,也包括操作层面上的环境改造。有效的社区营造应当包括为老年人创造友好的社区环境,即消除物理环境中对老年人出行、使用等方面的不利因素。诸如为居住在高楼层的老年人安装方便出行的电梯,为失能老人加装紧急铃等。使得老年人能够对社区的服务使用更加容易得到。不仅如此,对于老年流动人口,社区行政层面还可以通过社区调查为社区中的老年群体建立个人档案。对老年个体的健康状况、家庭经济状况、照护状况进行评估和综合考量。并通过社区资源的连接满足老年群体的需要。在面对老年群体的健康问题,在社区层面,可以推动医养结合在社区的落地,吸引社区医生进入社区,通过社区医生也能起到分级诊疗的作用,将小病的治疗消化于社区,能够减少大型医院的拥堵状况和运营成本。对于流动老年人的医疗保障方面的特殊性,由于涉及到地区缴费待遇差异、保险种类的差异。实现对老年流动群体的医疗保障需要在更高的层次上作出制度设计,在社区方面,应对老年人的医疗保障,可以通过社区财政建立专门的社区医疗基金。对社区中的老年流动人群实施就医补贴。但此项措施在保障老年人的健康权益的同时也存在增加社区财政负担的风险。为此,社区可以通过与商业保险公司合作,为居住在本社区的老年流动人群推荐合适的医疗保险以保证老年群体的健康。通过政策层面的均衡,防止老年流动群体因病返困等現象的发生。能够为老年流动人口生命活动的开展提供基础,也利于提高老年流动群体的生活满意度。

(三)加强对社区原居民社区关怀

面对流动人口的问题,解决的方向不应该仅仅局限于流动人群本身,还需要考虑到因流动人群的加入对社区中原有社会资本和利益的影响,原有利益格局的打破不仅会影响原利益拥有者对新群体的接受程度和认可程度,面对生活环境变化也容易产生的心理压力。可能会因此导致群体之间的摩擦和冲突。因此在面对老年流动群体的社区营造时,还需要加强对社区原有居民的关怀。通过对社区原居民的关怀措施,能够平衡因利益变化和环境变化所带来的消极体验,从而提升对老年流动群体的接受程度。

首先,出台应对老年流动群体的政策或活动时,应当淡化此类活动的特殊性符号,树立利益共享的形象,方便有关政策的执行。

其次,需要通过对社区文化的营造和社区活动的开展,打造对社区的集体认同感和归属感。通过集体的塑造,将不同利益诉求和不同需要的群体整合起来。通过社区内共同目标的设立,减小原住居民对流动人口和自身之间不同点感知的敏感程度。实现老年流动人口的融入。

最后,建立相对应的利益补偿机制,通过补偿机制缩小利益损失所带来的危机感,在维持一定利益水平的基础上,实现社区更高程度的整合。

三、总结

老漂族的问题伴随着城市化和现代化问题而生。面对老年流动人口,既要看到社区对于解决老年群体问题的优势,将老年流动群体纳入社区整体当中。同时也要意识到面对流动人口问题,需要在更大的层面上作出合理的制度设计和政策倡导来保障流动人口的权利。均衡利益相关方的权益,保持资源与服务一定程度上的平衡,才能更好的助力社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娜、苏群.基于需要视角的我国老年照料问题分析——兼论社会照料体系的构建.学术论坛.2014,37(6).

[2]关信平.中国流动人口问题的实质及相关政策分析.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4(5).

[3]王跃生.中国城乡老年人居住的家庭类型研究——基于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的分析.中国人口科学.2014(1).

[4]杨菊华.中国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入研究.国社会科学.2015(2).

[5]王心羽、李晓春.城市化进程中“老漂族”异地养老问题.人口与社会.2017,33(4).

[6]江立华、王寓凡.空间变动与“老漂族”的社会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6(5).

[7]童晔珏. 社区社会工作介入老漂族城市社会适应研究.南京大学.2016.

[8]芦恒、郑超月.“流动的公共性”视角下老年流动群体的类型与精准治理——以城市“老漂族”为中心.江海学刊.2016(2).

[9]王伟进.“老漂族”问题及其社会应对.中国民政.2015(11).

[10]李静雅. “老漂族”的城市社会融入问题研究.华东理工大学.2015.

猜你喜欢

社会融入
我国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社会融入的视角和保障
双重二元机制下流动儿童社会融入困难探讨
新生代农民工城市社会融入问题研究
新生代农民工社会融入社会复合治理机制
微信对残疾青年社会融入作用的可行性研究
优势视角与孤残儿童社会融入
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融入政策支持
流动人口犯罪防控八大关键词论要
从文化资本的角度看外来务工子女的社会融入
论社会工作视角下失独父母的社会融入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