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国家文化安全面临的挑战及对策

2018-09-19高见

法制与社会 2018年12期
关键词:传承民族创新

摘 要 国家文化安全与军事安全、社会安全一同构成总体国家安全体系的重要保障。当代中国的国家文化安全所面临的挑战,主要包括传承传统与现代创新存在一定困难、外来文化与本民族文化冲击碰撞的矛盾带来的挑战。为此,本文认为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应对安全挑战,必须突出民族特色,创新传承传统,强化核心地位;正确对待外来文化,鼓励交流借鉴,抵御西方渗透;向国际世界输出中国优秀传统,多层次巩固国家文化安全。

关键词 国家文化安全 传承 创新 外来 民族

作者简介:高见,西北政法大学反恐怖主义法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D60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8.04.289

在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说:“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转变为人民生活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们的美好生活不仅需要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更需要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的环境。”从以上话语中,我们能够知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人民的文化需求有变化。立足现实,我们又发现,现代中国的文化环境发生变迁,艰辛传承的传统文化缺乏创新生命力,引入交流的外来文化对人们的价值观念乃至意识形态都在产生影响……于是人民的文化选择形式与种类多样,价值与情感选择甚至也越发多元,国家文化安全面临的挑战,诚然已具有相当紧迫性。

一、国家文化安全概述

(一)国家文化安全

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国家安全委员会上首次提出“总体国家安全观”概念和第一次系统提出“11种安全”,文化安全赫然在列,且是我国总体国家安全观指引的安全治理方略的重要保障之一。事实上,从语词的角度来说,文化安全作为一个概念,其由学者的提出可以追溯至1999年。通说认为,国家文化安全包括三个维度:内外关系、新旧关系、同异关系维度。 内外关系意指国家内部与外部的文化冲突碰撞以及文化主权问题;新旧关系,即本国本民族传统与当代文化关系,表现为民族文化的传承创新问题;内外关系的维度是“从文化主题的内部与外部的关系中把握国家文化安全,将国家文化安全看成国家主体内部文化与外部文化的碰撞与冲突以及文化主权的独立与维护”。 笔者从内容上划分,认为内外关系与同异关系有重合之处,因此在本文视域下,国家文化安全所面临的挑战,主要表现为中华民族内部的新旧问题以及本民族与外来文化的冲突磨合问题。

(二)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意义

首先,维护国家文化安全是传承并振兴中华民族文化的客观要求。作为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实践与认识的智慧结晶,优秀的中华民族文化凝练了无数中华儿女的昂扬精神与伟大心血,其经历了历史的千锤百炼而仍熠熠发光,为古代中国的建设乃至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国的建设都贡献了无与伦比的力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千年来如同子母河一般孜孜不倦地哺育中华民族,如果我们对自己的文化都不加以传承,那祖国的发展未来就如同无源之水般失去生命力。在形形色色的世界民族文化中,在现代文化交流传播愈发多样便捷的环境下,纵然要鼓励开放包容的文化交流,更需谨慎外来文化的恶意渗透、同化,以本民族文化为中心向外辐射。必须将民族文化与精神牢牢扎根于每个中华儿女的血脉思想,增强文化认同,文化自信,才能使中华民族文化有源源不断的传承与创新载体,成为国家发展的精神支柱。

其次,维护国家文化安全还与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息息相关。核心竞争力除却经济、科技、军事等硬实力,文化软实力的作用也越发凸显,一方面,文化认同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在以人才为关键的信息时代,这意味着对人才具有吸引力的文化更能凝聚更丰富的人类智慧;另一方面,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文化自身的经济功能也越发强烈,这与现代社会物质发展的繁荣使人们更加注重精神追求的趋势息息相关。因此,一个国家如果不能掌握自身的文化安全,将在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国际形势风云变幻的环境中被动、落后,难以自信自强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我国必须重视、提高文化软实力,才能使文化安全与其他安全环环相扣,构建总体国家安全体系,在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二、国家文化安全面临的挑战

(一)传统与现代

随着社会变迁,现代生活方式的改变,许多传统习俗、工艺等多种文化形式正在逐渐被人们淡忘、遗弃。习近平总书记有言: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他始终强调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只是现今对于传统文化的保护状况,实在不容乐观。诚然,传统在迈向现代的进程中必然会有丢失,这丢失的原因中,也有一部分是文化的适应力不足而被淘汰,因此这就需要对传统文化进行内容上的扬弃、形式上的创新,以此助力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得到传承发扬。创新是文化的本质特征,离开创新,再伟大的文化也只能是一潭死水,毫无生命力可言。并且当今世界各种文化的碰撞,在外部环境上严重挤压着我国文化的发展空间,给传统文化创新施加了更重的压力。笔者认为,造成上述局面的原因可以体现为:第一,文化遗产品种繁多,现实保护难以面面俱到;第二,对传统文化教育与宣传的不足导致传统文化的严重流失;第三,社会转型期多元文化思潮的泛滥;第四,传统文化在当今以新媒体为手段的文化传播中存在传播方式的滞后性。

(二)外来与民族

首先需要强调的是,指出外来文化对本民族文化的冲击并不意味着本文持文化闭塞保守立场,笔者支持文化应当面向世界,以包容开放的姿态与其他民族文化互相吸收借鉴。但必须警惕,随着全球化的趋势不断加深,的确有一些西方大国,出于不可告人的目的,以不同形式输出自己的价值观念、意识形态,企图挤压乃至取代他国民族文化。尤其在当下,在不同思想文化相互激荡的今天,出现了意识形态文化化与生活化的趋势。 最突出的表现为可以输送多元价值输送、体现意识形态的娱乐、影视产业产品,这些文化产业对我国年轻人群体的文化渗透是直接而又深层次的。因此,我們必须加强警惕,坚定文化自信与信仰,在接触他国文化之时、借鉴国外文化产业发展经验之时,守住立场和底线,辨别并抵制承载别有用心的他国文化内容输出。

三、应对文化安全挑战的对策

(一)突出民族特色,创新传承传统,强化核心地位

诚然传统文化囿于自身时代局限性,必然存在与现代社会完全脱节的内容,但无论怎样,“一个民族的文化,往往凝聚着这个民族对世界和生命的历史认知。” 这种扎根在骨血里的文化魂影响着一个国家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一旦舍弃,整个民族就会陷入精神茫然和行为失格状态,对国家的稳定与发展极为不利。因此,我们在处理传统与现代文化磨合的文化安全问题时,必须清醒而深刻认识到传统文化的定位之于现代中国建设发展的重要意义。任何时候都应坚定我们自己的文化发展道路,突出中国民族文化自己的特色,凸显中国风骨。此外,传承本民族文化为维护国家文化安全打基础, 既要求我们进行传统教育,提高传统素质,通过国民教育,栽培出一代又一代具有深厚传统文化底蕴和致力于法院传统文化的仁人志士;也要求我们积极创新文化,是传统文化能不断地自我变革适应时代并具有实际的现代价值。通过推动文化产业创新、传统文化传承传播方式创新来大范围地弘扬宣传我们的传统文化,比如中央卫视节目《国家宝藏》运用新媒体技术将传统文化搬上荧屏,形式新颖,反响热烈,就是传统文化创新传承的典例。

(二)正确对待外来文化,鼓励交流借鉴,抵御西方渗透

正确处理好外来文化与本民族文化的冲突是应对国家文化安全挑战的另一重要内容。这一问题的应对需标本兼治,保持主动。

一方面,在主观态度上,应立有互相尊重,包容开放的心态,尊重他国文明,积极发现他国文明的闪光点,百花齐放方是春,文明因多样而精彩,我们不能有一家独大的民族狭隘观念。只有当我们面对外来文化时以包容开放平等互促的心态对待,才能更好地体现出对于本国文化的自信姿态,更是我们作为文化大国的应有态度。

另一方面,文化是动态的,不是一潭死水,百川交汇,互有进益,才能形成人类文明的浩瀚海洋。文化需要交流,它因交流而丰富,因借鉴而提升。文化交流有助于各民族取长补短,互促互进,更好地为本国物质及精神繁荣而助力。正如在近现代的中国史中,历史先驱们为寻找救国出路,学习、借鉴西方各种文化并运用于中国社会,成与败都不重要,有意义的是这种文化借鉴为后辈们积攒了无数的经验教训,最终逐渐摸索出一条中国道路,谁能否定文化借鉴在这其中的重要作用呢?同样,在现代中国,西方文化中许多文化仍值得我们学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潜在内涵更值得我们深思,只有我们立足于中国文化之根,吸收其他文化的营养,中国文化自身才能有更广袤的发展天地,国家文化安全才更有保障。

(三)向国际世界输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巩固国家文化安全

中国的民族文化是世界文化大花园中的一朵奇葩瑰宝。中国传统文化的古老智慧,诸如“天人合一”的古老原始生态观,“仁义礼智信”的道德品质、“以和为贵”的和平思想,对当今世界上人类面临的许多共同难题,诸如环境问题、战争问题等都能提供启发。因此,向国际世界输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能够较为契合的满足时代的现实需要和主流价值观。当然,这也是尊重人类文明,支持世界文明交流借鉴的必要措施。另一方面,在西方价值观大行其道的文化局势中,为避免恶意的文化渗透、价值输出影响他国人民的意识形态,我们通过主动的文化输出,如继续在世界各国创立广受欢迎的孔子学院,增加他国人民对中国文化魅力的认识,乃至他国人民也会成为中国文化的认同者,这从另一个层次上,也是巩固我国文化安全的有效举措。

四、结语

正如十九大报告所言:近年来,我国文化安全建设工作稳步推进……马克思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更加鲜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深深扎根于人民的心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优秀传统中国文化得到广泛推广。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蓬勃发展。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大幅提升…… 我们自豪于五年来国家文化建设的长足进步,但更应居安思危、未雨绸缪,看到隐藏的安全问题,“一个文化上不安全的国家不可能真正拥有良好的内部和外部环境”,我们必须争取将矛盾尽早转化解决,为当代中国的社会主义事业全面建设,总体国家安全得到巩固保障而提供智慧与力量!

注释:

潘一禾.文化安全.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

金民卿.正确处理文化产业发展中的三个重要关系.人民网.2016.6.

童萍.当代中国文化安全的现状与对策.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2007,30(2).63-65.

參考文献: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2017.

猜你喜欢

传承民族创新
我们的民族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多元民族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
基于Web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土族盘绣电子商务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互联网+”时代出版人才培养的传承与突破
新媒体时代下的蒙古族文化传播研究
青年怎样传承长征红色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