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前程远大的AI排位赛

2018-09-19赵钧

WTO经济导刊 2018年5期
关键词:瓦尔人工智能

赵钧

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英文缩写为AI。它是研究、开发用于模拟、延伸和扩展人的智能的理论、方法、技术及应用系统的一门新的技术科学。

对于那些闻所未闻却能带来变革的某种技术,人们常用“具有颠覆性”来进行描述。而对美国一位名叫威廉·科切瓦尔的年轻人来说,这个词可以说一点不夸张。

在一次交通事故后,科切瓦尔由于颈椎脊髓受损导致肩部以下瘫痪,但今天他还是能像正常人一样,自己用手吃饭,或者去冰箱挑爱喝的可乐。

这个在他都觉得不可思议的意外之喜,首先要归功于美国一个AI(人工智能)研究团队在他运动皮层植入的微电极序列。但这个电极并不是缔造这一切的关键。真正施展魔法的其实是他大脑中的一个植入物。

当然,在没有正式的名称之前,你可以称这个植入物为“神经肌肉刺激系统”,因为这个系统作用的原理就是:通过机器自主学习的方式来解码大脑神经元的活动,进而将探测到的信号转化成指令,激活手臂里的电极。

所以,一旦科切瓦尔有了移动手臂打开冰箱取可乐的意图,这个“神经肌肉刺激系统”就可以将探测到的这些信号转化为指令,从而指挥手臂里的电极做出相应的动作,达到用意念来控制手臂的效果。

用这样的方式来解码思想和行为的意图,听起来像科幻电影里的情节,但科切瓦尔的切身经历却证明了思维控制确实可以实现,这足以引发AI的新一轮热潮,并使这次医学上的大胆尝试成为全球推进AI应用的经典案例。

而由AI引发的兴奋之情,同样也成功吸引到包括军事、商业、学术等领域的注意力。创业公司Kernel就获得了一亿美元的融资,用于神经技术的研发。近期风波不断的Facebook希望的是能让大脑直接输出文字……

这些问题或许并不紧迫,但更为重要的意义是,AI不再只是一种纯粹的幻想,还正在变成一种有着巨大价值的潜在优势。比如,借助AI,可以恢复和增进人的身体机能、可以极大地提升生产效率、可以为消费者提供更优质的服务……

而麦肯锡全球研究院则干脆将这些潜在优势量化为一块美味可口的大蛋糕。由其公布的一个数据显示,仅仅是将AI应用到营销、销售和供应链上,未来20年就能创造2.7万亿美元的经济价值。无形之中也激励着行业巨头们纷纷挥舞资本利剑,在AI这块大蛋糕上跑马圈地。

这其中,当然少不了中国的身影。

科切瓦尔的案例,让数以千万计的中国残障患者看到了希望,但最先嗅到商机的却是一些数据创业公司。这些公司以搜集消费者海量的数据和“足迹”为原材料,然后配以强大的计算能力,来揭示什么样的产品可能会走红,预知市场的消费需求,进而引导消费者的下一个消费行为。比如,既然你买了一个旅行包,那是否考虑再买一个自拍杆呢?

数据公司的这些工作当然不会白忙活,一些大公司会争着为此买单。而中国14亿人的体量和多样性为这些从事AI研发的创业公司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数据燃料,不仅可以让算法学到的东西越来越多,也让AI提供的服务越来越智能。

而这样的结果就是,公司越来越懂消费者,而消费者也越来越喜欢公司的产品,他们的心有灵犀带来的就是市场配置和服务消费更富有效率、也更具活力。如总部位于北京的“今日头条”,可以根据读者的兴趣以及阅读历史,利用算法来推荐文章,还能通过AI排除那些虚假的信息。另一家创业公司旷视科技的人脸识别软件几乎可以瞬间将人识别出来,而这项技术已经开始为支付宝以及滴滴提供服务,以核查新客户的身份信息。

这些最先依靠数据而成长起来的创业公司(有些甚至发展为估值超过数十亿美元的独角兽公司),不仅改变了市场和消费者、人与产品之间的关系,也吸引了包括它们最先要服务的那些大公司、高等院校、以及各级政府的重视。

就像一个叫醒电话,中国似乎成为了AI的乐土。这不仅因为中国有着丰富且多样的数据试验场,不仅因为多数大中院校所开设的人工智能项目孵化了大量的研究人才,更主要的还在于包括百度、阿里巴巴、腾讯等科技巨头也开始加入到这场角逐之中。比如腾讯拥有着无可比拟的数据优势,阿里巴巴正发力云计算,而百度致力打造的无人驾驶技术更是雄心勃勃。

其他的数据也在支撑着这种趋势。

2016年10月,美国白宫在一份报告中提到,中國在深度学习(人工智能的一个分支)领域的期刊论文发表数量已超过美国。咨询公司普华永道预测,到2030年,与人工智能有关的增长将令全球GDP增长16万亿美元,但其中有将近一半都将流向中国。另一些数据估计,在全球培养的AI科学家中,将近一半都在中国。

在逐鹿AI的排位赛中,人类看起来似乎毫无自满之意。但横冲直撞的AI,同样也引发了人们的担忧和恐惧。

这其中,一部分源于对未知的恐惧。AI的出现,重新定义着商业、社会和生产力,同时也重新定义着人。AI之于人类,是人的进化还是人的退化?人会成为机器人的奴隶吗?这样的担忧被美国《纽约客》的一期封面很好地诠释出来了。这样的担忧并非毫无理由。AI可以让科切瓦尔从交通事故中恢复身体的机能,但人们同样担心脑机接口等技术可能会弱化人的情感,甚至可能被黑客攻击。另外的一部分恐惧则来源于那些可能因为AI普及而失去工作的人,他们对此抗议是认为会造成更大不平等。

隐私权的捍卫者们同样对此感到担忧。AI的任何开发与运用离不开海量的数据,但数据的获取过程却有可能有意无意侵犯到人们的隐私。当内心的声音开始被窃听,工作的场所可以全程监控,但信息裸奔之下的人开始成为透明人,相信每个人都会不寒而栗。

相比之下,经济学家们的担心或许更有道理。不同于实体世界,数字世界没有“稀缺”一说。取之不尽的数据成为了企业的竞争优势,但免费搜集数据的模型也让更多的人成为事实上的“数字无产阶级”。因而他们认为,数据不应成为资本,而因被视为一种劳动,应视为创造和贡献这些信息的人的个人财产。而企业在收集数据时应当向数据提供者支付一定的报酬。

企业们当然不希望这样的情况真的会发生,所以经常的情况是,他们通常会以“不知不觉” 或者“蒙混过关”的方式来搜集他们需要的数据。比如,以带有身份标识的微信或者微博登录其APP,如果你选择确认登录,那么也就在一定程度上默认了开放一定的个人信息,进入了企业“有意无意”的数据搜集程序里了。

那为数据定价会是免于成为数据无产阶级好的办法吗?个人数据保护的法律能帮助员工在面对AI监控保护好自己的权益吗?AI带来的是更公平的竞争还是更集中的垄断……

这些问题,显然已经到了需要去考虑对策的时候了。

编辑|李蔷薇 qiangwei.li@wtoguide.net

猜你喜欢

瓦尔人工智能
我校新增“人工智能”本科专业
童话般的美好世界——菲比·瓦尔作品欣赏
哪儿跑
人工智能与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