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4个紫花苜蓿品种在阿鲁科尔沁旗的生产性能评价

2018-09-19杨秀芳梁庆伟娜日苏张晴晴潘翔磊胡日查郭志忠

草地学报 2018年4期
关键词:赤峰市抗寒性干草

杨秀芳, 梁庆伟*, 娜日苏, 张晴晴, 潘翔磊, 胡日查, 郭志忠

(1. 赤峰市农牧科学研究院, 内蒙古 赤峰 024031; 2. 赤峰市克什克腾旗草原工作站, 内蒙古 克什克腾旗 025350;3. 内蒙古自治区草原工作站, 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20)

紫花苜蓿(Medicagosativa)是豆科苜蓿属多年生草本植物,素有“牧草之王”的美誉。内蒙古赤峰市阿鲁科尔沁旗被誉为“中国草都”,沙地节水灌溉紫花苜蓿人工草地种植面积约80 万亩。随着种植面积的扩大,同时为了满足建设优质、高产、持续、稳定的苜蓿草地的需求,确定适宜当地种植的紫花苜蓿品种变得尤为重要。近年来,当地也引进一部分国内外优良苜蓿品种,如张彩枝等[1]对引进的15个国内外苜蓿品种在阿鲁科尔沁旗的越冬情况进行了研究。但对引进品种的生产性能进行综合评价及引种苜蓿应该优先考虑的性状的研究,尚未见报道。为此,在2012年引进了24个国内外紫花苜蓿品种,运用生物学统计方法与灰色关联分析法进行生产性能综合评价,为筛选适宜阿鲁科尔沁旗沙地节水灌溉种植的紫花苜蓿品种提供科学指导。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试验地位于内蒙古赤峰市阿鲁科尔沁旗绍根镇,地理位置43°37′ N,120°22′ E;属于中温带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年日照时数2 767~3 034 h,年积温为 2 900~3 400℃,无霜期125-135 d,年平均降水量300~400 mm。土壤为沙土。

1.2 材料与方法

1.2.1试验材料 供试24个紫花苜蓿品种材料见表1。试验于2012年7月30日用播种机播种,条播,播种量15 kg·hm-2,行距15 cm,采用完全随机排列设计,3次重复,小区面积3.6 m×11 m。

表1 供试紫花苜蓿品种Table 1 Alfalfa varieties

1.2 测定指标和方法

生物学特性测定:株高、越冬率、再生速度和干草产量用常规方法测定。

营养成分测定:粗蛋白(crude protein,,CP)用凯氏定氮法测定[2]。中性洗涤纤维(neutral detergent fiber,NDF)和酸性洗涤纤维(acid detergent fiber,ADF)用范氏洗涤法测定[3]。

相对饲用价值(relative feed value,RFV)采用公式(1)~(3)计算:

DMI(%BW)=120/NDF(%DM)

(1)

DDM(%DM)=88.9-0.779×ADF(%DM)

(2)

RFV= DMI×DDM/1.29

(3)

1.3 数据分析

用SPSS 11.5统计软件进行方差分析;用灰色系统理论进行灰色关联分析[4]。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苜蓿品种的株高

如表2所示,24个苜蓿品种中不同茬次株高不同。株高从第1茬到第3茬多呈递减趋势。其中第1茬株高最高的品种是‘WL354’,最低的是康赛。第2茬株高最高的品种为‘BR4010’,最低的是‘敖汉’苜蓿。第3茬株高最高的品种是‘德宝’,最低的是‘WL168’。

2.2 不同苜蓿品种的再生速度

24个苜蓿品种中,再生速度最快的是‘BR4010’,其次为‘德宝’;再生速度最慢的为‘敖汉’苜蓿和‘中苜1号’2个国内苜蓿品种。再生速度高于2.00 cm·d-1的品种有16个,以国外苜蓿品种为主,国内品种只有3个:‘公农1号’、‘亮牧2号’和‘新牧2号’(表2)。

表2 参试品种不同茬次的株高和再生速度Table 2 Plant height and regeneration rate of the tested varieties in different stubble

注:同列不同小写字母表示差异显著(P<0.05),同列不同大写字母表示差异极显著(P<0.01),下同

Note:The different lowercase letters in the same column indicated significant difference at the 0.05 level,the different capital letters in the same column indicated significant difference at the 0.01 level. The same as below

2.3 不同苜蓿品种的越冬率

越冬率的高低代表了苜蓿的抗寒性。如表3所示,24个品种2013年越冬率均达到90%以上,除了‘康赛’、‘SK3010’、‘德宝’、‘巨人201T’、‘WL354’、‘WL168’等6个品种外,其余18个品种越冬率均达到100%,其中‘WL168’的越冬率最低。2014年越冬率均低于2013年越冬率,所有参试苜蓿品种的越冬率均低于90%,越冬率最高的品种是‘Baralfa 42IQ’和‘WL319’,最低的是‘BR4010’。

2.4 不同苜蓿品种的干草产量

2013年三茬总产量高于15 000 kg·hm-2的苜蓿品种有7个,分别是‘三得利’、‘德宝’、‘BR4010’、‘斯贝德’、‘皇后’、‘WL354’、‘WL363’,其中干草产量最高的是‘三得利’,最低的品种是‘中苜1号’。国外苜蓿品种的干草产量普遍高于国内品种(表3)。

2014年三茬总产量差异显著,干草产量最高的是‘皇后’,其次为‘SR4030’、‘驯鹿’和‘新疆大叶’,产量最低的品种是‘敖汉’苜蓿(表3)。

表3 参试品种的越冬率和全年总产量差异Table 3 Winter survival rate and total annual yield of the tested varieties

2.5 不同苜蓿品种的饲用价值

不同苜蓿品种粗蛋白质含量不同,在参试的24个品种中粗蛋白含量最高的是‘SK3010’,其次是‘中苜1号’。粗蛋白含量最低的为‘WL168’和‘WL343’。相对饲喂价值,它表明的是苜蓿可消化干物质的采食量,RFV越高表明苜蓿的质量越高[5]。在参试的24个品种中,RFV最高的是‘WL354’,其次是‘SK3010’;RFV最低的为‘斯贝德’(表4)。

2.6 用灰色关联法综合评价供试紫花苜蓿品种

各性状不同权重:ω1=0.1251,ω2=0.1293,ω3=0.1137,ω4=0.0981,ω5=0.1759,ω6=0.0994,ω7=0.1303,ω8=0.1282,表明在评价指标中所占权重排序:2013年越冬率>RFV>再生速度>CP>第1茬株高>2013年干草产量>2014年越冬率>2014年干草产量。加权关联度值,它可确切的反映参试品种与“参考品种”的相似程度。由表5可知,参试品种与参考品种的关联度排序前10位为:‘Baralfa 42IQ’>‘皇后’>‘亮牧2号’>‘三得利’>‘WL354’>‘德宝’>‘SK3010’>‘WL319’>‘Baralfa 53HR’>‘SR4030’。表明‘Baralfa 42IQ’,‘皇后’,‘亮牧2号’,‘三得利’等在内蒙古赤峰市阿鲁科尔沁旗的生产性能及综合表现较好。

表4 供试品种的饲用价值Table 4 The feeding value of the experimental varieties

表5 参试紫花苜蓿品种的加权关联度Table 5 Weighting association of alfalfa varieties

3 讨论与结论

参试的24个紫花苜蓿品种,在阿鲁科尔沁旗的生态适宜性表现差异显著。2013—2014年试验研究表明,在抗寒性方面,国内苜蓿品种‘公农1号’、‘敖汉’苜蓿和‘中苜1号’等表现多优于国外苜蓿品种;在株高、再生速度、干草产量、粗蛋白质含量和相对饲喂价值5个性状上,国外苜蓿品种多优于国内苜蓿品种。但与陈玲玲[6]、杨秀芳[7]等研究结果有差异,引起差异的原因不但与品种的秋眠级、抗寒性有关,也与当地气候条件、种植管理水平、刈割时期、刈割制度相关。试验区地处科尔沁沙地北段,土壤瘠薄,冬春季风沙大,冬季降雪不稳定,影响苜蓿越冬稳定性,苜蓿品种的抗寒性直接关系到其在当地是否能够存活。因此,进行苜蓿引种,除了引进当地进行多年生态适应性观察外,还应参考它在相近生境的生产性能表现,以确定这个品种是否适宜引种地生长。

本试验应用方差分析与灰色关联分析,对24个国内外苜蓿品种在内蒙古赤峰市阿鲁科尔旗的生产性能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国外苜蓿的生产性能优于国内苜蓿品种,国内苜蓿品种的抗寒性优于国外苜蓿品种。阿鲁科尔旗以生产苜蓿商品草为主,其中‘Baralfa 42IQ’,‘皇后’,‘亮牧2号’,‘三得利’等苜蓿品种适宜在阿鲁科尔旗推广种植。

猜你喜欢

赤峰市抗寒性干草
赤峰市大力发展林业专业合作社
赤峰市敖汉旗韩家窝铺辽代壁画墓发掘简报
Around the Farm
小小数迷泽西之智解农场报复计划
赤峰市通联站站长——刘国良
风铃
枣树抗寒性检测方法的筛选
巴梨的抗寒性试验情况初报
赤峰市保护地黄瓜主要病害的无公害治理
马铃薯普通栽培种杂交后代抗寒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