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刍议高效课堂视域下的小学语文教学

2018-09-18丁兆平

新课程·小学 2018年6期

丁兆平

摘 要:现阶段,在素质教育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师在授课的时候不仅要重视相关知识和技能的传授,还必须高度重视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为此,教师必须改变传统“填鸭式”的教学方式,积极利用现代化的教学理论,构建高效课堂。对此,结合教学经验谈谈看法,希望能给小学语文教育的进步带来一些帮助。

关键词:高效课堂;小学;语文教学

一、将文本知识与教学活动进行有机结合

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这种独一无二不仅体现在他们的个性特点上,同时也体现在他们的理解能力上。由于大多数学生所处的家庭环境不同、从小到大所经历的事情不同,所以他们对一些事物的理解会有所不同。为此,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先让学生依据教学内容说说自己的理解,然后让其回忆一下曾经学过的、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知识,借此来加深他们对新内容的理解和认识。比如,在学习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触摸春天》这篇课文的时候,教师可以鼓励学生畅所欲言,说出自己对春天的印象。与此同时,再引导学生回忆自己学过的有关“春”的诗,无论是不是课本上的都可以说,如杜甫的“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白居易的“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苏轼的“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等等,学生在说“春”的过程中,也在无形之中加深了对“春”的认识和理解,而且通过记录其他学生的分享,也能强化学生对部分知识点的记忆。

教学活动能够使学生清楚地感受到语文课堂不是死板、枯燥的,而是丰富、活跃的,这在很大程度上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从而能使教师的教学变得更加高效。新课程改革的推进给小学语文教师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对高效课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单纯地向学生传授文本知识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激活学生的思维,因此,教师在上课过程中应当将文本知识与教学活动有机结合,慢慢地让课本里的知识融进小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之中,从而使课堂教学变得更加高效。

学生能切实有效地学习和掌握教师所教授的知识,是语文教学的核心,同时也是高效课堂的重要内容。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先引导学生对课本中的学习资源进行深度挖掘,并基于此,利用各种方法对学生进行辅助,以帮助他们发散自己的思维、提升自己的学习能力,从而使之能在真正意义上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

有研究表明,学生在自主学习的时候,其学习效率比单纯的教师授课要高出好几倍。众所周知,每堂课的时间十分有限,因此,教师要想构建高效的小学语文课堂,就必须设法在有限的时间内最大限度地去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依据教学内容,详细地为学生布置学习任务。比如,在学习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草原》这篇课文的时候,教师可以让学生依据预习课文、朗读课文、分析课文、总结课文的顺序来学习,让学生描写他们眼中的草原,并与周围的同学进行交流,让学生一边探索、一边学习。而为了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教师可以按照“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对学生进行分组,让他们在组内合作,在组外竞争,这样做,能够有效地促使学生发挥出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这不仅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时还能在很大程度上提升教师教学的有效性。

三、通过多元化的评价不断地激励学生

有效的教学评价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以及学习斗志,同时还能促进师生关系朝着和谐、友好的方向发展,这对教学质量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所以,教师要想构建高效课堂,就一定要重视评价的作用,然后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及时依据学生的表现,对其作出适当的评价。不过,值得一提的是,教師的评价方式必须要多元化一些,因为单一的评价方式很容易使学生感到倦怠,从而会降低学生内心的成就感,这样一来,随着时间的推移,教师的评价就很难再起到有效的激励作用。具体来说,教师可以尝试着去这样做,如,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对于表现出众的学生,教师除了要对其提出口头表扬以外,还可以赠送学生一些小奖品,像是笑脸胸针、卡通铅笔、小熊橡皮等等;在批改试卷的时候,教师除了要评判对错之外,还可以依据学生的做题状况,为他们批注一些注意事项或者具有鼓励性的话语。总之,评价的方式有很多,因此教师切莫拘泥于某一两种方式,而是应当结合教学实际,因时制宜地使用这些方式,以便能不断地激励学生前进。

总而言之,高效课堂的构建对学生的学习和成长具有重要意义,所以,广大小学语文教师一定要对这项工作高度重视,积极学习与之相关的各种理论知识和策略方法,并及时将自身所学运用到实际的教学中,以为学生的有效学习和全面发展铺路。

参考文献:

[1]牛文华.高效课堂,教师的不懈追求:小学语文高效课堂构建探究[J].学周刊,2017(7):115-116.

[2]吴园媛.新时期背景下如何构建小学语文的高效课堂[A].2017年11月全国教育科学学术科研成果汇编[C],2017.

编辑 张珍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