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伙伴学习,多彩课堂

2018-09-18邢文丽

新课程·小学 2018年6期
关键词:小学数学策略

邢文丽

摘 要:伙伴学习,是指以学生与学生为主体的学习,其重点在于合作互助,共同分析信息资源。对于小学数学而言,这一教学模式恰好迎合了其“心意”,以学生主体参与的方式来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结合多年教学经验,重点探究了伙伴学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仅供参考。

关键词:小学数学;伙伴学习;策略

现阶段,小学课堂教学大致上都是一种格局,即是学生全部面向教师,这一教学模式不利于不同层次学生的发展,也不利于学生之间信息的沟通与共享。纵观小学教育课程体系得知,数学是一门必不可少的学科[1]。不同于其他学科,数学具有显著的实践性、操作性、基础性特征,因这些特征,教学方式则无法照搬其他学科,需探索符合本课程的教学方法。通过分析各种教学方法,伙伴学习不失为一种可行的教学方法。“伙伴学习”注重情绪体验、情境创设,激发小学生积极的心理需求,调动其内在学习欲望,促使学生互教互学,提高学生互助理念。

一、合理分工,激发伙伴合作互助

小学数学课程的显著特征表现于倡导学生共同进步,基于此,开展伙伴学习便是要把小学生予以合理分组,小组间积极讨论,互相协作,在动手实践中增强思维能力,掌握新的知识。教师采用就近原则,考虑成绩搭配,将成绩好的学生同成绩较差的学生分为一组,开展伙伴学习。例如,在“比多少”的教学中,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合理分工,鼓励伙伴互助学习。教师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开展小组合作比多少的活动。我要求每组选取两名学生,用文具盒中的圆形和三角形,比照着书本中的图片摆一摆。这种操作简易、分工明确的同伴学习学生比较感兴趣,且能够掌握知识。

二、精心预设,选择合作学习的内容

我们在开展伙伴学习时,应具有针对性,只有在教学的重难点处开展伙伴学习才能获得事半功倍的成效[2]。首先,应选取一定难度的学习内容,且这种难度并不是一个学生能够解决的,需要大家合作,这样的伙伴学习才有意义;其次,伙伴学习的内容具有一定的操作性和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提高伙伴学习水平;最后,伙伴学习的内容具有矛盾性、发散性,这一类问题如果只是教师一味地讲解,学生学习起来十分吃力,数学思维难以发展。这需要开展伙伴学习,使得学生产生了伙伴互助学习的需求,积极讨论,迅速解答出问题。对于一些具体的问题,教师可组织开展伙伴学习,并开展算一算、看一看、比一比、想一想、说一说等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发现乘法运算规律,并且伙伴之间相互交流自己的想法与观点,积极听取其他伙伴的意见,从而对自己的意见进行完善和纠正。

三、设计任务,引导伙伴共同学习

基于同步教学的需求,教师应设计伙伴学习任务,强调教学目标,使得学生认识到伙伴学习需要掌握什么指示,应达到怎样的程度。在伙伴学习初期,教师应适当放低教学目标,这样学生能够实现,使得“学生老师”和被辅导的学生能够在学习过程中切身感受到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积极参与到伙伴学习活动中,并提高参与性。例如“时间的初步认识”课堂教学中,伙伴学习初期的任务目标可设定为:通过学习,伙伴们真正认识到时针、分针、秒针。等到学生对伙伴学习教学方式熟悉后,应适当提高任务目标:引导幼儿区分时针、分针,并完成以下练习:(1)完成主题公园的节日表演时刻表;(2)画分针;(3)拨一个难忘的时刻。通过任务的引导,使得学生不仅认识了钟面时刻,而且通过拨钟任务,培养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四、交流展示,实现信息共享

好动与喜欢表现是小学生具备的主要特点,主要是他们想引起别人的关注,希望得到教师的评价,也纵向将自己掌握与发现的知识或问题向大家分享。在开展小学数学教学时,我们教师要为学生创造多元化的交流平台,支持学生通过伙伴演示、数学题解答演示以及角色扮演等相关方式,来对数学知识予以共享与交流,这样不但能够提升学生的操作技能,还能提升他们的数学素养。

综上所述,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运用“伙伴学习”,教师应基于教学内容特征,对小学数学课程特征予以重点把握,结合小学生学习水平和教学条件,尽心尽力来迎合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肯定“小老师”的作用,使得学生互帮互助,整体提高数学学习水平。

参考文献:

[1]祝久善.实施“伙伴式”小组合作学习,增益数学课堂实效[J].数学大世界,2017(2):140.

[2]张亚娟.伙伴式學习:探讨小学数学课堂中师生关系的重构[J].新课程导学,2016(16):101.

编辑 李琴芳

猜你喜欢

小学数学策略
基于“选—练—评”一体化的二轮复习策略
例谈未知角三角函数值的求解策略
我说你做讲策略
高中数学复习的具体策略
Passage Fou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