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依托事物 寄寓情怀

2018-09-18张国学

美文 2018年18期
关键词:黑土言志树根

张国学

【技法点拨】

托物言志是古典诗词中常见的一种表现手法,将其用于写文章,就是借助对事物某种特征的着重描述,从而寄寓情怀、表现心迹以及生活态度和人生感悟的写作方法。它常常运用比喻、拟人、象征等手法,通过对物品的描写和叙述,来凸现自己的志向和意愿。要写好这类文章,必须掌握好“物品”与“情志和意愿”的内在联系。首先是物品的主要特点要与自己的情志和意愿有某种相同点和相似点;其次,描述时,自己的情志要以物品的特点为核心,依托物品来表达自己的意愿。例如,描述石灰“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的特征,是以石灰作喻,表达人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意愿和坚守高洁的节操;描述梅花“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的特点,是为了凸现人的不坚贞不屈、鄙弃流俗,生则高洁,死亦芳香的情志。

再如,所依托事物为牛,因为写作时描述、探究的习性特征不同,就可以表现不同的主旨和情志:

描述牛“一步,十步,百步……总是一步一个脚印地走向目的地”的特征,可以表现行远自迩,欲走向理想的目标,或者必须踏踏实实、持之以恒的主旨;

描述牛“总是听任鞭笞、不辞劳苦地耕耘,从而迎来金秋的收获”的特征,可以表现欲取得丰硕的收获,首先要不辞辛勤地耕耘的主旨;

描述牛“面对可食的草——不管是羊草、篙草,软草、硬草,首先是‘拿来,然后一概吞入”的特征,可以表现只有要兼收并蓄、为我所用,才能壮大自身的主旨;

描述牛“总是对草类食物进行反复的倒嚼,才慢慢地有选择地消化吸收、汲取营养”的特征,可以表现反复思考、认真比较,才能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的主旨;

描述牛“除发出深情呼唤,才偶尔要扬一下头外,牛似乎与‘趾高气扬无关;它走路低头、进食低头,劳作低头——越是用力,越埋头埋低低”的特点,可以表现出勤奋劳作者是无暇矫首、招摇过市的主旨。

【时文引路】

树根(节选)

[日] 和辻哲郎

尽管住所青松环绕,可我几乎从未想过松树根在地下的情形;仿佛美丽的、红褐色的树干和淡绿洁净的松针,就是我所熟知的松树的全部。每逢下雨,树干就变得深沉而润泽,显现出鲜洁的颜色;绿叶宛如被珠泪润湿,愈发善感多情。雨过天晴,阳光普照大地,如清晨时的爽快之情洋溢于树色和光海之中,令人感到生之喜悦在欢欣跳跃。这时,可爱的群鸟鸣声清脆,交相啼啭,愉快地穿梭在绿叶之间——这就是我所熟悉的松树。

然而有一天,我伫立于松树丛生的削平了的小沙丘前,看见了深深扎进沙中的纵横交错的树根。地上和地下的样子是多么不同啊!与树干、树枝和自由伸展的针叶相比,地下的树根似乎竭尽全力在苦闷中战斗、挣扎;那数不胜数、粗细不一的根须,比地上枝干的总数还要多,纵横交错,像女人的乱发。我以前就知道地下有这样的根,但当我亲眼目睹这番情景时,还是不由得被一种惊异之情所震撼。狂风呼啸时,我曾听到过松树痛苦的呻吟;在干燥炎热的天气持续了月余之后,也曾见到过它们痛苦的面容。可是,只要等狂风和燥热一过,它们的声音便不再哀切,憔悴的面容也即刻恢复了原有的快活,很少留下痛苦的痕迹。而且,它们一天也没懈怠过那不为我们所见的地下活动——也只有在经历了这番辛劳以后,我们才能见到那美丽的树干、针叶,和在五月薰风吹拂下飞扬的绿色花粉。

从那时起,不光是松树,我对所有的植物产生了由衷的亲切感。它们与我们一同生息。这是人尽皆知的事实,但对我而言,卻又是那么新鲜。

一天,我登上了高野山。当我爬上不动坡时,一株株、一行行,粗大的柏树使我沉浸在无可言喻的庄严情感之中。这是个陡峭的山坡,和外郭山脉相连的群山将它与平原断开。山头上,饱经了几个世纪风霜的老树,坚如磐石,不可摧折,以巨大的力量毫不动摇地参天而立;树与树之间洋溢着生命的气息,迫人肌肤。我从心灵深处感受到深沉的兴奋之情。

我的目光立刻移向了老树的根。地下激烈的苦斗已经明显扩展到了距地表一尺高的地方。看起来,这山的土层不厚。为了支撑那亭亭巨干,粗壮坚韧的树根正竭尽全力伸向四周,紧紧抱住地下的岩石——它们在瘠薄的地层中同临近的伙伴纵横交叉、盘根错节的情景,仅凭想象就足以使我们惊诧不已了。

的确,山上的每一寸土地无不充满了顽强搏斗的生命力。虽然我们的肉眼不曾看到过它,但却能感受到一种灵气。这其中自有一种威严,带着神秘的影子,令我们不得不肃然起敬。

在老树面前,我为自己根底浅薄而感到羞愧。我发誓从此要埋头于“地下的奋斗”。现在意识到这点,还不算太晚。

想要茁壮成长,就必须稳固根基;不要只顾拔高,要努力向下扎根。

(摘自《日本散文经典》,有删改)

【技法指要】

这是一篇经典的托物言志美文。作者先从眼睛所易见的松树特征说起,说它们似乎是人们所熟知的美丽的全部。特别是在雨天,树干的深沉而鲜洁、树叶的湿润而多情,激发人感受生之喜悦和美好。接着用“然而”一转,着重写不常见到的“深深扎进沙中的纵横交错的树根”特征。作者不吝笔墨,运用了对比、拟人、比喻等修修辞方法,描写树根的“竭尽全力在苦闷中战斗、挣扎”“纵横交错,像女人的乱发”,是它们在地下的坚忍辛劳、不懈奋斗,解除了地上松树的呻吟、痛苦,从而“恢复了原有的快活”,赢得了美丽和骄矜。之后作者巧用过渡,由松树推及到其它植物,并着重叙写了“一株株、一行行,粗大的柏树”,同样运用对比、拟人、比喻等修辞,写地面上柏树所以饱经风霜、参天而立般的生机盎然,源于地下树根的纵横交叉、盘根错节的坚忍奋斗。最后,文章以对偶句作结,卒章明志,揭示出成长与根基、高度与深度的哲理。

【佳作展示】

黑土礼赞

吉林松原市二中 张弛甫

可能是生在东北,看惯了黑土的缘故,我热爱家乡的黑土地。黑土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家乡的黑土!

黑土没有绚丽的色彩,只有单调的乌黑;黑土没有美丽的传说,只有永恒的厚重;黑土没有浪漫的诗意,只有无言的朴实;黑土没有钻石珍珠的珍贵华丽,没有月亮星星的迷人光辉,甚至于它连名字都很不起眼——黑土。

然而,家乡的各个角落都会出现它的身影,东北的各种生物都需要它的哺育。它太平凡了,以至于人们往往忽视了它的存在。它默默地奉献自己的一切,但从古至今,又有多少文人墨客称赞过它?在生活中,它只是个陪衬的角色,独自付出,任别人在身上踩踏,从不吭一声。于是,俭朴、平凡、普通成了它的象征。

偶然躺在草地上,闭上眼,嗅着自然的味道。蓦地,一股潮湿的清新香气蹿入鼻中。哈,肯定是什么美丽的花!可睁开眼,却发现是农民伯伯新翻的一垄垄的黑土。我开始怀疑自己的嗅觉,小心翼翼地凑上去,又是一阵浓烈的气息,混合着青草和野花的香弥漫开来。黑土怎么会有清香?哦,我明白了,开春了,它已做好了孕育农作物的准备,它是想将自己无怨无悔地奉献给人类的快乐尽情释放出来!是啊,再平凡的事物也会有属于自己的芳香,就像黑土一样,清淡而醉人。

世上那些自谓高贵的人往往鄙视黑土,鄙视它们的朴素与单调。可是,人们可曾想过,没有黑土,葱茏的植被何以万紫千红?没有黑土,丰收的五谷凭什么获得?没有黑土,美味的菜肴该又从何而来?没有黑土,生活在这里的父老乡亲靠什么生存繁衍?是黑土用它们的养分,无私地哺育世间万物,就像面朝黑土背朝天的农民,奋力耕耘、不避辛苦,任劳任怨、不思回报,用血汗养育我们,却从未叫一声苦、喊一声累。那些默默奉献的人和黑土一样,骨子里流淌的是谦逊、坚强、无私的血!我们又有什么资格轻视他们?我们应该有的只能是敬重和仰望!

因此,我赞美家乡的黑土,赞美它的博爱无私,赞美它的朴质谦逊,赞美它的坚强厚重。如果有来生,我愿做家乡一块小小的黑土,暗放馨香,奉献一生。

【点评】

这是一篇运用了托物言志手法的作文,作者由黑土的厚重、朴实、平凡、无怨无悔地奉献自己的形象特征,联想到了父母以及那些默默奉獻的人,进而礼赞了博爱无私、朴质谦逊的精神和坚强厚重的品格。缘物及人、托物言志,由自然而社会,留心事物,思考人生,可见小作者是个生活的有心人。文笔细腻流畅,句式整齐,运用拟人、排比、对比、反问等修辞,增强了语言的感染力。

【每周一练】

成千上万的蜂儿携带着它们的尖刺气势汹汹地杀来。可漫山遍野的植物却绽开了它们的“笑脸”——用一簇簇娇艳的鲜花来迎接这些“不速之客”。结果,一副和谐、宁静、美丽的自然景色出现了:蜂儿在植物间忙忙碌碌,替它们采花授粉,而植物又提供芳香的花蕊,让辛勤的蜂儿酿蜜。

要求:自定立意,自拟标题,写不少于800字的托物言志类文章。

【思路点拨】

可从以下角度立意构思成文:

(1)蜜蜂角度:①认准目标,就要矢志不移,努力拼搏,展现不屈的人生;②与其将他人看做对手甚至是敌人,不如相互合作,走向共赢;③成功有时并不完全取决于实力,态度有时显得非常重要;④处理问题要有合适的方式方法,否则事与愿违,功败垂成。

(2)植物角度:①人要学会宽容,善待他人,快乐自己;②用微笑谱写一曲和谐的歌;③接纳,让生命更美丽;④包容让明天更美好;⑤敞开友善的怀抱。

(3)综合角度:①合作才能共赢,敌对导致两败俱伤;②生命因合作更精彩;③要有一颗感恩的心,在真诚与信任中“抱团取暖”。

猜你喜欢

黑土言志树根
如何打击盗土
绥化
为啥扔了
中考作文写作指导之 托物言志法
延续风雅
巧夺天工
黑土地保卫战
当青葱恋遭遇校园霸凌:少年的你啊沉重的痛
张进(一首)
树干和树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