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难忘家乡茂腔戏

2018-09-17山东刘秀霞

金秋 2018年12期
关键词:戏台剧团排练

◎文/山东·刘秀霞

我出生在山东省高密西乡阚家镇的李营村,它是胶莱平原上一个不起眼的小村落,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我对家乡印象最深的,除了村前有一条美丽的小河外,就是村里的茂腔剧社。

茂腔是深受群众欢迎的地方剧种,有“胶东之花”的美誉,我们老家俗称“拴老婆橛子”,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大集体的时候,很多村都有自己的文艺演出队。

我们村的茂腔戏是方圆十几里最有名的。每到农闲时候,尤其是逢年过节,村子里都会连演几天大戏,引得十里八村的人前来观看。“大嫂在家蒸干粮,锣鼓一响着了忙,灶膛忘了添柴火,饼子贴在门框上”,这句顺口溜,形象地表现了乡亲们热爱茂腔的心情。

戏台就设在村子中央一个叫庙前的地方,那时候村里还不通电,晚上唱戏就在戏台两边挂上汽油灯,照得半个村子亮堂堂的。

每逢开演,小小的戏台被人们围得水泄不通,要想看戏时有个好位置,得早早去占地方。孩子们为了占地方,甚至可能打起架来。为了奶奶和母亲能有个好位置看戏,我和姐姐常常太阳还很高就去占地方。

男女老少有站在长板凳上的,有站在椅子上的,外村骑自行车来的就站在自行车上,有些淘气的孩子会爬到墙头上,树杈上,真是热闹得很。周边小商小贩抓住商机,卖各种零食杂耍,糖球、瓜子、爆米花、泥老虎、吱啦猴、小风车应有尽有。大人小孩喜气洋洋,整个村庄沉浸在节日的气氛之中。

我们村这庄户剧团虽说不大,但从导演、演员到音乐伴奏都是全套的,而且都是本村人。平时他们在自己的岗位上各忙各的,冬闲时就聚在一起排练。小时候听母亲说,父亲年轻时也在村里唱过戏,他演出时不肯让奶奶和母亲去看,估计是害羞吧。我从没听父亲唱过,不知他唱啥行当,唱得怎么样。那时年纪小,听了也不往心里去,现在两位老人早已下世,更无从得知了。

我们村茂腔剧团最红火的时候我正在上小学。记得经常上演的剧目有《秦香莲》《姊妹易嫁》《墙头记》《小姑贤》《罗衫记》《梁山伯与祝英台》《王定宝借当》等等。剧团的台柱子是我本家的二婶,那时她也就三十多岁,扮相俊美,唱腔高亢圆润,大明星一般。扮演男主角的是我初中音乐老师的夫人,个子高高的,装扮起来还真有英武之气。第一次见她女扮男装,我们这些小孩子还大大地惊奇了一番。邻居哥哥是乡村医生,针灸技术好,多才多艺,在剧团是导演兼演员,我至今还清晰记得他拿着厚厚的剧本给演员说戏的画面。他多扮演反面角色,印象最深的是他在《罗衫记》中饰演的那个杀害徐继祖父亲的坏人。

我一个十几岁的小女孩,最爱看剧中的小丫鬟,她们多由二婶的侄女扮演,让我好生羡慕,恨不得台上那个花枝招展的小姑娘就是我自己。唱老旦的是妇女主任,论辈分我得叫她老姑。在《小姑贤》中她扮演董云他娘,把刻薄恶毒的坏婆婆演的惟妙惟肖。我的堂叔二胡拉得很好,就在剧团担任伴奏,他是兽医,平时背着药箱走村串户。他为人热情,性情乐观,风趣幽默,大人孩子都喜欢他。唱老生的是我表姨父,戴着长长的髯口,在台上咿咿呀呀,走来走去。这些人的举止神态,在台上的一招一式,至今历历在目。我们村这庄户剧团,唱出了名堂,不光在本村演出,还经常被邀请到外村去演。

冬天的晚上,戏班的人经常在大队的一个干木工活的屋子里排练节目。屋子有一间教室那么大,放着很多木头和木板子,很多小孩都去看,我写完作业也经常跑去坐在木头上看大人们排戏,脚都冻麻木了也舍不得走,常常待到他们排练结束才回家。

最近十几年,村里闲置房屋越来越多,村庄渐渐没有了生气,剧团也早已解散。村前那条小河也早已断流,生我养我的村子已时过境迁,找不到从前的样子了。

我的家乡美丽不再,热闹不再,但在我的记忆深处,小河依然在流淌,优美高亢的茂腔依然在耳畔回响……

猜你喜欢

戏台剧团排练
舞动未来
雍和宫戏台及其献戏活动考略
驻足山塘古戏台,体验繁华新风尚
A quieter world during the lockdown
戏台送到家门口
狸猫戏台
两个大忙人
欢迎加入“蓝狐狸小剧团”
欢迎加入“蓝狐狸小剧团”
欢迎加入“蓝狐狸小剧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