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凤翔泥塑:“捏”出无限风光

2018-09-17大海

金秋 2018年12期
关键词:凤翔泥塑彩绘

◎文/大海

胡新明在创作中

凤翔彩绘泥塑是陕西省宝鸡市凤翔县的一种传统民间艺术,当地人俗称“泥货”。凤翔彩绘泥塑主要分布在城关镇六营村及周边地区。据说,明朝的时候,有一编号“第六营”的兵士屯扎于此,这个村便命名为“六营”。这些来自江西的兵士有制陶手艺,闲暇无事,就和土为泥,捏制各种形态的泥活儿当作玩具,并且彩绘示人。后军士转为地方居民,其中部分人重操入伍前的陶瓷制作手艺,利用当地粘性很强的板板土,和泥捏塑泥人,制模做偶彩绘,然后到各大庙会出售。当地老乡购泥塑置于家中,用以祈子、护生、辟邪、镇宅、纳福。

六营村的脱胎彩绘泥偶由此出名,并代代相传,成为我国民间美术中独具特色的精品,在国内外享有盛誉。

目前六营村健在的凤翔泥塑艺人中,1931年出生的胡深是年纪最大、水平最高的一位。他10岁起随父亲胡克勤学习制作泥塑,从艺至今已有70余年。“文革”前,胡深在当地已小有名气。“文革”开始后,泥塑的制作模具被砸,许多艺人被迫转行,胡深白天挨批斗,后半夜则偷偷起来做泥塑,妻子屡次劝说,但他还是坚持了下来。

胡深和老伴

1982年,在凤翔县文化馆的支持下,胡深在北京举办了凤翔泥塑个人展,京城专家对凤翔泥塑精美的造型、沉稳而不失艳丽的色彩赞不绝口,胡深从此一炮走红。目前,胡深是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中国工艺美术协会终身成就奖获得者,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凤翔泥塑的代表性传承人。1995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民间工艺美术大师”称号。2005年被中国艺术研究院聘为“民间艺术创作研究员”。老人创作的泥塑马、泥塑羊连续两年被选为国家生肖邮票图案,成为“国家名片”。2004年,他创作的彩绘泥塑吉祥猴作品,又被文化部确定为中国猴年对外交流礼品。胡深创作的彩绘泥塑在继承、发展和创新方面都取得了突出成就,形成了鲜明的个人风格,屡获各种工艺美术展览和艺术节大奖或金奖,受到境内外媒体的广泛关注。

如今,胡深虽已年过八旬,但对泥土的那种感情、对捏弄了几十年的泥塑的热爱,让他更多关注起了凤翔泥塑技艺的传承。胡深说:“旧时咱这儿有一个讲究:能舍二亩地,不传一手艺。家有银钱万贯,不如薄艺在身。但现在我的思想也解放了,看得比过去远了。现在这门手艺除了传给自己人以外,也传别人。我已经收了一些徒弟,有百十人。传承的形式一是靠嘴说,二是靠手把手教,三是靠现场指导。虽然目前身边愿意学习凤翔泥塑的学徒很多,但真正能继承这门手艺的徒弟却只有几人,因为许多人是奔着凤翔泥塑的商业价值来的,没有那股钻劲儿,独创性也越来越差。”胡深说,“一些人就是稀泥抹光墙,脚踩西瓜皮,手挖两把泥,能滑就滑,能抹就抹。只瞅眼前利益,不看长远。”他认为,要想把凤翔泥塑技艺完好地传承下去,还需要多方面的努力。当他看到儿女和徒弟们在泥塑领域里都有着各自的成就,欣慰之余也让他看到了希望。

在父亲的严格要求和耳濡目染下,2005年,儿子胡永兴设计制作的泥塑鸡登上了国家当年发行的个性化邮票和纪念封。他还曾多次赴英、美等国举办展览和讲座,享有一定声誉。

和胡永兴相比,胡深另一位徒弟、出生于泥塑世家的侄子胡新明则能闯敢干,在凤翔泥塑的产业化开发上下了许多功夫,早早地就走在了胡深和胡永兴的前面。前些年,胡新明自筹资金申请注册了“胡新明泥塑”商标,并建立了自己的网站,成立了新明民俗文化传播公司。1988年前,六营村的泥塑也曾多次出口,但当泥塑产品运到西安时,已有20%的破损率,运到国外后甚至是100%破损,因此没了回头客。鉴于此,善于钻研的胡新明开始对凤翔泥塑进行技术革新,经过多次实验后,他在泥中加入糯米,将先前制作原料之一的麻纸换成了棉花,不但降低了成本,也成就了凤翔泥塑“摔不烂”的美名。“摔不烂”泥塑研制成功后,凤翔泥塑的销售有了很大起色。

“手工艺品代表了中国人骨子里的那种情愫,它永远不会被工业化制作所取代。”胡新明认为,传统文化艺术可以适应当代社会的发展,形成更容易被人接受的东西,这样就可以立足商业社会,绽放独有的中国文化魅力。

综观发展历程,凤翔彩绘泥塑主要有三大类型:一是泥玩具,以动物造型为主,多塑十二生肖形象。二是挂片,有脸谱、虎头、牛头等。三是立人,主要为民间传说及历史故事中的人物造像。因为技艺独特,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遗名录。

虽然入选国家级非遗名录,但作为见证泥塑发展一路走来的胡新明,认为凤翔泥塑最辉煌的时期有三个。第一,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那时整个六营村家家户户人人都会做,每年的庙会,红彤彤的一大片泥塑摊位彰显着这门手艺的霸气。第二个辉煌时期,是2002年和2003年。当时他做的小马泥塑在中央美院展出,恰巧被一位邮票设计专家看中,选入当年的生肖形象。紧接着第二年,彩羊继续入选生肖邮票。“人们知道了凤翔泥塑,那时,一个15厘米高的小马或小羊,从5元飙升到1000元。村里一下来了几千人,不管是成品还是半成品,都被大家抢着买走。”到了2009年,凤翔泥塑代表中国参加世界级评选,最后,斩获世界杰出手工艺徽章认证。可以说,在荣誉方面,凤翔泥塑风光无限。

作为陕西省非遗传承人、“中国民间工艺美术大师”,胡新明目前可能是整个六营村里真正具有设计研发能力的。他首次在制作泥塑的土里加入棉絮,他还从城墙修复技术中发现,在泥土中添加一定比例的糯米汤,能形成更好的黏合。此外,就像女人们总在化妆前打粉底一样,他用白色的观音土将泥塑覆盖,再在上面进行绘画。

除了工艺上的创新,胡新明还在造型、图案等方面加以改进,他甚至还曾尝试将泥塑进行烧制,从而变成瓷器。他在改革创新的道路上,走得比任何人都更快。“用市场化创新的方式让自己得以存活——如果无法存活就无从谈保护,再将市场化的方式获得的收益来维护传统的工艺和精神的延续。”

爱之深,盼之切。在以胡深、胡新明为代表的两代人眼里,泥巴好捏,但要捏出无限风光、捏得世人皆爱,却是永远都需要钻研、需要摸索,需要静下心来细细琢磨的常新课题,为此,他们一直在不懈努力,积极进取,决意让这种散发着泥土芬芳的“泥玩”更好地承载人们对更美好生活的向往。

猜你喜欢

凤翔泥塑彩绘
多彩泥塑
泥塑师
民间美术——泥塑
宋金时期陕西凤翔府榷场位置略考
定西市安定区凤翔幼儿园
凤翔探索“提醒制”
董福宁与他的泥塑世界
村“两委”换届“十严禁”
彩绘“未来之星”
彩绘玻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