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铃薯生产中的病害发生与综合防治措施

2018-09-17张冬梅

吉林蔬菜 2018年9期
关键词:分生孢子病株种薯

□文/张冬梅

1 马铃薯炭疽病

炭疽病是马铃薯的普通病害,在局部地区发生分布。通常病情较轻,对生产无影响,严重时可造成部分植株坏死干枯和引起根茎腐烂,对产量有一定影响。

1.1 症状:此病主要危害叶片,在叶片上形成近圆形至不定形坏死斑点,赤褐色至褐色,以后转变成灰褐色,边缘明显,相互汇合形成不规则坏死班。病害严重时亦可侵染根部的块茎。

1.2 发病规律:病菌以菌丝体或分生孢子随病残体越冬。带病种薯亦可成为重要的初侵染源。条件适宜时分生孢子引起侵染,发病后在病部产生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形成再侵染。高温潮湿有利于发病。田间管理粗放,土壤贫瘠,排水不良,病害较重。

1.3 防治方法:严格挑选种薯,实行无病薯种植,播种前可选用25%炭特灵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浸种5~10分钟杀灭病菌。必要时在发病初期进行药剂防治,可选用40%多硫悬浮剂400倍液,或25%施保克可湿性粉剂1200倍液,或10%世高水分散粒剂6000倍液或25%炭特灵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40%百科乳油2 000倍液,或30%倍生乳油2000倍液,或2%加收米水剂800倍液,或6%乐必耕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或25%敌力脱乳油1000倍液,或50%敌菌灵可湿性粉剂400倍液,或5%田安水剂5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600倍液喷雾,7~10天防治1次,连续防治 2~3次。

2 马铃薯病毒病

2.1 症状:此病在田间常表现花叶、坏死、卷叶三种类型症状。花叶型:即叶片颜色不均,呈现浓淡相间花叶或斑驳,严重时皱缩畸形、植株矮化,有时还表现明脉。坏死型:即在叶、叶脉、叶柄和枝条、茎蔓上出现褐色坏死斑点,后期转变成坏死条斑,严重时叶片枯死或萎蔫脱落。卷叶型:即叶片沿主脉由边缘向内翻卷,继而叶片变硬、变脆,严重时叶片卷曲成筒状。田间复合侵染时多引起马铃薯条斑坏死。

2.2 发病规律:病毒主要在带毒薯块内越冬,为播种后形成病害的主要初始毒源。25℃以上高温降低寄主对病毒的抵抗力,有利于传毒媒介蚜虫的繁殖、迁飞和传病,使病害迅速扩展蔓延,加重其受害程度。

2.3 防治方法:选用抗耐病优良品种。加强栽培防病,施足有机底肥,增施磷肥和钾肥。精细整地,高垄或高埂栽培。生长期及时中耕除草和培土,适时浇水,严防大水漫灌。出苗前后彻底防治蚜虫。必要时在发病初期喷洒1.5%植病灵乳剂1000倍液,或20%病毒A可湿性粉剂500倍液。

3 马铃薯粉痂病

粉痂病为马铃薯的重要病害,在部分地区分布危害,一般产量损失5%~10%,重时达20%以上。此病还可侵染番茄和茄子等茄科植物。

3.1 症状:此病主要危害块茎和根部。块茎受害,初在表皮上出现褐色小点,外围具有半透明晕环,以后小斑逐渐隆起膨大成大小不等的疱状斑,表面破裂,散出大量暗褐色粉末状物,即病菌休眠孢子囊球。病斑破裂后,表皮反卷,下陷呈火山口状,外围常具有木栓化斑环。

3.2 发病规律:病菌以休眠孢子囊球随种薯或病残体越冬。病薯和土中病残体为病害的初侵染源,远距离传播主要依靠种薯,田间传播主要通过浇水、病土、病肥等。休眠孢子囊在土中可存活4~5年,条件适宜时萌发产生游动孢子,游动孢子静止后成为变形体,由根毛、皮孔或伤口侵入,寄主生长后期在病组织内形成海绵状孢子囊球,病组织溃解,休眠孢子囊球又落入土中越冬或越夏。土温18~20℃,土壤湿度90%左右,pH4.7~5.4时宜病菌生长发育,田间发病较重。

3.3 防治方法:重病区实行5年以上轮作。严格选留无病种薯,必要时可用2%盐酸溶液,或40%福尔马林200倍液浸种5分钟,或用40%福尔马林200倍液浸湿种薯后用塑料膜密闭2小时,晾干播种。还可用72%霜脲·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浸种薯6~8小时后晾干播种。增施底肥,配合施用磷、钾肥。酸性土壤宜施用生石灰调节土壤酸碱度。提倡高垄或高畦栽培,禁止大水漫灌,雨后避免田间积水。

4 马铃薯茎基腐病

茎基腐病为马铃薯的主要病害,分布较广。一般发病率5%~10%,严重时病株可达20%,常造成田间缺苗断垄,影响生产。

4.1 症状:此病主要危害幼芽、茎基部和块茎。幼芽染病,呈黄褐至暗褐色坏死,常在出苗前腐烂,致田间缺苗。出土后染病,多侵害茎基部,形成褐色凹陷坏死斑,湿度高时病斑上产生浅褐色至紫褐色菌丝层。

4.2 发病规律:病菌以菌核随病薯或遗留在土壤中越冬。病薯是翌年的主要初侵染源,也是远距离传播的主要途径。病菌生长温度 4~34℃,适宜温度 20~26℃,最适 23℃,菌核形成适温 23~28℃。一般春寒、空气潮湿,或播种后土温低发病较重。黏重土壤、田间高湿有利于发病。

4.3 防治方法:选用无病种薯,播种前用福尔马林200倍液,或50%扑海因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浸种10分钟杀死种薯上沾着的菌核。适期播种,尤其是高海拔冷凉地区要特别注意适期晚播,以确保播种时地温不低于10℃。生长期加强管理,增施钾肥,提高植株抗病力。

5 马铃薯早疫病

早疫病为马铃薯的主要病害,分布广,发生普遍。马铃薯种植地区都有发生,常造成枝叶枯死,明显影响生产。

5.1 症状:此病主要危害叶片,重时亦危害薯块。多先从植株下部老叶开始染病,初在叶面出现水渍状小点,以后发展成近圆形具有同心轮纹的褐色坏死斑,与健康组织界限明显,病斑外围多具有一窄的褪绿晕环。湿度高时病斑上产生黑色霉层,即病菌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多个病斑相互连接成不规则形斑,终致病叶坏死干枯。块茎染病,多产生暗褐色圆形至近圆形凹陷斑,边缘明显,使块茎皮下组织呈浅褐色海绵状干腐。

5.2 发病规律:病菌以分生孢子或菌丝在病残体或带病薯块上越冬。翌年,种薯发芽时病菌即开始侵染,使幼苗染病。条件适宜病菌上产生分生孢子通过风雨等传播,进行多次再侵染,使病害扩展蔓延。高温高湿利于发病。分生孢子萌发适温26~30℃,当叶面结露或有水滴时,分生孢子萌发侵入均很快。马铃薯生长期阴雨或湿度连续高于70%,此病发生严重甚至流行。土壤贫瘠,后期植株脱肥早衰,病害发生较重。品种间抗、耐病性存在一定差异。

5.3 防治方法:因地制宜选用相对抗、耐病品种,适当提前收获。选择土壤肥沃的高燥田块种植,施足底肥,增施有机肥,生长期加强管理,提高植株抗病力。收获后及时清除病残组织,深翻晒土,减少越冬菌源。重病地块实行2~3年与非茄科蔬菜轮作。发病初期进行药剂防治。可选用50%敌菌灵可湿性粉剂400~500倍液,或80%大生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或50%扑海因可湿性粉剂1000~1200倍液,或65%多果定可湿性粉剂800~1200倍液,或77%可杀得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500~6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喷雾,7~10天防治1次,视病情防治1~3次。

6 马铃薯癌肿病

6.1 症状:此病可危害块茎、蔓茎、叶和花。生长期和贮藏期均可发生。通常田间病株与健株外形上无明显差异。有的病株比健株高,分枝多,保持绿色期比健株长,有的长肿瘤或畸形。地下部受害,薯块芽眼和蔓茎上形成不规则粗糙疏松突起花椰菜状肿瘤,初呈乳白色,以后逐渐变成粉红至红褐色,最后变黑腐烂,有恶臭味和褐色粘液。茎基染病,四周亦产生圆形花椰菜状肿瘤。叶片、分枝与主茎交界处也产生绿色瘤状物,较地下肿瘤小,长瘤的叶色淡,易提早枯死,其枝条横伸瘦短。病株主茎末端花器畸形,组织增厚变脆,叶色淡,叶背出现许多无叶柄和叶脉呈鸡冠状的小叶。病害在贮藏期可进一步扩展危害,使病薯变褐、腐烂发臭,严重时造成烂窖。

6.2 发病规律:病菌以休眠孢子囊在病组织内或随病残体遗落在土壤中越冬。远距离传播主要依靠薯块带菌,近距离亦可通过土壤、流水、牲畜粪便、农具和人畜等传播。病菌对温度条件要求严格,气温12~24℃,多雨高温有利于发病。通常低温高湿,气候冷凉,昼夜温差大,土壤潮湿的地区发病较重。酸性土壤或富含有机质的土壤有利于发病。品种间抗病性差异明显。

6.3 防治方法:因地制宜选用抗病品种。重病地区改种非茄科作物,或对土壤进行消毒处理,连续使用生石灰或硫酸铜可在一定程度上控制病害发生。加强管理,施用充分腐熟的粪肥或沤肥,增施磷、钾肥,适时中耕,避免田间积水,及时挖除病株,集中深埋或烧毁。及时进行药剂防治,苗期和薯期可选用20%三唑酮乳油1500~2000倍液,或50%溶菌灵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或69%安克·锰锌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或72%霜脲·锰锌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喷浇。

7 马铃薯环腐病

环腐病为马铃薯的重要病害,分布较广,发生较普遍。多数地区常年发生,损失程度因地区、品种、气候条件差异较大,轻者低于5%,重病地块损失可达80%以上,显著影响生产。

7.1 症状:此病是维管束病害,全株系统侵染,病株通常表现茎叶萎蔫,块茎沿维管束环状腐烂坏死。经贮藏过冬,病薯芽眼干枯发黑,有的外表爆裂。地上部常表现枯斑或萎蔫两种类型症状。

枯斑型由植株基部叶向上逐渐发展,叶尖或叶缘变褐,蔓延至叶肉呈黄绿色至灰绿色,叶尖逐渐干枯卷曲,叶脉仍保持绿色。萎蔫型由叶顶开始萎蔫,似缺水状,边缘向内卷,叶色不变,逐渐向下部叶发展。

7.2 发病规律:病菌随种薯越冬,也可随病残体在土内越冬。未经消毒的切刀是病害的重要传播媒介。带菌薯块播种后细菌由导管进入地上部,使地上部发病。新薯形成时又沿导管进入新薯。病菌在田间通过伤口侵入,借助雨水或浇水传播蔓延。

远距离传播主要通过种薯调运。病菌生长温度为2~36℃,适宜温度为20~23℃,致死温度为55℃,地温19~28℃有利于病害发展。品种间抗病性差异很大。

7.3 防治方法:实行无病田留种,采用整薯播种。留种田适当增加种植密度,提早培土,增加种薯收获数量。种薯大小一般以50~75克为宜。选用抗、耐病品种。

播种前进行室内晾种和削尾检查,彻底淘汰病薯。切块种植,切刀可用47%加瑞农可湿性粉剂300倍液浸洗灭菌。切后的薯块可用心植霉素5000倍液或47%加瑞农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浸泡30分钟,或用20000倍液硫酸铜浸泡10分钟。

结合中耕培土,及时拔除病株带到田外集中处理。某些地区使用过磷酸钙375千克/公顷穴施,或按种薯重量的5%拌种有较好的防治效果,可以试用。

猜你喜欢

分生孢子病株种薯
鸡 妈 妈
云南省鲜食糯玉米品种区域试验大理试验点结果分析
豌豆抗白粉病资源田间评价试验
中国南北方禽流感病毒蛋白进化差异的探究
美国马铃薯种薯生产及认证
辣椒青枯病防治效果试验
暗色丝孢菌中国一新记录属
马铃薯脱毒种薯的应用及发展思考
白僵菌Bb38菌株小米培养基与SDAY培养基培养耐热性状差异研究
脱毒马铃薯技术要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