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白口蘑食用菌菌种选育与栽培技术要点

2018-09-14廖凯李涛陈亮新邓成忠

南方农业·下旬 2018年5期
关键词:栽培技术

廖凯 李涛 陈亮新 邓成忠

摘 要 大白口蘑人工驯化栽培经品尝反映及市场调查结果,均认为目前市售的菇类,还没有比此菇的口感更好者。从全国来看,该菇虽然人工栽培成功,但是产量很低,无法进行大面积推广应用,需选育、驯化出优良菌株和与之配套的高产栽培技术模式,加大推广应用。

关键词 大白口蘑;菌种选育;栽培技术

中图分类号:S646.1;S626 文献标志码: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18.15.002

1 研究背景

大白口蘑又称洛巴口蘑、大口蘑、金福菇,是一种新兴的优质食用菌,氨基酸含量在菇类中较高,味道极好。子实体中等至大型,白色。传统分类学上隶属于菌物界真菌门担子菌亚门层菌纲伞菌目的口蘑科(白蘑科)口蘑属(白蘑属),是一种丛生的大型食、药用真菌,分布于我国云南省普洱市、福建省厦门市、香港、台湾省、湖南省吉首市和广州湛江等地。

随着海拔和纬度的不同,各地的采收期在每年6月中下旬—9月上旬不等。大白口蘑多生长在富含有机质的园地和阔叶树的腐木旁[1]。目前,国内已知大白口蘑的分布地,最北分布线可达北纬29°4′,海拔360~1 220 m,在干旱年份其产量明显减少。

大白口蘑是营腐生的真菌,子实体生长所需的土壤湿度为75%~90%,土壤温度为20~25 ℃;菌丝生长的最适温度为28~32 ℃,最适pH 4.0~5.0,最适培养基含水量60%。果糖和酵母粉分别是大白口蘑菌的最适碳源和氮源,在配制母种培养基或液体培养基时,使用这两种营养源可获得较多的菌丝量,从而能够有效地缩短制种周期[2]。子实体生长最适温度20~32 ℃,最适宜的光照强度为150~750 lx,最适pH值4.0~5.0,菌丝覆土土壤水分控制在50%~60%,空气湿度为80%,原基分化阶段覆土,土壤水以60%~70%为好,空气湿度85%~90%。

每100 g野生和栽培大白口蘑的氨基酸总量分别为18.67 g和12.72 g,其中,必需氨基酸、鲜味氨基酸(谷氨酸、天门冬氨酸)和甜味氨基酸(丝氨酸、甘氨酸、丙氨酸)分别占氨基酸总量的45.47%、21.06%、16.77%和43.24%、24.84%、16.27%。野生和栽培大白口蘑蛋白質、脂肪、总糖和粗纤维含量分别为35.28%、2.91%、53.74%、8.76%和15.4%、0.55%、52.1%、5.4%,每100 g大白口蘑的铁、钙、锌和硒含量分别为33.21 mg、49.34 mg、

37.08 mg、0.051 mg和2.9 mg、14.20 mg、38.01 mg、

0.02 mg。每100 g野生和栽培大白口蘑的VC、VB1和VB2含量分别为24.50 mg、0.25 mg、2.12 mg和25.30 mg、0.12 mg、1.43 mg。由此可知,大白口蘑是营养价值较高的食用菌。

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以人工驯化栽培的大白口蘑,近年经品尝反映及市场调查,均认为口感较好,已有人以五月鸡纵、鸡肉丝菇之名试销,日本也将白色松茸作为商品名称。而且大白口蘑可久存,不变色。变色是菇类包装储运的大敌,因菇体表面含有大量的氧化酵素,所以在包装储运的过程中很容易碰伤或自行氧化而变色。而大白口蘑由于氧化酵素很少,所以无此困扰,本菇初步经试验结果,采收后在10 ℃左右的冰箱中储存30 d,还可以保持良好的外观与色泽,这是一般食用菇达不到的。

目前,国内外大环境对低热能高级食品需求旺盛,而食用菇类正是高级低热能食品之一,况且大白口蘑之美味与嚼感又是目前已知推广菇类中的佼佼者。针对当前云南省、玉溪市对大白口蘑的研究也才起步,未选育、驯化出优良菌株及高产栽培技术模式,生物学性、生态学性、遗传多样性也未能掌握。在全国来看,该菇虽然人工栽培成功,但产量很低、无法进行大面积推广应用。为此,需对大白口蘑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掌握它的生物学性、生态学性、遗传多样性,选育、驯化出优良菌株和与之配套的高产栽培技术模式,开展推广应用,满足不断扩大的市场需求。

3 研究构想

对大白口蘑野生菌驯化已经成功,全国一些菌种研究机构也报道了育成纯化的野生菌种,但目前还未选育出生产性能好、稳定性强、适应性广和品质佳的优良菌种方面的相关报道。同时,就目前的情况来看菌丝形成子实体很少,出菇率低。从外地菌种研究机构的有关报道来看,也未见经过选育的优良菌种和与之相适应的高产栽培模式方面的系统性报道。因此,构想培育出生产性能好、稳定性强、适应性广和品质佳的优良菌株,研究出一套成熟的高产栽掊技术模式,应用于生产。

4 试验过程

4.1 菌种

试验用5个菌种为不同地方野生菌驯化育种。

4.2 试验器材

试验器材主要有电热恒温培养箱、试管、接种环、玻璃瓶、高压灭菌锅、牛皮纸和棉线等。

4.3 试验材料

母种、原种、栽培种分别用马铃薯、小麦、甘蔗渣为培养基和栽培料主料。

4.4 试验地点

分别在元江县一试验点,红塔区二试验点进行栽培出菇试验。

4.5 设计和方法

4.5.1 试验设计

将野生采集种、华中农业大学菌种、福建三真生物科技有限公司A菌种、江苏高邮食用菌研究所菌种、福建三真生物科技有限公司B菌种,5个分别引自不同地方的菌种分别编成1、2、3、4、5号菌种,然后从母种培养成栽培种,分别在元江县一试验点,红塔区二试验点进行栽培出菇试验。

4.5.2 栽培方法

母钟培养基、原种培养基、栽培料的制作、分装、灭菌、接种与培养全部完成以后。当菌丝长到可以栽培时,分别用纸箱和用砖围成1 m2的台面进行栽培,先放一层土在纸箱和台面上,然后将栽培种放入纸箱和台面后覆土进行栽培。

4.6 栽培时间

元江县一组试验于8月16日进行栽培。

4.7 采菇时间及产量

元江县一组试验于10月12日进行2号菌种纸箱栽培采菇。该纸箱长宽为0.5 m×0.3 m,面积0.15 m2,产出菇一丛鲜重量为5.16 kg,折合34.47 kg·m-2。10月16日进行5号菌种用砖围成1 m2的台面进行采菇,产出菇鲜重量为

11 kg。10月24日进行1号菌种和3号菌种,用砖围成1 m2的台面进行采菇,产出菇鲜重量分别为7.35 kg和6.58 kg。4号菌种纸箱栽培和用砖围成1 m2的台面进行栽培均未能出菇。2号菌种未进行用砖围成1 m2的台面栽培。5号菌种在用纸箱进行栽培未能出菇。红塔区二组试验栽培后均未能出菇。各菌种纸箱的栽培效果如图1、图2所示。

5 结果初步评论

这次在元江人工栽培的大白口蘑获得成功,而且小规模试验的单产极高。从全国来看,该菇虽然人工栽培成功,但是产量很低、无法进行大面积推广应用,以前也在元江进行过小规模试验,出姑率很低)。这次试验的成功(从小规模试验的单产来看,还未见过有如此高单产的相关报道),为将来推广应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从出菇鲜产量来看:2号菌种折合1 m2产出菇鲜重量为34.47 kg·m-2、1号菌种产出菇鲜重量为7.35 kg·m-2、3号菌种产出菇鲜重量为6.58 kg·m-2、5号菌种产出菇鲜重量为11 kg·m-2。都还有进一步试验研究的价值。

该菇从菌种和栽培研究才刚起步,还存在很多潜在风险,还需进一步扩大试验示范研究,使栽培技术更加成熟。红塔区二组试验栽培后均未能出菇,更进一步证明大白口蘑是高温菌种,如温度达不到出菇温度是不可能出菇的。总之,大白口蘑具有广泛的市场前景。

参考文献:

[1] 王德芝,张水成.食用菌生产技术[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7.

[2] 刘红高,沙本才.大白口蘑生物学特性研究[J].中国食用菌,2007,26(1):46-49.

(责任编辑:刘昀)

猜你喜欢

栽培技术
提高大豆种植生产效益的栽培技术分析
兰山区义堂镇简易大棚蔬菜高效轮作栽培技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