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解析《天才捕手》中的美国文化价值观

2018-09-14吴娜

关键词:文化观美国探析

吴娜

摘 要:作为文化传播的载体,各国电影让我们领略了不同国家的文化价值观念。《天才捕手》是2016年上映的美国传记类题材影片。影片讲述了默默无闻的托马斯·沃尔夫怀揣美国梦,最终成长为文学界新星的励志故事。在《天才捕手》当中充满了美国独特的文化价值观念。本文首先从"天才们或者精神之友"的角度对《天才捕手》中的美国文化观进行了溯源分析,最后从创新精神与合作精神的两个层次对电影中所体现出来的美国文化价值观念进行了深入的探索与分析。

关键词:《天才捕手》;美国;文化观;探析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8)06-0104-03

《天才捕手》是一部传记类型题材的影片,由导演迈克尔·格兰达格执导,时长共104分钟。根据2017年3月10日于中国大陆上映的电影文本观察,该影片的主题是“天才与天才之间的友谊”,主要讲述了一个天才作家托马斯·沃尔夫、天才编辑麦克斯·伯斯金及其相关的女友、妻子之间的恩怨情仇。在上个世纪90年代,托马斯·沃尔夫为了自己的文学梦想来到了纽约,最终遇到了成功推出海明威与菲兹杰拉德的著名文学编辑麦克斯·伯斯金,并在麦克斯·伯斯金的帮助之下对其自传体小说进行大幅度修改,最终成功出版并大获成功。之后托马斯·沃尔夫与麦克斯·伯斯金的合作变得更加紧密,可是两人之间的亲密关系却导致托马斯·沃尔夫的妻子的嫉妒。在托马斯·沃尔夫的第二本小说即将问世之际,三者之间的关系变得更加微妙。在整个故事影片当中“天才们与精神之友”是较为突出的一個主题,也是编剧进行美国文化价值观表达的重要线索。下面就从天才们或精神之友的角度对该部影片揭橥的美国文化观进行一些初步的探析。

一、《天才捕手》中的“天才”主题

本章节按照西方社会普遍的认知,首先对《天才捕手》中的“天才”主题进行历史脉络方面的“六大时期”进行说明,指出追溯性存在的偏差,区别出这部影片的主题来自历史积淀;在此基础上,从剧情引申出“天才们或精神之友”作为主题的原因是体现了一种美国文化观,为进一步讨论奠定逻辑基础。

(一)《天才捕手》主题的追溯性偏差

熟知希腊罗马文明的文化评论者深知“天才”主题的作用、价值,以及它在西方文化中的那种深入骨髓的刻骨铭心。从黑格尔及其后来的追随着青年黑格尔派的纵向的历史哲学脉络观察,在天才这个选题之下曾经出现过几大可称之为文化潮流的发展时期,第一个时期智者时期,即所谓的“希腊七贤”;第二个时期即是以苏格拉底为开端的各式各样的学园时期;第三个时期是文艺复兴时期;第四个时期是“狂飙突进”时期;第五个时期是以1848年为期出现的革命时期,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是马克思、恩格斯;第六个时期即是以尼采为开端的新时期。六大时期虽然在时间以及思想观念上存在着较为明显的划分,也清楚地表明了西方文明语境之内对于天才主题的过分关注;但历史方法依然逃不开追溯性的偏差,因此,对于这种历史哲学以时间为轴的分析可以作为一种讨论《天才捕手》主题的基本经验,但应该注意过分被其中的历史性的追溯性差异所误导。因此,在这种理念之下,应该将《天才捕手》这部影片的历史脉络进行区分,注意其中的历史积淀性,而弱化其中的“过分关注”,而将关于影片的分析集中到影片本身。

(二)《天才捕手》中的天才们

根据《天才捕手》中的故事编辑、情节设置可以明确认识到,这部影片中提及了两个天才,而且是属于传统文本创作方面的天才,一个即是所谓的“天才编辑”,另一个是“天才作家”。托马斯作为天才作家,在其生活与工作当中一直追寻着一个拥有作家荣誉的成功;但其自传本身作为一部文学作品虽有价值,却很难达到那种“成熟度”;因而当这部透露着精神之光的天才之作落到曾经打造出海明威、菲茨杰拉德等著名作家的编辑麦克斯手中时,他意识到了“天才之光”的存在,并且通过自身那双“鬼斧神工”之手的雕琢,最终形成了一个可召唤听众注意力的新文本,最终取得了极大的成功。正是建立在这种“成功”的基础之上,天才作家的共同合作才能在最终实现,以及天才作家与其女友的矛盾、勾起了天才编辑夫人的不满及一系列可展开的后续故事,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电影文本。由此,可以了解到的编剧的意图在于利用核心故事揭开影片戏剧性的序幕——在这一点上并没有多少创意,表现平平,但确实拥有那种亨利·詹姆斯所说的“平凡故事中的真实性”。

根据影视评论的基本立足点,对于《天才捕手》的评论需要关注它的趣味性、真实性。展开来讲,即是要看《天才捕手》是不是一部有趣的电影,是否展现了一种与生活相关的真实性或展现了一幅活生生的生活画面。至于影片的拍摄、表现手法,其中既运用了低中景,也透过对场景、服装、道具的“精致化”达到了传记类型题材中人物、情境、性格的独立呈现,甚至达到了“夸张”的地步——但这并不是重点,以现代电影制作中的好莱坞标准或尺度衡量,它只是符合了大片的相关要素而已。所以,单从趣味性观察,它提出了“精神之友”的课题,而在真实性方面,它又符合现实中的文本创制,因此,这部影片整体上以故事分析,它是一个好故事,以影视文本的创制分析,它既表现了人类的心声,也表达了一个严肃的题材。在这里需要提出的问题是,为何这部影片要选择“柏拉图式”友谊,何以要透过它来呈现一个耐人寻味的故事?根据个人的观影印象、直觉感受,以及对《天才捕手》这部影片的主题、故事、情节等基本内容的理解,本文认为它恰恰透露了美国社会的一种文化观,这既是美国人的精神所在,也是它总喜欢以不同形式的文本加以表达的主题。

二、《天才捕手》中的美国文化观

《天才捕手》是一部成功的影片,故事有趣、内容充实,展现了作为“伟大的创造者们”所承载的各种忧虑、喜悦、悲哀、痛苦等,并通过这些“天才们”在实际生活当中所的情感态度来将特定思想价值观念有效的表达出来,这种思想观念也被打上了明显的美国标记。但通过深入一步的观察、分析却发现它的成功与被广泛接受,除了有一个精神之友的基本框架之外,最主要的是以象征的方式揭示出了美国文化中的创新精神、合作精神,在下文当中笔者将针对这两点做出具体讨论。

(一)天才突显创新精神

中国的社会学家王养冲先生在其著作《西方近代社会学思想的演进》第三章《莱斯特·华尔德》题目之下,通过讨论其生平、著作、理论,最后做出结论说明美国社会的精神本质在于“它拥有一种创新精神”。即使到了今天为人们熟知的爱默生、梭罗、庞龙、杜威、比尔·盖茨、乔布斯、扎克伯格等等均是这种创新精神的产物。同时在美国的影视作品当中,创新精神也是大部分天才的基本特征。在实际的生活生活当中,创新精神也被人们当作能力的判定指标。因而当人们观看《天才捕手》这部影片之时,既不会感到陌生,也不觉得它是来自“欧洲低地”的欧洲文明,反而会觉得它只是一种来自西方文明的历史积淀,一种集体精神所透露出的新动向——创新精神的倾向。虽然秉承于希腊,但有其自立门户的开端、发展。所以说这部影片仅仅是这种创新精神的反映而已,换句话讲,就可以用爱默生那句著名的格言“天才突显创新精神”加以概括。《天才捕手》中的天才不是一个,而是两个,甚至多个,这种“天才们”只是一种象征意义上的集中表达。这里遇到的问题是,为什么要写“天才们”,而不是写某个天才?理由很简单,因为在美国文化价值体系之中,所谓的“天才”,是一种创新精神,是一种集体精神的反映,一种由精神倾向催化之下的人的发展,而并非是单纯的某一个可以完全改变世界的天才。此外,在这里还需要立即澄清的一个观念是,在任何一种文本的创作中,它指的是一种具体的实践活动,而不是所谓的意识流动层面的精神、意念、观念之间的交流,因而可以知道《天才捕手》真正表达的是一种实践活动,即一种基于“托马斯自传”的创作实践,一种与天才编辑相关的自传编辑,令其获得形式完美、内容和谐、故事能够激发观看者的创作实践。“天才们”的集体创新最终有效推动了世界进步与社会发展,也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由此出发,就可以更为清晰地理解“天才突显创新精神”实质上指的是一种基于精神倾向的实践活动。进一步讲,《天才捕手》以其比较集中的“文本创作者”之缩影象征性地展示了美国社会的根本文化观,即创新精神。

(二)伟大来自于合作精神

《天才捕手》中的主题是天才们,以“精神之友”式的“为一个共同的目标而奋斗”是其具体的传达形式;然而当天才们的精神之友凸显出与创造相关的“伟大”之时,它所揭示的美国社会之精神又体现了另一个面向,即在美国社会当中众所周知的合作精神。今天的世界中“合作”已经成为一种为某个目标而共同奋斗的集体精神,也是创新精神作为实践活动进行付诸行动的方法,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合作是人们获得成功的唯一途径,这也是美国思想价值观念中极为重要的一个基本思想。如果可以说《天才捕手》比较突出的地方在于以其“平凡的故事显示了生活”——因为围绕在托马斯、麦克斯身边的友人、妻子、朋友、机构面对这种“事业心”均显示了一种不理解的埋怨、嫉妒、嫌恶等,根据尼采在其《瓦格纳事件》开头处所说的关于伟大的基本原理要求“伟大的事件需要与伟大的意识相伴随”来理解,在天才们与其相关联的普通人之间,既存在着事件方面的缺席、也缺少更多的对于“创造者”的有效意识,因而在这种意义上来讲,《天才捕手》的确以生活化的表现手法,在细节、生活刻画描摹之下,精准、确实地以平凡的眼光向观看者呈现了一幅“伟大者在平凡世界创造”所要遭遇的来自各个方面种种阻碍。——那么,天才们恰恰与其相对,它们要真正获得成功的创造,则需要强劲有力的神经力量与强壮有力的肌肉之力量,并在这种自我意识急剧扩张的前提之下,为着一个共同的目标,利用其创新精神有效地通过不同个体之间的联合,以合作的形式获取事业之成功。尤其是现代集团或企业的运作模式已经将合作牢牢鑲嵌在对社会起作用的功能之上。因此,透过这部影片可以较好地认识到来自美国社会的另一个文化价值观念,即合作精神。

三、结束语

世界上曾经极度流行“天才论”,尽管从实质上看世界的运转来自“民众的共同努力”,只有通过许多普通人的努力社会才能实现前进与发展,天才虽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世界的发展,但是这种力量并不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力量。但这种关于天才的思想,却一直埋藏于美国社会的最深处,美国社会发展对于天才的崇拜已经成为一种特殊的思想价值观念。随着社会演进,今天的人类共同面临着生存困境的大难题,当世界难于按照帕雷托所说的“精英”进行流转之时,这种古老的思想又失而复得,再一次走进人类的视野。从难题与解决方法的基本逻辑可知,“天才”主题会永恒存在,因为人类已经明晰的认识到了“人类社会的不完善性”;正如通常所言“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天才也不能解决一切问题,但从人类本性的角度讲,对于那种具有创新精神、合作精神,以及开辟一番事业的天才们还应该认真对待,虽不至于迷信却也不能一味地从头脑中扔掉。

参考文献:

〔1〕李江.论美国独立电影的创作特点和文化影响[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33(03):105-109.

〔2〕关继东.中美电影核心文化元素对比研究[J].现代交际,2016,(15):26-27.

〔3〕吴质洁.美国社会文化中个人主义核心价值观之管窥——以电影《肖申克的救赎》为例[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3,(07):28-29.

〔4〕郑颖.民国年间中美文化交流探讨——以20世纪前三十年美国电影在华为例[J].电影评介,2010,(09):20-21.

〔5〕梁昌明,贾秀花,连俊峰.解析影响跨文化解读美国电影的因素——以美国电影《阿甘正传》为例[J].电影文学,2008,(23):24-25.

〔6〕曲春景.中国电影史研究中的“感官文化学派”——以美国学者为主的上海早期电影研究[J].文艺研究,2006,(10):94-103+167-168.

(责任编辑 赛汉其其格)

猜你喜欢

文化观美国探析
VR阅读探析
习近平的传统文化观
习近平传统文化观研究
HTTPS探析
浅析中国室内设计的文化观
论瞿秋白的马克思主义文化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