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劳动异化与马尔库塞技术异化比较分析

2018-09-14李雪静

关键词:对比

李雪静

摘 要:马克思劳动异化与马尔库塞技术异化都以异化为切入点,具有一定的历史关联与差异。文章通过对两种理论的比较分析,进行讨论,旨在从全方位、多维度审视当代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异化问题,为我们深层次阐释异化理论,反思现代化发展,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思路和重要的理论参照。

关键词:劳动异化;科技异化;对比

中图分类号:B08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8)06-0036-03

“异化”(alienation)一词自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问世以来,在哲学领域便引发了一股热潮,直至今日,仍然是当今学者的研究重点。劳动异化理论,深刻地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工人的生存状态,控诉了资本主义制度的不合理性,并尝试探索克服异化的途径,即消除资本主义私有制。而科技异化理论阐述的是资本主义发展后期所暴露的社会矛盾以及各阶层关系,在机器大生产日益发展的社会中,人们并没有改变被奴役的状态,人的精神愈加空虚,对于物质呈现出“虚假需求”,社会总体成为“异化的社会”。两个理论在涉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人的受奴役本质和人的片面发展等方面,具有一定的相同性。基于此,对马克思的劳动异化与马尔库塞的科技异化展开比较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马克思劳动异化理论

马克思的劳动异化理论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首次隆重而明确的登台。全书始终贯穿着劳动异化的重要概念,将劳动与异化紧密结合,揭开了资本主义社会的面纱,贫富差距的不平等与阶级压迫的根源——异化劳动暴露于世。马克思指出异化的实质在于阐明人们所创造的世界转化成了异己的、与人相对的力量,人的生产及其产品反过来统治着人。这种异化实质上是对资本主义制度本质的揭露,它从深层次上剖析出了资本主义的社会关系和劳动异化的本质。

(一)工人同自己的劳动产品相异化

马克思说:“工人对自己的劳动的产品的关系就是对一个异己的对象的关系。”?譹?訛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工人所生产的产品异化成了一种对抗力量,它的存在是与工人相互对立的。在这种相互对立与异化中,工人与劳动产品的异化就表现为:工人的生产与劳动产品成反比,生产的愈多,那么属于工人的产品就愈少;工人所创造的财富价值愈高,那么他就愈是变得贫困与低廉。因此可知,在工人与他的劳动产品之间,存在着一种对立和统治关系。由工人生产出来的劳动产品异化成了统治工人的力量,工人不再拥有和支配产品。相反,产品统治着工人,使工人沦为了产品的仆从与奴隶。

(二)工人同自己的生产活动相异化

产品由劳动所创造,在马克思看来,劳动本应是自由自觉的活动,它不受外界强迫,是人们为了满足自身需要而进行的具有创造性的活动。但是随着资本主义的出现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的情况下,劳动者不能自由的选择和支配自己的劳动,而是在资本家的剥削与压迫中被迫从事生产活动。在这样的劳动过程中,劳动不再属于工人的主动自觉活动,而是属于资本家、属于别人。劳动变成了一种手段,成了一种存在于工人之外的东西。在劳动中,工人们不再认可自己而是否认自己;他们不再在劳动中体会快乐而是倍感痛苦;不是自由自在地付出体力和施展才能,而是饱受身体摧残和精神压抑。工人们的劳动仅仅是迫于生计的无奈,而非兴趣爱好。于是乎,他们越是勤劳工作,越是生产出凌驾于上的力量与自己对抗。假如说,工人劳动产品的异化表现为物的异化,那么劳动的异化便成为人的自我异化,劳动因此成为人所创力量的牺牲品。

(三)人同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

什么是人的类本质?从语义视角来看,是指任何人所共同具备的本质。那么,在马克思看来,作为一种类存在物的人,他的类本质就是劳动即人的主动自由活动,它不受外在的影响和制约。这种劳动本应作为人区别于动物的优势,但在异化劳动中,人们失掉了自己的优越感。劳动不再是自由自覺活动,而沦落为手段,是人仅仅以此维生的手段。由此,人在生产劳动中无法感到自己的存在,人的类本质转化为异己的力量。在这一异化过程中,人的自然属性甚至被扭曲沦丧,正如马克思所说:“人的类本质——无论是自然界,还是人的精神,类的能力— 变成人的异己的本质,变成维持他的个人生存的手段。”?譺?訛由此,异化劳动将人的生命活动变成了谋求生计手段,劳动工人与自己的类本质相互异化。

(四)人同人的关系相异化

在所有的社会关系中,人与人的关系当属其中核心。当人与自己的劳动行为、劳动产品处于对立情形时,必然会造成个人与他人之间关系的对立,因为如果这些东西不属于自己,那必定属于他人,外在地表现为他人对这些东西的占有,由此形成了人与他人相互异化。假如劳动产品对于劳动者而言是异己的,一部分人因为异化劳动而丧失了自己劳动产品,那么势必会存在另外一种异己力量,他们同工人相对抗,获得并占有劳动产品。这部分人就是资本家,在资本主义社会里,人与人的关系异化成了一种纯粹的商品关系,相异化的资本家与工人也有着本质的不同。工人失去了自己生产的劳动产品并异化给了资本家所占有,而未付出任何劳动的资本家却支配着他人的劳动活动及产品。

二、马尔库塞的科技异化理论

马尔库塞与马克思出生的年代不同,他是西方马克思主义者的代表,经历和见证了资本主义的飞快发展。在那个物质财富极大丰富的时代,马尔库塞也看到了繁荣背后的隐患。他最早撰文阐述马克思的劳动异化思想,在研究马克思的《手稿》基础上,把“劳动异化”引申开来,发展应用到更多领域。19世纪60年代,马尔库塞就指出:工业社会的发达带来的是一个另一种形式的极权社会,而这种极权就是科学技术造成的。在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中,人们借助科技在为社会带来利益的同时,也造成了许多不合理的现象:个体对科技的依赖,失去了批判理性,变换成为单向度的人。科技的发展形成了理性科技的统治,这些不合理现象也正是科技异化的结果。

(一)科学技术异化成为政治统治的工具

马尔库塞认为,科学技术不仅在经济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而且还涉及政治领域之中。在工业社会,科技开始作为一种新形式控制着社会,对现存制度来说,科学技术成了维护现有秩序,操控大众的工具。它绝非价值中立,而是超越传统意识形态统治,具有鲜明政治立场,对现存社会制度的合理性进行辩护的有力辩手。但是伴随着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人们在最大限度地享受科技孕育的果实时,必然要承担科技所带来的代价。这一代价就是人对人的统治,换而言之,科学技术既是人们用来改造和征服自然的工具,同时也是人对人统治的技术手段。统治者通过科学技术将自己的意志内化于中,取代传统暴力方式,以技术手段将其强加于社会之中,实现政治一体化。

(二)科技异化加深了物对人的统治

尽管科学技术的进步促进了物质财富的极大丰富,但这并不意味着人们摆脱了被奴役的状态。科技改变的仅仅是人类受奴役的形式:身体奴役——精神奴役。工人不再像过去那样饥寒交迫,饱受压迫,工人与其劳动产品的关系表面看来似乎改善了不少。由于科技的运用的提高,机器大生产的普及,工人创造出了巨大的物质财富,同时也能够享受其生产的劳动产品,生活状况得到了很大改善。但是在新时期资本家通过各种宣传途径使得各种产品信息融入进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刺激着人们去购买。巧言令色的诱惑工人去消费他们的劳动产品,由此,工人再次沦为奴隶。在马尔库塞看来, 科技的发展与人的欲望渴求成反比,在技术不断演进的同时,人们的个性欲望却越被压抑,科技的发展带来了奴役的深化。在科技日益发达的今天,这些丰富的物质财富不但没能实现人的自由,反而使人沦为机器的奴隶,加重了物对人的统治。

(三)科技异化进一步导致人的异化

科技本应体现“以人为本”,发挥人在社会实践活动中的主体作用,但在异化了的科技下,人所创造和发明的科学与技术并不是对人的力量和劳动过程的认可,而是作为一种异己的力量来奴役人、压迫人、束缚人。它不但不是“为我所用”的,而且是“反我敌对”的。在马尔库塞看来,人的异化主要体现为:作为主体的人,他的能动创造能力和辩证批判力的丢失。人们不再对周围事物进行判断选择,仅仅剩下服从。这一切都摧毁了人的个性,使人丧失了批判性与否定性,也失去了自我认知及自我超越的欲望和勇气,从而变成了“单向度的人”。在工业文明日益发达的今天,人们无需付出过多的体力劳动便可收获科技的硕果,他们仅仅满足于当下物质的享受,而缺乏精神的追求,这样“单向度的人”无疑会成为病态社会的赞成拥护者,也由此造成了人的异化。

三、两种异化理论的比较分析

(一)两种异化理论领域不同

从两种异化理论所涉及的领域来看,马克思的劳动异化领域主要以经济领域为主,而马尔库塞的技术异化领域已远远超出经济领域范畴,在更大范围上延伸到政治与文化等领域。在经济层面上,马克思劳动异化显现得更为明显。就劳动产品与劳动者之间的异而言,劳动者生产出来的劳动产品不属于劳动者所有,且成了一种对抗的异己力量而存在。这种异化劳动以经济手段为主,即在经济领域内,劳动仅仅成了一种谋生的手段,工人不得不为了获得必要的生活资料而长时间进行劳动,受资本家的剥削。在科技异化中,工人繁重而紧张的劳动逐步被科技智能的机器所取代,异化所涉及的领域也逐渐扩展。在政治领域内,科技成了统治者维持现存制度和利益的工具,工业社会发展成为一种极权社会。“文化中心正在成为消费中心、市政中心或管理中心的一个合适部分。”?譻?訛

(二)两种异化理论表现形式不同

从两种异化理论的表现来看,马克思的劳动异化理论主要通过工人与劳动、工人与劳动产品、工人与其自身和人与他人关系的相异化来表现的。而马尔库塞的技术异化理论主要表现在科技对社会生活的控制,概其扼要,即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意识形态等方面在科技的整合下,逐渐趋向一体化。在这里,人向单向度的人转化,社会向单向度的社会发展。这两种异化理论通过不同的表现形式各自阐述了劳动异化和科技异化,揭示出了资本主义社会中不同发展时期的社会异化问题。

(三)两种异化理论解决途径不同

马克思在劳动异化论中分析了异化劳动的表现及严重后果,揭示出其本质根源就在于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制。在这个异化的劳动中,工人阶级的地位远远跌到了附属物的状态,劳动者成为产品的奴隶。在马克思看来,资本主义制度下劳动演变成了异化劳动,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矛盾也日益尖锐。这种不能调和的矛盾,不能通过小范围的改良而只能依靠激烈的暴力革命,并以无产阶级作为实现全人类自由解放的革命主力軍,建立共产主义社会,才能消除这种异化。而马尔库塞认为,人类获得自由解放主要通过两种途径:一方面是对理性的改造,另一方面是对技术的改造。在马尔库塞看来,随着资本主义的社会的进一步发展,解决这种异化不再是依赖暴力革命,而是在于如何处理好技术理性与价值理性的割裂问题。人类要想获得自由解放,必须对技术进行改造,使现存技术改造发展成新型技术。他说:“技术转变同时也是政治的转变,但政治的变化只有当它能改变技术进步的方向,即发展一种新技术时,才会转化为社会的质变化。”?譼?訛通过科技改进和理性的复归,将价值理性放在技术理性的中心地位。将艺术价值等要素融入到科学技术的理性之中,使之达到和谐统一,这样才能改变技术理性统治的状态。

四、结语

马克思的劳动异化和马尔库塞的科技异化虽有区别,但也有联系。二者都是以异化为切入点,通过侧重领域的不同对这两个理论进行了比较分析,马克思侧重从自然经济领域进行异化研究,而马尔库塞对异化的研究主要通过社会心理反面展开讨论。对这两种不同异化理论的对比分析,可以全面的认识、把握资本主义社会发展不同时期的社会异化问题。

注 释:

?譹?訛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41.

?譺?訛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97.

?譻?訛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M].重庆出版社,1988.56.

?譼?訛赫伯特·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M].重庆出版社,1988.192.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3〕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M].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

〔4〕马尔库塞,等.工业社会和新左派[M].商务印书馆,1982.

〔5〕庄友刚.马克思主义原著选读[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09.

〔6〕赫伯特·马尔库塞.单面人[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8.

〔7〕衣俊卿.西方马克思主义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责任编辑 赛汉其其格)

猜你喜欢

对比
关于杨德豫与黄杲忻版本的露西组诗译文对比分析
“鱼”不如“渔” “渔”不如“欲”
语法衔接在英汉法律翻译中的应用
俄汉语名词的对比分析
俄汉成语中动物形象特点分析
克里斯托弗·马洛与陶渊明田园诗的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