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北京“产城融合”疏解模式研究上

2018-09-14荀怡

经济研究导刊 2018年18期
关键词:产城融合京津冀协同发展

荀怡

摘 要:汇总分析产城融合的主要内涵和特征,结合京津冀发展现实情况和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要求,明确探索推进“产城融合”式疏解的思想,并提出六大对策。

关键词:产城融合;京津冀协同发展;功能疏解

中图分类号:F299.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8)18-0127-02

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已经成为未来发展重点。分析人口迁移和产业园发展的规律,以及京津冀区域发展差距大的客观现实。可见,单单依赖产业疏解迁移带动人口疏解的效果有限,应继续探索“产城融合”的新型疏解模式。

一、“产城融合”的内涵及特征

虽然“产城融合”的概念是在近几年才作为主题出现在文献中,但对于“产城融合”思想的相关研究在很早以前就已经出现。国内学者对“产城融合”的研究范围较广,涉及经济、社会、环境、空间等多个层面,内容包括产业选择、人口结构、空间结构、功能布局、设施配套、环境风貌、综合交通、用地布局等。并且,由于学科交叉研究的背景和研究方向的多元化,对“产城融合”的概念界定尚未统一。

综合专家学者的观点,本文认为,“产城融合”是指在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中,为了避免由于产业发展与城市服务的不匹配而带来交通、公共服务等各种问题,提高全社会资源利用效率而形成的一种模式。该模式是将产业发展与城市服务供给有机融合,以产业发展支撑城市建设,以城市服务满足产业人群需求,以期达到城市服务、产业发展、生态环境的和谐共存。其内涵主要有:(1)“产城融合”的核心是以人为本,是以人的活动和行为为主要对象的融合。(2)“产城融合”是一种动态的融合,是随着城市功能变化和产业结构调整不断变化的,因此,完全的“产城融合”是无法实现的,这是一种“在路上”的不断接近的过程。(3)“产城融合”是一种理念,应当存在于城市总体规划的各个层面,目标是要减少由于不匹配带来的交通、公共服务等城市病和低效问题。(4)“产城融合”是产业、城市、自然生态三者的融合。(5)“产城融合”中,产业是城市发展的基础,城市是产业发展的载体,城市的各项服务功能要服务于产业发展,产业规模也不能超出城市服务承载能力。

二、“产城融合”式疏解是北京发展的必然选择

1.“产城融合”模式符合人口迁移发展规律。理论和实践表明,人的迁移不仅会受到产业发展变化的影响,还与所在地的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状况密切相关。根据对通州、唐山、保定、廊坊、天津18~50岁居民的问卷调查显示,居民择业地址的影响因子先后排序为:收入、行业前景、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家庭因素、文化氛围、环境气候、人脉、通勤时间、社会治安、其他因素。可见,收入与行业前景依然是劳动者择业选址的主要因素,但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和家庭因素在新生代劳动者的擇业选址当中已经不容忽视。因此,北京在推进产业疏解转移的时候,应当将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及家庭因素作为重要的影响因子加以并行考虑,推行“产城融合”式疏解成为一个重要选择。

2.“产城融合”模式符合产业区发展趋势。过去三十年,独立工业园区的发展模式创造了中国的经济奇迹,但随着外部环境的不断变化和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企业对园区的需求从过去的集中于低成本和高效率转变为对服务配套的高要求,以苏州新加坡工业园等为代表的产业园区已经向功能的复合性和管理职能的综合性转变,通过产业园区与城市的融合提升园区的竞争力。并且,通过推行“产城融合”,以“城”的商务用地“换取”基础设施建设费用,以优质的公共服务“弥补”单纯的经济补偿的不足,既降低了产业园区开发成本,还极大地提升了园区吸引力。可见,“产城融合”水平已经成为企业选址的重要考虑因素之一,“产城融合”模式与当前大型产业园区发展趋势十分吻合。

3.“产城融合”模式是推动区域协同发展的重要抓手。从实际来看,京津冀三地发展的差异性是不容忽视的。不仅通州与城六区相比存在较大的发展差异,保定、廊坊、唐山三市与北京相比也差距较大。这种发展差距的存在,使得北京在产业转移时,就需要注重疏解产业与承接地之间的有效衔接,既要促进产业的有效转移,又要以此为龙头带动区域经济发展,既要保障转移产业与疏解地产业之间的协调统一,也要保障疏解产业支撑能力建设,更要推进产业和公共服务供给质量的有效对接,“产城融合”式发展可以有效解决这些难题。

4.“产城融合”模式符合疏解产业人员的意愿要求。根据疏解清单,以动物园、大红门为代表的批发市场被列为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的首批任务。根据对动批、大红门市场集群的实地调研情况来看,受到北京交通、购买力、文化、公共服务等因素的影响,商户不愿意放弃北京。很多商户表示,即使市场搬迁到周边区域,也会由于北京良好的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水平,不会进行家庭整体搬迁,不仅不能实现人随业走,还可能带来更大的区域间交通压力。因此,要遵循市场规律,深入分析其原因,挖掘内在发展动力,发挥市场机制在市场疏解中的重要作用,从区域交通、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产业链匹配、市场管理等多个角度,多管齐下,建议按照“产城融合”发展理念,满足迁移人口在高质量教育、医疗等方面的公共服务需求。

5.“产城融合”模式符合疏解地居民的意愿要求。通过对唐山、保定、廊坊、通州、天津等地3 000位居民的问卷调查情况显示,九成以上居民对“产城融合”发展模式表示认可,但同时认为不应“一刀切”,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47%的居民认为产业疏解应当是产业和公共服务的同步疏解,期望通过产业疏解提高生活配套水平。与此同时,期望通过产业疏解“大幅提高收入”“增加就业机会”“改善城市环境”的比重分别也都超过了10%。居民认为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政府首先应当“做好产业规划,推动本地产业与疏解产业的衔接”,其次是要“强化本地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

三、北京推进“产城融合”式疏解的六大对策

根据现有疏解产业的调研情况来看,北京推进“产城融合”式疏解需要在市场体系规范、发展环境构建、交通设施建设、公共服务匹配等方面加以完善。同时,以小城镇建设和疏解产业“产城融合”试点为突破口,稳步推进“产城融合”式疏解的有效实施。

1.协调建设统一规范的市场体系。完整的市场体系既包括一般商品市场,也包括生产要素市场。北京的产业疏解要在京津冀范围内构建起统一的垂直分工与水平分工并存的产业链经济体系。产业疏解的顺利实施需要统一的市场体系作为保障,要在京津冀范围内构建起统一的市场规范,进一步加强北京与周边地区的功能合作,以及在经济法规、公共服务等软环境及基础设施、交通运输等硬环境的对接,实现区域内各城市之间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和技术流等城市流的空间流动,降低商品和要素流通的交易成本,加速更大空间产业重组和集聚,形成以功能链引导产业链、以产业链引导资源链的发展逻辑,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

2.构建良好的区域产业发展环境。就业结构是否与城市的居住供给状况相吻合,城市的居住人群又是否与当地的就业需求相匹配,是能否形成“产城融合”发展的关键。产业不可能孤立地存在和发展,需要其他产业的配套,因此,要根据不同产业类型,优化配套产业结构体系,实现经济内生式可持续增长,推动产业结构的持续调整。同时,要严格产业承接地市场管理,谨防政府乱作为现象,以及破坏市场规则的行为,营造有利于企业发展的良好秩序。

3.完善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发达的交通体系是实现不同地区辐射扩散效应、资源共享的纽带和桥梁。相比纽约、东京这样的世界城市,北京周边的城市路网密度较低,出入京城的交通路线单一,多种交通方式未能有效地连接,这些交通瓶颈都会阻碍北京经济的外拓,也成为企业向外迁移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障碍。构建便捷、高效、现代、完善的外围交通网络体系是北京向外疏散多余的城市功能的基础,关键是要推进城市之间的快速干道建设,包括城际轨道交通和城际公交系统建设,创造条件实现北京与当地轻轨、公共交通的对接,建立与北京城区之间的快速联系通道,扩大通勤圈,并且营造良好的公共交通环境,提高出行舒适度。

4.重视产业、房地产与公共服务规模的匹配。伴随着疏解产业的落地和发展,需要配套建设新城片区来满足就业人口生活性服务需求,并围绕城市中心及周边地区形成融合研发、教育、医疗、居住、文化博览、体育休闲等多种功能的产城融合核心区。建议在建设初期针对就业人员的结构重点解决迫切需要的基础功能,同时考虑建设运动场、幼儿园、学校、公交场站等设施。这些服务与产业之间是共生共建的,需要同步建设、适度优先。

5.推进“产城融合”的精细化。加强产业区配套标准的研究,并关注不同产业功能区的特点和就业人员的差异对“城市功能”的差异化需求。按照产业类型的生命周期,现代制造业产业区一方面实现产业区自身向综合化转变,另一方面对各类服务设施的需求也不断丰富化,针对不同类型的产业集聚区,需要不同的配套标准体系。

6.大力推进新型产业小城镇建设。大型批发市场和大型企业的整体迁移可能会带来所在区域的巨大变化,甚至会形成新的聚集地,需要重视这类新型小城镇的发展。一方面,要加强北京与新型小城镇之间的联系,使其成为京津冀产业一体化分工中的枢纽,促进京津冀之间产业分工和功能互补,促进分流人口的就近就地就业;另一方面,要按照基础设施先行、公共服务同步建设的原则,科学规划建设,并通过合作共建、建立分部、联合互助、PPP等模式,推进住房和医疗、教育等公共服務配套建设,美化城镇环境,形成小范围生态环境和公共服务的建设小高地,推动实现分流人口的就近稳定居住,减少人口频繁的来回流动,进而实现产、城的良性互动。

参考文献:

[1] 张道刚.“产城融合”的新理念[J].决策,2011,(10).

[2] 魏祖民.共生共荣共和共享:加快提升镇海产城融合发展水平[J].宁波经济:三江论坛,2013,(2).

[3] 吴海光.产城融合发展中的政府作用研究[D].上海:上海交通大学,2013.

[4] 胡滨.产城一体单元规划方法及其应用——以四川省成都天府新区为例[J].城市规划,2013,(8).

猜你喜欢

产城融合京津冀协同发展
基于产城融合的常州新型城镇化建设实践探讨
长江经济带城镇化质量怎么样
关于江苏中关村实现产城融合的调研与思考
国内各大城市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对比研究
以潍坊滨海区为例推进产城融合发展示范区建设的思考与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