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应用强化康复护理对脑梗死患者运动能力及日常生活与负面情绪的影响

2018-09-14廖秀英

关键词:负性脑梗死康复

廖秀英

(广西钦州市钦北区中医医院,广西 钦州 535000)

脑梗死多发于中老年人,也是导致患者死亡的主要疾病之一,虽然有效的治疗措施可最大程度减少脑梗死患者病死风险,但是有约80%存活的患者均存在程度不一的肢体功能障碍,以及15%的患者生活无法自理[1]。因此,对患者进行及时的康复治疗,尽最大努力恢复患者肢体运动能力,提高其日常生活能力具有重要意义,而强化康复护理正好适用于脑梗死患者的功能锻炼,有利于消除和缓解患者负性情绪,提高康复效果。为此,本文特对脑梗死患者应用强化康复护理对运动能力及日常生活与负面情绪的影响展开了研究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1月~2017年12月接收的脑梗死患者74例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法将其分为参照组和研究组,各37例。其中,参照组男16例,女11例,年龄45~82岁,平均(65.8±4.7)岁,病程1~32 d,平均(14.9±6.2)d;研究组男15例,女12例,年龄43~82岁,平均(65.6±4.5)岁,平均(14.5±6.4)d。入选标准:均符合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中相关诊断标准[2],并签订知情协意书。已排除严重心肺功能不全、精神疾病以及认知障碍者。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参照组应用常规护理,如嘱咐患者卧床休息、环境护理、用药护理以及饮食护理等。研究组在此基础上应用强化康复护理,具体内容如下。(1)强化基础护理:严密监测急性期患者生命体征和病情变化,确保呼吸道通畅,加强饮食指导、皮肤护理、口腔护理和大小便护理。每2 h帮助患者翻身1次,并给予拍背,促进痰液排出,避免引发压疮和坠积性肺炎等并发症。(2)强化健康宣教:护理人员在患者清醒后给予病情和住院环境介绍,于每日9:00~11:00和16:00~18:00患者精神状态较好的时候开展健康教育,通过视频、自制手册、图片等给其讲解疾病诱发因素、临床表现等相关知识,以及治疗方法、治疗目的和注意事项等。告知坚持肢体功能锻炼的正确方法和对疾病康复的重要意义,让患者充分的意识到配合治疗与康复锻炼对促进病情康复的重要性。(3)强化心理指导:护理人员主动以真诚的态度关心患者,引导其诉说内心的想法,对存在悲观、恐惧、焦虑等负性情绪的患者进行耐心疏导,例举成功治疗病案增强其治疗信心,给予患者准备幽默、笑话读物以及其喜欢的轻音乐等,邀请患者家属多给予患者关心和陪伴,以免患者感到孤独和无助。从而消除或避免患者产生负性情绪,进而保持开朗、乐观的心态配合治疗与护理。(4)强化康复锻炼:尽早的指导患者进行适当的康复锻炼,待患者病情稳定后给其制定个性化的锻炼方案,指导患者不能下床时进行坐位平衡练习;可下床后进行身体平衡练习,以及逐渐行走等。同时实行语言、自理能力等练习。锻炼需循序渐进,强度和时间需以患者可耐受为度。

1.3 观察指标与判定标准

观察两组护理前后运动能力、日常生活能力以及负性情绪评分情况。运动能力:应用简化Fugl-Meyer(FMA)进行评分比较[3];日常生活能力:应用改良Barthel日常生活能力评定指数(BI)进行评分比较[3];负性情绪:应用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进行评分比较[4]。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数(%)表示,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护理前后FMA和BI评分比较

两组护理前FMA和B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护理后研究组FMA和BI评分均显著高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护理前后SAS和SDS评分比较

两组护理前SAS和SD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护理后研究组SAS和SDS评分均显著低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1 两组护理前后FMA和BI评分比较(±s,分)

表1 两组护理前后FMA和BI评分比较(±s,分)

组别 FMA BI护理前 护理后 护理前 护理后研究组(n=37) 37.89±4.31 74.35±8.43 25.76±4.29 76.09±5.11参照组(n=37) 37.91±3.98 52.04±7.18 25.81±4.35 57.38±4.78 t 0.021 12.255 0.049 16.265 P>0.05 <0.05 >0.05 <0.05

表2 两组护理前后SAS和SDS评分比较(±s,分)

表2 两组护理前后SAS和SDS评分比较(±s,分)

组别 SAS SDS护理前 护理后 护理前 护理后研究组(n=37) 62.89±7.31 35.35±6.43 65.76±9.29 38.09±5.11参照组(n=37) 62.91±7.98 48.04±7.18 64.81±9.35 51.38±4.78 t 0.011 8.009 0.438 11.553 P>0.05 <0.05 >0.05 <0.05

3 讨 论

脑梗死是临床治疗中非常常见的脑血管疾病,其较高的致残率和致死率给患者家庭乃至社会均造成了沉重负担。近年来,随着医学技术的发达,临床上对脑梗死疾病的治疗水平也不断提升,可最大程度的延长患者生存期,但多数患者仍会引发各种功能障碍。因此,在治疗中还需结合有效的护理措施以加速患者各项功能恢复正常,从而降低致残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强化康复护理是一种更为规范性、更具针对性护理模式,此护理模式更注重于消除影响患者康复的因素。通过让患者掌握疾病知识和自我护理技能,从而达到让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可自觉规避风险,主动进行预防的目的,进而提高其运动能力和自我护理能力[5]。强化康复护理通过有效的心理护理可消除患者负面情绪,帮助其树立的治疗信心,从而积极主动的配合康复锻炼,进而加速病情恢复。本文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患者通过应用强化康复护理,患者FMA、BI、SAS和SDS评分均显著优于参照组,说明,强化康复护理可改善患者运动能力,让患者看到康复的希望,对美好生活充满向往,从而消除内心的担心和恐惧等负面情绪。

综上所述,对脑梗死患者应用强化康复护理可有效提高患者运动能力和日常生活能力,有利于消除和改善其负性情绪,从而增加治疗信心,促进病情康复。

猜你喜欢

负性脑梗死康复
康复专科医院康复设备维保管理新模式的建立和探讨
无痛分娩用于初产妇的临床效果观察及对负性情绪的影响
针灸在脑梗死康复治疗中的应用
欢迎订阅2022年《护理与康复》杂志
体感交互技术在脑卒中康复中的应用
64排CT在脑梗死早期诊断中的应用及影像学特征分析
凝血相关检测指标在脑梗死中的应用研究
康复护理在脑卒中患者中的应用
安宁疗护对老年肿瘤临终患者主要照顾者负性情绪及心理应激的影响
共患难, 更同盟:共同经历相同负性情绪事件促进合作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