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不同手术时机在急性肠梗阻治疗中的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率分析

2018-09-14姜晓萍陈淑萍

关键词:肠梗阻有效率实验组

姜晓萍,陈淑萍

(漯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河南 漯河 462000)

急性肠梗阻在临床上比较常见,是急腹症的一种类型,患者发病较急,还会引起严重的并发症,对患者的生命带来威胁[1]。急性肠梗阻发生于各年龄段,发病时患者会出现腹痛、腹胀等症状,为患者生活带来不便。只有在恰当的时机进行手术治疗,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本文主要研究不同手术时机在急性肠梗阻治疗中的临床效果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1月~2017年1月我院收治的急性肠梗阻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就诊时间将其分为实验组与参照组,各30例。其中,实验组男16例,女14例,年龄28~61岁,平均年龄(38.9±5.6)岁;参照组男18例,女12例,年龄29~58岁,平均年龄(38.3±5.2)岁。将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体重等一般资料进行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研究方法

两组患者在手术前,均给予营养补充,监测患者生命体征等。参照组患者在48 h后进行手术,实验组患者在48 h内进行手术[2]。根据患者具体病情采取不同的手术方式。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不同时段手术后的效果及不良反应情况。如果患者肠道检查正常,症状消失,则为显效;如果患者症状有明显好转,则为有效;如果患者症状仍然存在,没有改善,病情恶化,则为无效。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数(%)表示,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治疗效果

在不同时间段进行手术后,实验组显效20例,有效8例,无效2例,治疗总有效率为93.33%,参照组显效6例,有效10例,无效14例,治疗总有效率为53.3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对比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将两组患者术后不良反应进行对比,实验组患者中,有1例患者术后黏连,1例患者切口感染,1例患者腹腔感染,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0%,参照组患者中,有3例患者术后黏连,2例患者切口感染,1例患者出血,3例患者腹腔感染,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0%,实验组低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效果对比分析 [n(%)]

表2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 [n(%)]

3 讨 论

急性肠梗阻是一种外科疾病,在临床上很常见[3]。主要表现为腹痛腹胀、恶心呕吐等,每个年龄段都有可能发生此病,严重时会威胁患者生命。目前,临床上治疗急性肠梗的方法是手术疗法,但在手术前需要对患者进行营养补充,保持电解质平衡等。手术治疗要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手术方法。手术时间根据患者的病情而定,多数以48 h为分界点,但不同时段的手术效果还有待研究。

在本次研究中,以48 h为界点,实验组在48 h内进行手术,参照组在48 h后进行手术[4],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后的效果,实验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参照组治疗总有效率。数据对比存在统计学意义。同时对比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实验组低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不同时机对急性肠梗阻患者进行手术,其治疗效果会不同,在48 h内采取手术,效果更好。

猜你喜欢

肠梗阻有效率实验组
遮光处理对微藻繁殖及其水质指标的影响
粘连性肠梗阻,你了解多少
老年重症心力衰竭急诊内科治疗有效率及死亡率分析
肠梗阻放射诊断中多层螺旋CT的应用分析
中西医结合治疗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体会
一例肾移植术后并发麻痹性肠梗阻患者的护理
阿托伐他汀联合曲美他嗪治疗冠心病的效果
SHR主动脉结构重构的microRNA—195和BCL2、Bax作用机制
很有效率
趣味 “课课练”对城镇小学四年级肥胖男生的体重和BMI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