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经皮胸腔置入细导管负压吸引对自发性气胸的治疗效果分析

2018-09-14

关键词:自发性气胸胸腔

殷 春

(鄂尔多斯市中心医院心胸外科,内蒙古 鄂尔多斯 017000)

自发性气胸是胸外科常见的一种急症,主要由于肺部发生病变导致胸膜发生破裂,肺部内空气进入胸膜腔,使得胸膜腔内部积聚大量空气,从而引发自发性气胸,临床常表现为呼吸功能障碍、心部疼痛等症状,需要进行临床紧急处理,若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治疗,会给患者带来不良的结局[1]。基于此,本研究对观察组58例自发性气胸患者实施治疗经皮胸腔置入细导管负压吸引治疗,旨在为降低自发性气胸治疗过程中减少患者痛苦提高治疗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3月~2018年4月本院胸外科接收的自发性气胸患者116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58例。其中,对照组男36例,女22例,年龄21~76岁,平均年龄(48.5±27.5)岁;观察组男34例,女24例,年龄22~75岁,平均年龄(48.5±26.5)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实施传统闭式引流进行治疗,于患者锁骨与患侧第2肋间交接处行切口约1 cm,插入16号带针胸管后与水封瓶连接。

观察组实施经皮胸腔置入细导管负压吸引治疗:(1)对患者进行CT检查对穿刺点进行评估、确认,将第二肋骨间、锁骨中线位置交接点作为穿刺点并标记;(2)指导患者平躺于手术台,对需要穿刺的部位进行常规消毒后,使用利多卡因实施局部麻醉,将穿刺套管针刺入胸腔壁层胸膜后,一边穿刺一边回抽注射器,待注射器抽出气体后将J型软头导丝插入胸腔并固定、拔出套管针,沿着导丝将细导管或中心静脉导管插入胸腔后将导丝抽出,使用注射器对中心静脉导管进行抽气检测,确认回抽有气体后将滑动夹关闭,然后将导管固定在皮肤上后与压吸引器连接,进行10~15 cm H2O负压持续吸引治疗,调压范围保持5~20 cm H2O。

1.3 疗效评价与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自发性气胸治疗效果,肺复张完全,肺部气体全部消失为治愈;肺复张实现大部分,肺部气体大部分消失为有效;肺部气体少量消失或无任何改善甚至加重,通气各项指标无任何变化。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1.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两组患者疗效对比,经分析,发现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6.55%显著高于对照组72.4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下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对比 [n(%)]

3 讨 论

自发性气胸是由于肺部突然收到极大的压力与刺激,使得肺组织以及胸膜破损,肺部、支气管内的气体大量进入到胸腔所导致,严重时会给患者生命安全带来威胁,自发性气胸的治疗应以实现肺复张、降低并发症发生几率为主[2]。

目前,临床中胸腔引流治疗是治疗自发性气胸的常见方式之一,在临床中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治疗效果,但传统闭式引流术中置入的导管较粗,置管时会给患者带来较大的创伤,不利于预后,并且采用粗管长期持续引流容易导致患者在置管期间出现感染等相关并发症的情况。近年来经皮胸腔置入细导管负压吸引是临床中全新的治疗方法,有效改善了粗导管给患者带来的不良影响。本研究给予观察组患者实施经皮胸腔置入细导管负压吸引治疗方案后治愈率较高,与王志刚[3]等人研究结果相符,有效改善了患者临床症状,提高了治疗效果,促进了预后。

综上所述,经皮胸腔置入细导管负压吸引治疗自发性气胸较传统闭式引流的治疗效果更为理想,有效促进了患者临床症状的改善,缩短了肺复张时间、促进了肺部气体的消失,促进了预后从而缩短患者住院时间,临床价值较高,值得推广使用。

猜你喜欢

自发性气胸胸腔
掌长肌腱移植与示指固有伸肌腱转位治疗拇长伸肌腱自发性断裂的疗效对比
共享魅力
胸腔巨大孤立性纤维瘤伴多发转移1例
NEAT1和miR-146a在结核性与恶性胸腔积液鉴别诊断中的价值
全膝置换术后自发性关节僵直的翻修效果
自发性脑脊液鼻漏误诊变应性鼻炎一例
胸腔积液中CRKL的诊断价值
新生儿气胸临床分析
气胸的分类及诱发原因
出现气胸后,患者及其家属如何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