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焦作地区陶瓷艺术的传承与保护

2018-09-13田燕

关键词:焦作文化遗产陶瓷

田燕

图2、当阳峪窑窑种特色图2-1、当阳峪出土宋代白釉剔花缸,1984年修武当阳峪出土,田燕摄于河南博物院。

图2 -2、宋代绞胎瓷罐,公安移交,田燕摄于焦作市博物馆。

图2 -3、当阳峪搅釉碗,1962年焦作修武县出土,田燕摄于河南博物院。

图1、当阳峪瓷窑遗址,田燕摄于当阳峪太行山脚。

一、焦作地区陶瓷艺术概况

焦作地区作为中国北方陶瓷生产重地,处于豫北陶瓷业的中心地位,烧制陶瓷的历史非常悠久,留下了众多古代窑址。焦作地区不仅古瓷窑遗址分布较广,而且出土了丰富精美的瓷片标本以及文物精品,特别是当阳峪瓷窑遗址,在国内外享有盛名,于2006年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第六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7年被评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重点保护单位,2008年被国家文物局指定为“复古开发生产基地”,被焦作市人民政府定为“焦作三宝”之一(图1)。

焦作古陶瓷的历史也相当久远。据乾隆己酉(1789)年重刊的《怀庆府志》卷三十二《杂记·轶事》引《列仙传》说,黄帝时的陶正宁封子就在这里烧陶,死后葬于修武北山上。[1]根据考古发现,我们可以推测焦作陶瓷业应起源于二里头-二里冈文化期,发展于汉代,成熟于唐代,繁盛于宋代。宋代焦作出现了当阳峪窑等出类拔萃的窑口,且出现了代表其窑种特色的绞胎瓷、剔花瓷(图2)。

由于焦作地区古窑址的发现多为宋代,所以根据窑种特色来定义焦作陶瓷,应以宋代的绞胎瓷、剔花瓷以及天目瓷为代表。根据古瓷窑遗址的分布位置来定义焦作陶瓷,应包括五大区域,由东到西分布顺序分别是马村区瓷窑遗址、主市区瓷窑遗址、中站区瓷窑遗址、博爱县瓷窑遗址、沁阳市瓷窑遗址。

总体来讲,焦作陶瓷指的是以当阳峪绞胎瓷、剔花瓷为代表特色的,集中分布在马村区、主市区、中站区、修武县、博爱县、沁阳市的陶瓷。

明清以后,经济重心南移,瓷业重心也随之南移,北方制瓷业大多转为民用瓷,但焦作地区的瓷窑一直挣扎着存活下来,并逐渐发展。根据轻工业出版社1983年出版的《中国的瓷器》和《新中国陶瓷资料汇编》(河南部分)初稿,民国时期河南还保留有9座瓷厂,其中焦作有“焦作瓷厂”和“清化瓷厂”两座,占全省1/4。[2]

图3、当代绞胎工艺性陶瓷—壁挂装饰,田燕摄于金谷轩绞胎瓷有限公司。

图4、当代绞胎工艺性陶瓷—拼接圆盘(暗藏动物形象),田燕摄于金谷轩绞胎瓷有限公司。

图5、当代绞胎工艺性陶瓷—局部绞胎花瓶,田燕摄于金谷轩绞胎瓷有限公司。

当阳峪窑制瓷业可追溯到唐代,经五代到北宋中期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体系特色,工艺技术达到了极致。相传“靖康之变”的前后几年,当阳峪的制瓷业遭遇了毁灭性的打击,但无可信资料查证。近代,河南和山西先后开展了绞胎瓷的试验制作,使失传已久的绞胎工艺得到恢复。在全面继承了古代的传统工艺基础上,大胆结合了现代工艺,采用新的工艺材料、纹饰、造型,使传统绞胎工艺瓷焕发出新的光彩。绞胎瓷也因为其胎内的纹饰变化由胎而生,表里如一、内外相通、一胎一面、不可复制,成为焦作地区新时期最具特色的艺术瓷。

二、焦作地区陶瓷艺术特色与历史地位

宋代是焦作陶瓷业的鼎盛时期,在这个时期最负盛名的当属当阳峪窑,奠定了焦作陶瓷在造型、纹饰、工艺技法上的特色。

(一)焦作地区陶瓷艺术的特色

1.造型特色

根据当阳峪窑出土的各类陶瓷器,可将它们按使用价值分为两大类:实用陶瓷器和特种工艺陶瓷器。目前发掘出土的绞胎瓷器大多数是偏重日常实用的,这与当时社会生产力、经济状况及窑口的性质有密切关系。

现代焦作陶瓷产品根据制作工艺的不同有了明确的划分,一般的制瓷工艺,可以进行机械化大批量模具化生产,一般为大型陶瓷厂,主要制造生活日用瓷;而工艺复杂,有些步骤甚至不可用机械替代的传统工艺,一般有针对性地被工艺性陶瓷厂所采用,制作装饰性陶瓷产品,生产规模远远小于生活用瓷器,但却保留发展了传统制瓷工艺。工艺性陶瓷造型有绞胎圆瓶、方瓶、琮式瓶、三角瓶、动物瓶(鱼、马、猴)、植物瓶(桃子、葫芦、南瓜)、如意、盘、樽、鼎、烟缸、壶、碗、笔筒、笔洗、笔架等等。(图3-5)

2.装饰及工艺特色

剔花、铁锈花、宋三彩、天目釉、绞胎瓷、绞釉瓷等特色陶瓷都曾在当阳峪出现,而绞胎瓷和剔花瓷是宋金时期焦作当阳峪窑的极具地方特色的精美制品。

绞胎瓷是用多色瓷泥相互交替迭摞、糅合,再用折叠、盘卷、切刮等方法制成各种绞样,然后拉坯成型或模压成型,胎上就出现多色相间的、变化多端的纹理图案。这些图案表里如一、内外相通、一胎一面、不可复制,其纹理与瓷质浑然一体,增强了绞胎瓷的艺术魅力(图6)。现代绞胎十六法中的基本纹饰有:自然纹、条形纹、方格纹、V字形纹、风车纹、圆柱纹、十字纹、三角柱纹、点状纹、大理石纹、羽毛纹、编织纹、菊花纹、绕条纹、卷状纹、扭转纹、折叠纹。

当阳峪窑剔花瓷器品种多样,装饰手法丰富多样。工艺过程是在成型的坯上,先敷一层洁白的化妆土,然后用黑、赭或褐色原料在器表绘出纹样或题写诗句,再施透明釉,入窑烧制而成。当阳峪窑的釉下彩绘装饰有胎地剔白花、胎地剔黑花、白地剔黑花、黑地剔白花、胎地剔花与绘花、铁锈花等。

(二)焦作地区陶瓷艺术的历史地位

焦作传统陶瓷在中国陶瓷史上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据修武县当阳峪村《德应侯百灵翁之庙记》碑文记载:“造化巧成于天地”,“天下绝工也”,“虽有智者,无以过也,虽有能者,无以愈也”,“成器曾将汴国呈,当时见者增羞愧”。

随着现代对焦作陶瓷艺术认识的不断加深,许多领域的学者也都从不同角度对焦作传统陶瓷艺术的历史地位给予了充分肯定。宋元时期,“太行山南段东、南麓地区,以河北磁州窑、河南修武当阳峪窑和鹤壁集窑为代表,始终以化妆白瓷为主体产品,一向被认为是磁州窑系的中心区域。”[3]焦作收藏家张义国说:“虽然磁州窑和当阳峪窑就黑釉刻剔花、白釉刻剔花、铁锈花的装饰技法雷同。但是,在北宋时期,真正的精品却出自当阳峪窑。”[4]日本古陶瓷专家小山富士夫曾在其《北宋的修武窑》一书中写道:“昭和十六年(1941年)我在磁州窑彭城镇东边约一里的临水发现了宋代的古窑址,那时也发现了很多的白剔花,两者相比,修武的制品要远远优于磁州窑。”[4]

图6、绞胎瓷断面,田燕摄于金谷轩绞胎瓷有限公司。

三、焦作地区陶瓷艺术发展现状

(一)传统陶瓷工艺在机械时代受到了严重冲击

机械化的冲击、手工业回流等社会现象对于手工业的影响不可忽视,它既冲击着手工业的生存空间,又为手工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市场和新的生存方式。焦作陶瓷艺术也同样面临着这些问题。

焦作陶瓷工艺中极富地方特色的绞胎瓷虽精美绝伦,但因工艺复杂、机械利用率低、利润空间较小逐渐被挤出了实用品行列,曾一度面临被社会遗弃的状况。而能够上得了生产线的普通生活用陶瓷也仅仅是作为地方特色产业存在着,对于传统工艺的传承发展很难做出大的贡献(图7)。

(二)从依靠市场延续发展到有意识地保护、传承传统工艺

一直以来焦作地区日用陶瓷产业因其自身产品优质的特色,被世界认可、被世人喜爱,焦作陶瓷出口批次一直是当地出口货物总批次的主要部分,远销40多个国家和地区。稳定的市场保证了焦作陶瓷得以发展延续。但焦作地区传统的陶瓷工艺却没有得到良好的传承与发展,曾一度面临失传。20世纪80年代后,河南和山西先后开展了绞胎瓷的试验制作,焦作本地的多家企业和个人,先后投入复活绞胎瓷的工作中。

(三)陶瓷文化的保护迫在眉睫

焦作地区的文化遗产虽然得到一定的认可,却还是得不到有力的保护。焦作地区陶瓷艺术作为一种具有鲜明地域民俗文化特色的陶瓷艺术,具有重要的艺术文化价值。部分有识之士及业内行家也都把关注的目光投入于此,但城市文化遗产的保护并不是个人问题,而是一个地域性的文化积淀,是一种民众工艺,需要全民的认识了解。在焦作当阳峪窑址调研期间,就发现许多本地居民对于自身地方性文化遗产了解甚少,大多数的市民对于地方的陶瓷工艺特色、发展历史、生存现状了解甚少。

四、焦作地区陶瓷艺术保护与利用的平衡点

人民大众对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事业支持与否,直接影响到传承与保护的成败。因此在经济全球一体化的今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着决定性作用,必须让群众从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事业中得到切实的利益实惠。

(一)依托城市发展良机,加快产品创新

焦作地区过去曾是煤炭资源丰富的资源型城市,但随着资源的日渐枯竭,焦作面临着城市转型,2008年5月焦作市被国家发展改革委正式列为资源型城市转型试点。以旅游业作为突破口,加快第三产业发展,这是焦作城市转型的重要一环。现在旅游业的发展趋势更加倾向于文化旅游,各个旅游胜地都开始大打文化牌。陶瓷艺术是焦作这座山水风景旅游城市不可或缺的大“卖点”。保护城市文化遗产,就是保护焦作旅游的“卖点”。地区的重要文化资源,将为本市的文化、旅游、生态、农业结构整体规划调整和现代服务业发展等提供契机,为带动地区相关产业的发展提供强大的动力。

图7、现代工艺制作绞胎瓷的场景,田燕摄金谷轩绞胎瓷有限公司。

(二)建设遗址公园,寻求保护利用双赢

建设遗址公园,是改善文化遗产遗址区居民的生活品质,是在保护政策中体现对民生的关注,对于文化遗产遗址区外的民众来说,文化遗产遗址的保护主要满足的是人们对文化成果共享的需求。文化遗产的保护就可以同时做到,将其完好地保存和实现这一宝贵资源在当代当地的全民共享。

(三)重视传承人问题,坚持活态保护

一座城市的文化遗产单单靠专家学者的保护行动并非能得到切实的保护,如民歌,从当地人的嘴里唱出来便是活的,由考察者将歌词记录下来它就变成死的了。焦作地区陶瓷艺术迫切需要有一批传承人对诸如加工技艺、装饰方法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进行“活态”延续,做到后继有人,使焦作地区陶瓷艺术真正做到在传承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流传,从而形成良性循环。

五、小结

焦作陶瓷作为一种城市文化遗产,拥有十分丰厚的民间文化积淀。对其艺术特色、传承发展及保护所进行深入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尤其在今天,焦作陶瓷艺术品市场正在受到其他装饰艺术品的冲击,经受着严峻的考验。笔者期望,通过这样的研究,对于进一步发掘、传承、保护焦作地区传统文化艺术能够起到积极的作用。

猜你喜欢

焦作文化遗产陶瓷
65岁,《焦作日报》正青春
与文化遗产相遇
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
载歌载舞话陶瓷——瓷之舞
论非物质文化遗产整体性保护
临轩听雨
陶瓷艺术作品
《文化遗产》2016总目录
焦作:政府买服务的签约之路
德化陶瓷 闽中精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