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相不锈钢管与管板的液压胀接

2018-09-13

新商务周刊 2018年14期
关键词:管板双相热管

换热器主要作用是将热量由温度较高的流体传递给温度较低的流体,使流体温度达到工艺过程规定的指标要求,以满足工艺过程上的需要,广泛应用于化工、炼油、制药和核电等领域。换热器结构类型多种多样,其中管壳式换热器是用的最多的,有数百乃至数千根传热管。换热管与管板连接是管壳式换热器设计、制造最关键的技术之一,也是换热器事故发生率最多的部位。所以换热管与管板连接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换热器的使用寿命。因此选择适当的连接方式,使每一个管子与管板连接接头都能满足质量要求是换热器制造过程中的关键问题。文中对双相不锈钢管和管板换热器进行液压胀管工艺试验,最终确定产品的最佳胀接压力和胀接时间等工艺参数。

1 换热管、管板材质及规格

换热管材料为SA-789M,UNS S31803,规格为φ25.4mm×2.11 mm,管板材料为SA-182M,F51.,厚度95mm。两种材料均为双相不锈钢,这种材具有耐腐蚀、高强度和易于制造 加工等诸多优点,物理性能介于奥氏体不锈钢和铁素体不锈钢之间,但更接近于铁素体不锈钢和碳钢。

2 胀管设备选用及参数

换热管与管板的管端连接图如图1所示。由于胀接长度较长,根据胀接经验,选用YZJ-500F型超高液压胀管机。液袋式液压胀管结构形式如图2所示。

图1 管端连接示意

图2 胀接示意

3 胀管试验

试验用的管板材料、厚度均与产品相同,尺寸为200mm×200 mm,管孔呈矩形排布,孔距32mm,管板孔分布如图3所示。采用数控钻孔一次加工成品,编号1~10为胀管试验用,即只胀不焊接;11~25为焊接试验用,先焊后胀。换热管规格与产品规格相同,尺寸为φ25.4mm×2.11mm。

图3 管孔分布示意

3.1 胀接前准备

(1)穿管前,对换热管端部以及管板孔用清洗剂进行清洗;

(2)胀接前必须清除换热管端部的锐口或毛刺,以免损坏液袋;

(3)胀管前测量管内、外径、管板内径,并做好记录,其数据见表2。

3.2 胀管

先用编号为1#的管子进行胀接试验,根据以往不锈钢产品的胀接经验,先用200MPa压力进行胀接,胀接时间为4s,胀完后发现未胀上,再依次用210,220,230,240,250MPa,胀接时间也是4 s,进行胀接试验,管子与管板之间的间隙越来越小,贴紧程度越来越高;提高胀管时间为6s,胀接压力也提高到260MPa,胀完后管子无松动,使用锤子轻轻敲击管的伸出端管子也没有发生位移;然后再依次胀接每根管子,并测量胀管后各管内径;最后剩余偏号的管均采用300MPa压力进行胀接。

4 胀管检查

4.1 间隙值检查

通过胀管前、后尺寸测量和计算,发现管板孔与管外径之间的间隙在压力达到260Mpa时就消除了,随着胀接压力的增大,胀管后测量管内径,发现尺寸变化不大。

4.2 目视检查

对管子内侧进行目视检查,换热管内表面没有出现损伤等缺陷。

4.3 渗透检查

胀管后对管端与换热管外径之间进行液体渗透检查,发现均无胀接缺陷。

4.4 剖视检查

对换热管和管板进行环向、纵向切割开检查。环向切割,即将管板按厚度均分三等分切割,利用光学显微镜检查换热管与管板孔间隙。纵向切割,即将换热管沿长度方向切割成两半,也是利用光学显微镜检查换热管与管板孔间隙。通过10倍放大镜观察,间隙全部消除,如图4,5所示。

图4 管板环向剖视图

图5 管板长度方向剖视图

4.5 胀管率计算

计算公式:

式中 ρ——胀管率,%

d1——换热管胀管后实测内径值,mm

d——换热管胀管前实测内径值,mm

D2——管板孔胀管前实测内径值,mm

D1——换热管胀管前实测外径值,mm

通过计算可知,当胀接压力在260~280MPa时,胀管率为0.24%~0.72%;当胀接压力在290~300MPa时,胀管率为1.44%~2.14%;当胀接压力在310~320MPa时,胀管率为4.04%~4.49%。根据以往经验,贴胀的胀管率ρ一般控制在1%~3%。

4.6 拉脱力试验

根据《固定式压力容器安全技术监察规程》和《热交换器》规定,贴胀一是要求消除换热管与管板孔之间的间隙;二是有一定的残余应力。对于贴胀接应力值应大于1MPa,根据已知的胀接长度77mm,可计算拉脱力最小值为6.144kN。各管的实际拉脱力见表3,管接脱后位移发生改变。

通过以上实际的拉脱力值可知有些编号管孔虽然计算管板孔与换热管外径之间的间隙值已消除,但实际的拉脱力却不满足,造成这种结果有很多原因,如:测量读数误差、管板孔粗糙度、管是否椭圆、测量管位置等。对于9#,10#管,拉脱力明显比其他管大,可能是过胀的原因,在贴胀中过胀是不允许的,因力过胀会使管板孔桥尺寸发生变化,进而导致整个管板变形,最终影响密封效果。综合考虑,最后胀接压力选定为300MPa,胀接时间选定6s。

5 结束语

通过胀管试验,双相不锈钢换热管、管板强度一般都比较大,胀接前需多次试验,胀管完成需做相关检查和试验才可以确定适当的胀接工艺参数。当换热管与管板之间的间隙消除后,即使再增加胀接压力,胀完后测量管内径基本上没有多大变化。有时间隙值消除了但拉脱力不一定满足,有时拉脱力合格了但间隙不一定消除,因此可以得知胀管间隙值仅是用来参考的,具体还得以拉脱力和各项检查为准。

[1]张莹莹,高磊,纪强.双相不锈钢管子与管板胀接工艺研究.2008.

[2]张健.S32205双相钢管与管板胀接工艺参数确定.2013.

[3]曹宫衡.新型超高液压胀管技术的原理与实践.2001.

猜你喜欢

管板双相热管
喉罩双相正压通气在中老年人无痛纤支镜诊疗术中的应用
滚筒软化锅双管板结构耐压试验仿真分析
初始能量双相电复律转复房颤进展
Y2O3–CeO2双相弥散强化对Mo合金晶粒度及拉伸性能的影响
热管余热锅炉的应用及设计分析
用于大功率航天器的3D打印钛水热管设计及试验研究
热管的讲究高效散热器不能忽略的因素
双相型障碍概述
探讨BTA钻床在大型管板钻孔加工中的应用
一种钠热管的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