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老年肱骨外科颈粉碎性骨折肱骨近端锁定钢板30例治疗分析策略

2018-09-12吕妍

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 2018年20期

吕妍

【摘要】目的 研究与分析老年肱骨外科颈粉碎性骨折肱骨近端锁定钢板的治疗效果。方法 本文采取回顾性分析法对来我院老年肱骨外科进行治疗的患有颈粉碎性骨折的30例患者的治疗情况以及治疗效果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的患者均采取肱骨近端锁定钢板治疗策略以及相对应的护理措施。结果 30例骨折患者经过肱骨近端锁定钢板治疗策略治疗后,半年后随访患者的骨折情况基本痊愈,且骨质较佳。结论 老年肱骨外科颈粉碎性骨折肱骨近端锁定钢板的治疗效果显著,值得进一步推广与使用。

【关键词】老年肱骨外科;颈粉碎性骨折;肱骨近端锁定钢板

【中图分类号】R687.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ISSN.2095-6681.2018.20..01

老年人的骨质相对于年龄较小的年轻人较为疏松,所以在日常生活中往往会出现骨折的情况,一旦骨折就需要进行长期的治疗与修复,且在治疗完毕后还会遗留大量的后遗症,严重影响老年骨折患者的生活质量与身心健康[1]。本院自2017年2月起对来我院进行治疗的患有颈粉碎性骨折的老年患者采取肱骨近端锁定钢板治疗,临床效果显著,现将具体情况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文采取回顾性分析法对来我院老年肱骨外科进行治疗的患有颈粉碎性骨折的30例患者的治疗情况以及疗效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18例,女12例,年龄最高为88岁,年龄最低为59岁,平均年龄为(65.71±4.02)岁;由于交通事故而造成骨折的患者有16例,由于摔伤而造成骨折的患者有7例,由于其他机械而造成骨折的患者有7例。患者的疾病类型为外展型的患者有14例,内收型的患者有16例。所有的患者均被我院骨科医师确诊为颈粉碎性骨折,且均在入院后的2~10 d内进行肱骨近端锁定钢板治疗。患者的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治疗方法

所有的患者均采取肱骨近端锁定钢板治疗策略以及相对应的护理措施。医师首先对患者进行全身麻醉,随后医师进行Henry切口,注意患者的切口不宜过大,这样可以使得患者的骨折断端得到充分暴露,同时要使得医师的视线垂直朝向患者的复位骨折的部位,调整好视线后需要使用克氏针来固定患者的骨折部位,固定完毕后需要使用x光机来透视患者的骨折部位复位到位,同时还需要再患者的肱骨大结下的5 mm处使用肱骨近端锁定钢板来进行安放。安放后在患者的节间沟后的10 mm处来安放钻头和导向设备,随后便可以拧入螺丝钉,首先需要使用普通螺钉来贴近患者的钢板骨面,随后便可以使用锁定螺钉进行固定。在对患者拧紧螺钉之后,便可以结束手术。患者在手术之后不需要进行体位的

固定,同时在手术之后的3 d之后需要进行功能性康复训练。

1.3 评判标准

主要观察患者手术治疗半年后的随访情况,同时采取Ramsay 评分进行评判,具体的分级情况如下:

Ⅰ级:患者的骨折部位完全恢复,且患者的运动能力完全恢复正常,没有其他后遗症[2];

Ⅱ级:患者的骨折部位有所恢复,且患者的运动能力有所恢复,出现了其他后遗症;

Ⅲ级:患者的骨折部位未恢复,且患者的运动能力未恢复,出现了较多的其他后遗症。

1.4 统计学处理

本次实验采取统计学软件SPSS 21.0对数据进行统计学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患者经过肱骨近端锁定钢板治疗策略治疗后,半年后随访患者的骨折情况基本痊愈,且骨质较佳。具体的Ramsay评分情况见附表。

3 讨 论

肱骨骨折一般发生在中老年人身上,且治疗的疗程较长,往往需要长时间的随访以及护理指导,否则可能会出现疾病复发的情况,无法达到治愈的目的,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同时还会给患者的家庭带来严重的经济负担[3]。根据大量数据显示,对于患者采取肱骨近端锁定钢板方法进行

治疗,可以有效地降低后遗症的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4]。

本文就老年肱骨外科颈粉碎性骨折肱骨近端锁定钢板的治疗效果进行研究与分析,结果显示30例骨折患者经過肱骨近端锁定钢板治疗策略治疗后,半年后随访患者的骨折情况基本痊愈,且骨质较佳。故老年肱骨外科颈粉碎性骨折肱

骨近端锁定钢板的治疗效果显著,值得进一步推广与使用。

参考文献

[1] 银 毅,孙官军,王志强,等.肱骨近端锁定加压钢板与解剖钢板治疗老年肱骨外科颈骨折的临床疗效[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6,16(10):1905-1907.

[2] 魏 辉,孔宪述,邹向前,等.锁定钢板联合骨水泥或异体骨在老年肱骨近端骨折治疗中的疗效对比分析[J].医学与哲学,2016,37(12):22-24.

[3] 朱正国,齐红哲,常祖豪,等.解剖型异体腓骨髓内支撑钢板内固定术治疗老年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疗效观察[J].解放军医学院学报,2018,(2).

本文编辑:吴宏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