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少数民族大学生课余体育锻炼习惯的调查

2018-09-12康厚良李磊段志勇刘擎志

科技视界 2018年13期
关键词:锻炼习惯少数民族大学生

康厚良 李磊 段志勇 刘擎志

【摘 要】运用文献法、问卷法、逻辑分析法等,以275名少数民族大学生为研究对象,对影响少数民族大学生课余锻炼的因素进行梳理。归纳出少数民族大学生的课余生活主要方式为:玩手机或上网、逛街或溜达、吃喝、体育锻炼。少数民族大学生对课余生活满意度调查中,对自己课余生活感到满意的占63.7%;在不满意课余生活的学生中有意愿改变课余生活现状的占不满意课余生活的63%。得出:学校应在体育教学上增加理论知识,开设体育讲座和民族体育选修课程,体育教师定期进行课余体育锻炼指导,合理开放和使用室内体育场馆,充分发挥体育社团的功能和作用,以寝室为单位形成有效的锻炼团体,完善学院的后勤给及排除学生课余体育锻炼的后顾之忧。

【关键词】少数民族大学生;课余体育锻炼;锻炼习惯

中图分类号: G807.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2457(2018)13-0187-002

DOI:10.19694/j.cnki.issn2095-2457.2018.13.087

0 前言

目前,影响大学生体质健康的研究取得了较多成绩,但大学生群体中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体质健康还没有引起专家和学者的足够重视。少数民族大学生体质健康关系到实现我国青少年体质整体水平和民族人口综合素质提高。对少数民族在校大学生的体质状况进行深入分析和探讨,不仅是我国多民族平等的体现,更重要是总结少数民族大学生的锻炼习惯、体质特征和发展规律,为有效提高他们的体质水平提供客观科学的理论依据,为促进民族地区和谐可持续发展提供更多身心健康的人才[3]。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的基本情况

云南经济管理学院2016~2017级部分少数民族学生,发出问卷290份,回收问卷278份,回收率95.9%;有效问卷275份,有效率98.9%,符合既定要求。回收问卷中大一学生210份,其中女生138份,男生74份;大二学生65份,其中女生39份,男生29份。共有22个少数民族的大学生参与了问卷,其中参与调查问卷不足10份的民族有13个,其余9个民族的问卷都在10份及以上。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法

通过对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數据库、中国优秀硕士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国博士论文全文数据库等各类电子图书、杂志、报刊等相关资料,搜集与本文相关文献。为本研究做好铺垫和资料储备,并对所有查获的资料进行整理、归纳和分析,为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文献参考。

1.2.2 问卷法

随机选择云南经济管理学院2016~2017级部分少数民族学生,共计发放问卷290份,经过整理回收有效问卷275份。

1.2.3 逻辑分析方法

进行推理、归纳、演绎,并对影响云南经济管理学院学生课余体育锻炼习惯养成因素进行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大学生对课余体育锻炼的认知

2.1.1 大学生对课余体育锻炼的态度

在对课余体育锻炼的作用的调查中,有210名学生认为课余锻炼对身体是有好处的,并正参与或有意向参与到课余锻炼中,占问卷人数的76%;有22名学生认为课余锻炼对身体是有好处的,但我就是不参加,占问卷人数的8%;有17名学生认为我还比较年轻不参加锻炼对身体的健康没有影响,占问卷人数的6%;其它认识的占10%。这表明参与调查的少数民族大学生都知道课余锻炼对身体是有好处的,但在付之实践时找各种理由为自己开脱[4]。

2.1.2 参加课余体育锻炼的频度

在调查中,每周都参加课余体育锻炼的学生有140人,占问卷人数的51%;很少参加或偶尔参加锻炼的学生119人,占问卷人数的43%;从来不参加的16人,占问卷人数的6%。这表明少数民族大学生在课余体育锻炼上,有半数的学生已经形成或正在养成锻炼的习惯,仍有较多的学生没有课余体育锻炼的习惯,甚至有6%的学生抵触或排斥课余体育锻炼。

2.1.3 没有养成课余体育锻炼的原因

在对很少参加或偶尔参加和不参加课余体育锻炼的学生的原因调查中,31%的学生是没有时间,21.4%的学生是不喜欢课余体育锻炼,21.6%的学生是受锻炼场地限制,15.8%的学生是没有感兴趣的项目,5.6%的学生是因为锻炼后没有水洗澡。

2.1.4 课余时间满意度调查

在对少数民族大学生课余时间主要度过方式调查中,28.9%的学生是玩手机或上网,22.5%的学生是吃喝,26.4%的学生是逛街或溜达,15%的学生是体育锻炼。调查表明,只有15%的学生体育锻炼是他们课余主要方式,学生更多的课余时间是花在吃喝玩乐上。

在对他们的课余生活满意度调查中,63.7%的学生对课余生活是满意的,26.3%的学生对自己的课余生活不满意。在对自己课余生活不满意的学生是否改变现有课余生活的调查中,63%的学生想改变,35.4%的学生仍然保持现状不改变。

2.2 少数民族大学生课余体育锻炼的特征提取

对调查中人数较多的少数民族学生课余体育锻炼的态度等特征提取,以便更具有针对性的引导学生、培养学生的课余体育锻炼习惯。

2.2.1 彝族学生调查

在本次调查中彝族学生最多,共69人。其中大一女生16人,男生35人;大二女生8人,男生10人。参与课余锻炼的频度,男生好于女生,大一略高于大二;课余主要的度过方式,上网玩手机的较少,吃喝和溜达闲逛的人数较多。课余生活满意度调查,女生不满意度在48%左右,男生中大一的不满度较高56%,大二男生不满意为40%。不满意课余生活学生中,想改变现有课余生活的学生占数50%以上,并且女生高于男生,大一高于大二。

2.2.2 白族学生调查

在本次调查中共有40名白族大学生参加调查,大一女生14人、男生14人,大二女生7人、男生5人。都能认识到锻炼对身体有好处,在参与度上男生高于女生,不参与的主要原因“没有时间忙不过来”占的比例最大。在课余时间主要的度过方式中,大一学生主要是上网或玩手机,大二学生主要是闲逛或溜达。在对课余生活满意度调查中,大一女生和大二男生满意度较高,大一男生和大二女生满意度较低,有意愿改变现有课余生活的学生比例较低。

2.2.3 壮族学生调查

在本次调查中共有33名壮族学生参加调查,大一女生21人、男生6人,大二女生6人。在对壮族学生的调查中每周参加课余锻炼的学生占51.5%,大一学生中“忙没有时间”是没有参加锻炼的最大因素。在对课余生活满意度调查中,有35%的学生对自己课余生活不满意,有意愿改变现有课余生活的人占对自己生活不满意人数的57.6%。

2.3 对场馆资源的利用分析

在调查中,很少参加或偶尔参加和不参加课余体育锻炼的学生,有21.6%的学生是受锻炼场地限制不参加锻炼,有15.8%的学生是没有感兴趣的项目而不参加锻炼。目前云南经济管理学院向学生免费开放的有露天篮球场13块、排球场6块、标准400米多功能灯光田径场一块;其余的多功能篮球馆、羽毛球馆、乒乓球馆、网球馆等都是需要有赏租用。这也导致学生课余锻炼选择的锻炼方式相对比较单一,无法满足学生广泛兴趣爱好;在遇到下雨、下雪、大风等极端天气时,学生无法在室外锻炼,这也影响学生有效的锻炼时间。室内场馆有赏使用加大了学生的课余锻炼成本,打击了学生参与课余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对学生课余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会造成巨大阻力。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少数民族大学生对课余体育锻炼都有自己的认识,但就认识的深度各有不同,参加体育锻炼最主要的目的是为了强身健体,参加课余体育锻炼的学生多数态度是自觉和积极的。养成习惯是坚持锻炼的最大动力,形成团队也是可以有效的坚持锻炼。在调查中,少数民族大学生课余生活的主要方式排名分别为:玩手机或上网、逛街或溜达、吃喝、体育锻炼,这说明课余体育锻炼对学生的吸引力是有限的。在沒有课余体育锻炼习惯的少数民族大学生中,有27%的学生对自己的课余生活不满意,在不满意课余生活大学生中有63%的想改变现有的课余生活方式,这为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课余体育锻炼中来成为可能。

在对调查人数较多的少数民族大学生课余体育锻炼的特征提取中,不同年级、不同性别,所反映的指数都有差异。而调查人数较少的民族,虽然无法提取特征,但他的习惯可以影响一个村庄、一个乡镇、一个民族,也许他是他们家乡出来的第一个大学生,所以我们对这份调查更加慎重。

3.2 建议

通过调查发现影响少数民族大学生不参加课余锻炼的因素很多,在无法进行逐一动员、单独教学的情况下,只有对其进行有效引导,多方面共同努力、完善,让尽可能多的学生走向运动场,参与到课余体育锻炼的大军中。

1)采取有效措施,体育课内外相结合改变目前课余体育锻炼现状。在体育课中不仅培养学生的技能,还应加强项目的理论知识学习:项目的起源与发展、项目裁判法、锻炼时的保护与帮助等。让学生全面的了解运动项目并在规则内学习锻炼,感受项目带来的体验、享受项目带来的快乐。

2)对校内场馆进行有效的、人性化的管理和使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多开设学生喜欢的项目,多开设室内项目;课余时间或极端天气免费开放室内场馆,让学生尽可能多的参与课余体育锻炼,尽最大可能满足学生的锻炼需求,保证学生每天的课余体育锻炼时间。

3)充分发挥学生体育社团的作用,社团更了解学生的需求,在有效组织兴趣相同的同学开展活动的同时,将所面临或遇到的困难向学校反映,不仅能高效的解决问题,还能让学校知道学生的动向(体育需求)。

4)发挥体育工作者的作用,体育教师不但在课中教授学生知识技能,还应定期在课余锻炼场地指导学生锻炼。指导内容包括:为学生答疑解惑、纠正动作、安全防范、场地的合理配置等,培养学生的兴趣、提高场馆的利用率和保证学生锻炼安全。

5)定期进行体育健康知识讲座,开设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选修课,让更多的少数民族学生认识本民族、认同民族文化,参与推广民族体育文化,参与锻炼。

6)学校应改善配套设施为学生的课余体育锻炼提供最大便利。在调查中有学生不参加课余体育锻炼的理由是“没热水洗澡”,目前学院采用的是以寝室为单位的太阳能热水器供热水模式,遇到极端天气和大家都洗澡时,会出现没热水或热水用完的情况,学校应建设一个不受天气影响的公共浴室,解决学生锻炼的后顾之忧。

7)发挥好寝室这一团体的作用,从一个体育爱好者带动一间寝室的室员养成锻炼习惯的思路出发,把宏观目标“微格”化。只有每个环节都做好了才能保证学生课余能充分参与锻炼,只有大家都参与锻炼了少数民族大学生的锻炼习惯才能养成,体质才会提高,民族才有希望,国家才能富强。

【参考文献】

[1]陈明达,邢文华,于道中等.国内外体质研究简况及我国 2000年体质研究工作设想[J].辽宁体育科技,1985(7):8-12.

[2]国家教育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S].2002.

[3]王玉洪,赵平等.我国少数民族学生体质的研究现状与展望[J].四川体育科学,2013(3):60-63.

猜你喜欢

锻炼习惯少数民族大学生
探析家庭教育对中小学生锻炼行为习惯的影响
关于少数民族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调查研究
考试焦虑量表在少数民族大学生中的试测报告
Sarason考试焦虑量表在少数民族大学生中的适用性分析
影响初中生养成体育锻炼习惯的主要因素与对策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