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低剂量替罗非班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介入术后血小板聚集率的影响

2018-09-12王勃王绍欣

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 2018年15期
关键词:替罗非班急性心肌梗死

王勃 王绍欣

【摘要】目的 评价行急诊冠脉内介入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静脉应用低剂量替罗非班后对血小板聚集率的影响。方法 选取拟行急诊冠脉介入治疗的符合纳入标准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68例为本次实验的研究对象。于冠脉造影前随机分为常规剂量组和低剂量组。结果 静脉内应用替罗非班后两组内的血小板聚集率比较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两组间的血小板聚集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接受常规剂量与低剂量替罗非班联合急诊介入治疗的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患者,两组均能有效的抑制患者的血小板聚集率。

【关键词】急诊经皮冠脉介入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替罗非班;血小板聚集率

【中图分类号】R542.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ISSN.2095-6681.2018.15..02

目前治疗冠心病的主要手段包括药物治疗和经皮冠脉内介入治疗等,急性心肌梗死病人如能尽早行经皮冠脉内介入治疗,开通病变血管,就能显著降低病人近期和远期的死亡率。但在临床上我们发现部分患者经有效的PCI治疗后心外膜冠脉血管已开通,但梗死部位的冠脉前向血流仍在TIMI2级以下甚至完全丧失,这种现象被专家们称为慢血流或无复流[1]。其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明确,对比经典的双联抗血小板治疗策略,加入了替罗非班的三联抗血小板治疗能够降低行急诊介入治疗的患者术后无复流的发生率。但随着替罗非班临床应用的增多,我们发现其出血并发症及血小板减少症等不良反应的出现并不少见。血小板聚集率能够反映活化的血小板的聚集功能,本研究通过观察不同剂量替罗非班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介入治疗患者的血小板聚集率的影响,以评价低剂量替罗非班的抗栓疗效。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2月~2016年5月河南科技大学第一临床医院心内科就诊的符合急性心肌梗死的纳入标准(符合2017年ECS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标准),入院后行急诊冠脉介入治疗的患者作为本次实验的研究对象。年龄在34~81岁,平均63.71±5.68,共68例。按照中国2017年发布的经皮冠脉介入治疗指南的操作流程,进行冠脉造影检查及必要时的支架植入术。两组病人PCI术前均应用替罗非班,于冠脉造影前随机分成常規剂量组34例,和低剂量组34例。排除标准:(1)不能排除主动脉夹层或严重的高血压;(2)3个月内发生过急性脑血管事件;(3)发病前48小时内曾行静脉内溶栓治疗;(4)严重肝功能或肾功能不全;(5)6个月内曾有过消化道出血、颅内出血者;(6)对临床常用的抗血小板、抗凝药物过敏的患者;(7),既往有凝血功能障碍以及血小板减少症的患者。

1.2 实验方法

1.2.1 给药方法

(1)所有进入本次研究组的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的患者,术前均口服300 mg阿司匹林肠溶片和300 mg硫酸氢氯吡格雷片(参照2017年中国急性心肌梗死治疗指南)。在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前静脉内给予盐酸替罗非班,低剂量组病人先以5 ug/kg的速度10分钟内静脉推注,继以0.15 ug/kg/min的速度持续静脉泵入至介入治疗术后36小时。而常规剂量组病人则先以10 ug/kg速度在10分钟内静脉推注然后同样以0.15 ug/kg/min的速度持续静脉泵入至术后36小时。术后给予肠溶阿司匹林片100 mg每日1次,加氯吡格雷片75 mg每日1次双联抗血小板治疗至发病后18个月。在急诊介入术后6小时,起始应用低分子肝素4000国际单位每12小时1次皮下注射,并继续应用至急诊术后的5~7天。常规加用他汀类调脂药物及其他冠心病二级预防药物。出院时嘱患者定期门诊复查,随访急性心肌梗死相关的近期及远期并发症及出血事件和其他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1.2.2 血小板聚集率测定

分别在给予盐酸替罗非班前及静脉内给药后l0分钟抽取患者的静脉血测定血小板聚集率。具体的抽取量为每次

3 mL,将其中的2.7 mL置于含有0.3 mL 3.8%拘椽酸钠抗凝液的试管中。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给药前后血小板聚集率变化以及出血并发症,血小板减少等药物相关不良反应。

1.4 统计学处理

选用SPSS 19.0软件对数据急性统计分析,计量资料(x±s)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患者血小板聚集率的比较

常规剂量组与低剂量组静脉给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组内给药前后的PAR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用药后两组间的血小板聚集率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药物相关不良反应

两组均没有出现大量出血的病例,常规剂量组出现3例牙龈出血,低剂量组出现1例牙龈出血,1例皮肤黏膜出血,两组患者均没有出现血小板减少。

3 讨 论

目前临床上防治慢血流及无复流现象的方法主要包括抗血小板药物治疗和介入术中的器械保护装置。近年来的多项临床研究发现,作为抗血小板治疗的基石,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的抗血小板作用存在着明显的个体差异,有部分病人对常规的抗血小板药物产生抗药性,又称抗血小板药物抵抗[2]。而替罗非班作为在临床上应用得最为广泛的血小板糖蛋白Ⅱb/Ⅲa受体抑制剂,具有特异性强,起效快,临床作用更全面以及停药后药物相关的不良反应消失快等多种优点。多项研究均证实了替罗非班改善急诊介入术后患者病变心肌再灌注的作用,亦能减少患者围术期的不良心脏事件的发生率[3]。在本次研究中,通过客观血小板聚集率的对比表明急诊介入术中在静脉内应用常规剂量和低剂量的替罗非班均能快速有效的降低血小板聚集率。此外在本项研究中,两组均没有出现大量出血的病例,两组患者均只有个别病人出现轻微出血,没有出现血小板减少等药物相关的严重并发症。提示行急诊介入治疗的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患者术中静脉应用常规剂量或低剂量替罗非班,均能有效的抑制患者的血小板聚集率,降低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发生。因此,通过本研究我们认为,替罗非班是一种十分安全有效的抗血小板药物,适当减少替罗非班的用量,对于行急诊介入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来说,治疗也同样有效。但由于本次实验的样本量较少,也未能进行长期的随访,所以临床上使用低剂量替罗非班的有效性与安全性仍需要更进一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 Pyorala K,De Baker G,Graham I,et a1.Prevetion of coronary heart disease in clinical practice[J]. EurHeat J,1994,110:121-16.

[2] 王春霞,许艺博,杨 宁,夏 冰,等.基于健康管理队列的冠心病风险预测模型[J].山东大学学报(医学版),2017,55(06):66-71.

[3] 陈 欢,卓文燕,朱培培.动脉硬化易损斑块标志物研究进展[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7,20(06):119-123.

本文编辑:王雨辰

猜你喜欢

替罗非班急性心肌梗死
冠状动脉内注射替罗非班治疗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术中慢或无复流现象的临床研究
替罗非班应用于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介入治疗的临床效果探究
老年冠心病介入治疗过程中应用替罗非班的分析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中医辨证治疗分析
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介入治疗中替罗非班的应用及意义探究
替罗非班在急诊PCI术中应用的临床观察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溶栓治疗中实施临床护理路径的效果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