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脑动脉瘤形成、破裂与脑血管形态学类型相关性研究

2018-09-12张瀚林杜蒙张金亮王增武

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 2018年20期

张瀚林 杜蒙 张金亮 王增武

【摘要】目的 对脑动脉瘤形成、破裂与脑血管形态学型相关性作探讨。方法 将我院2016年1月~2017年12月接收的脑动脉瘤患者100例纳为观察组,并将同期接收的未见脑动脉瘤形成的其他脑血管疾病患者100例纳为对照组。结果 脑动脉瘤形成在50~60岁的发生率最高,并多见患者存在高血压;前交通动脉瘤破裂率最高,发生脑动脉瘤破裂的患者年龄比未发生脑动脉瘤破裂的低,发生脑动脉瘤破裂的患者瘤体子囊存在率高,中前交通动脉瘤一侧优势型存在率高。结论 脑动脉瘤形成、破裂与脑血管形态学类型存在多方面相关性。

【关键词】脑动脉瘤形成;脑动脉瘤破裂;脑血管形态学类型

【中图分类号】R651.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ISSN.2095-6681.2018.20..01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此次研究中将我院2016年1月~2017年12月接收的脑动脉瘤患者100例纳为观察组,男48例、女52例;并将同期接收的未见脑动脉瘤形成的其他脑血管疾病患者100例纳为对照组,男51例、女49例。纳入对象病情均经临床病理学、DSA造影确诊[2],排除了合并重大器官、体循环与血液疾病患者,排除了具有先天性疾病患者;本次研究中纳入对象均对研究内容知晓,并签署了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将两组患者的各项临床数据详细整理后作对比分析,包括年龄以及吸烟史、高血压史、双侧颅脑前动脉A2短起始位置夹角等方面情况[3]。

1.3 统计学方法

以SPSS 20.0統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数(%)表示,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脑动脉瘤形成因素

两组患者糖尿病及高血脂发生率比较无差异(P>0.05);但观察组患者高血压发生率93.0%比对照组21.0%高(P<0.05)。见表1。

2.2 脑动脉瘤破裂因素

观察组患者中脑动脉瘤破裂58例58.0%,其中前交通动脉瘤破裂37例37.0%、后交通动脉瘤破裂16例16.0%、基底动脉瘤破裂5例5.0%,可见前交通动脉瘤破裂率最高;发生脑动脉瘤破裂的患者年龄均值为(61.74±10.36)岁,未发生脑动脉瘤破裂的患者年龄均值为(55.52±7.19)岁,可见发生脑动脉瘤破裂的患者年龄比未发生脑动脉瘤破裂的低(P<0.05,t=16.0742);发生脑动脉瘤破裂的患者瘤体147个、存在子囊79个53.7%,未发生脑动脉瘤破裂的患者瘤体93个、存在子囊37个40.0%,可见发生脑动脉瘤破裂的患者瘤体子囊存在率53.7%比未发生脑动脉瘤破裂的40.0%高(P<0.05,

x2=3.0621)。

2.3 脑血管形态学类型

观察组患者中前交通动脉瘤一侧优势型为93例93.0%,此占比与正常人比较存在差异(P<0.05,x2=5.8325)。可见前交通动脉瘤及一侧优势型供血状态存在相关性。后交通动脉瘤前循环优势型21例21.0%、标准均衡性27例27.0%,可见患者脑血管形态学类型和正常人分布具有很大差异(P<0.05)。后交通动脉瘤前循环优势型x2=5.3621、标准均衡性x2=3.0595。

3 讨 论

脑动脉瘤为脑血管疾病类型之一,好发于年龄30~70岁的人群,常见患者表现为癫痫发作或者瞬间强烈头痛、呕吐以及意识障碍等方面不良情况。

临床上亦常见患者出现再次破裂,出现此种情况的患者约60%~70%失去生命,剩下的存活患者大都遗留重度脑血管痉挛所致的后遗症,通常多见患者蛛网膜下腔出血后造成相关症状而就诊治疗。而临床治疗该症时,大都是以开颅夹等辅助工具治疗,避免患者出现再次破裂,目前临床上并无效果明显的治疗药物,故提示探讨脑动脉瘤各方面情况的重要性。

综上所述,脑动脉瘤形成与患者年龄及脑血管形态、高血压等方面情况相关,年龄及脑动脉瘤形成部位、瘤体子囊与破裂的相关性均高,极易造成动脉瘤破裂,脑血管形态学类型发生变化后,随之脑动脉瘤形成出现相对应的变化。

参考文献

[1] 侯魁元,任付宾,邵正凯,等.脑动脉瘤破裂风险因素的临床研究[J].医学研究杂志,2015,44(07):158-162.

[2] 刘 洋.早期缺血性脑血管病血管形态学特征与CTP参数的相关性研究[D].重庆医科大学,2015.

本文编辑:吴宏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