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急诊急救模式在急性脑梗死患者临床治疗中的应用

2018-09-12吴文彬罗志春

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 2018年20期
关键词:急性脑梗死治疗效果

吴文彬 罗志春

【摘要】目的 探究急诊急救模式用于急性脑梗死患者疗效。方法 随机将本院2016年8月~2018年5月收治的3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样本,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对照组进行常规急诊治疗,实验组构建急救与急诊脑动脉内溶栓治疗模式。结果 实验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5.0%、对照组为72.2%,实验组治疗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实验组NIHSS评分改善优于对照组,Barthel评分比对照组升高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急诊急救模式用于急性脑梗死治疗,效果显著,有效降低了死亡率,改善了预后,值得采用。

【关键词】急诊急救模式;急性脑梗死;治疗效果

【中图分类号】R743.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ISSN.2095-6681.2018.20..02

急性脑梗死是一种非常凶险的脑血管疾病,发病率与病死率非常高,以老年群体多见,大部分因缺血性损伤引起[1]。急性脑梗起病急、病情波动大,严重威胁到患者生命健康安全。研究选取本院收治的3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在急诊急救模式下患者病情得到有效控制,并取得了显著疗效,下面对病例资料、治疗方法、治疗结果分析等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此次研究病例选取自2016年8月~2018年5月间本院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病例总数为38例。纳入标准:均与《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4)中对急性脑梗死的诊断标准符合[2],具有口角歪斜、一侧面部麻木、一侧肢体无力或者麻木、一侧双眼视力模糊、意识障碍、眩晕呕吐等其中一项或者多项症状表现者;排除标准:合并心血管疾病;肝肾功能障碍;精神疾病或者心理疾病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20例,对照组18例。实验组男15例,女5例,年龄51~78岁,平均年龄(64.5±3.2)岁,发病到治疗时间30 min~6.5 h,平均(3.32±0.50)h;对照组男14例,女4例,年龄50~77岁,平均年龄(63.5±2.2)岁,发病到治疗时间32 min~7.2 h,平均(3.55±0.20)h。两组以上病历资料比较均无显著差异(P>0.05)。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急诊治疗按照常规流程进行,包括降压、降糖与降脂,检查患者血常规等,并进行氧气支持、除颤、输液等常规急救措施,通知各相关科室,将绿色急诊通道开通。实验组行急诊急救模式,在对照组急诊基础上对具备溶栓治疗条件的,迅速进行溶栓治疗。股动脉穿刺,完成后按照标准顺序引入导丝与导管,为了解患者血管堵塞具体位置,对患者左侧、右侧井内动脉进行血管造影数字减影。将微导管送入通过导管腔,将50万U的尿激酶溶于150 mL的生理盐水中,然后经官腔注入溶液,在1 h内将溶栓治疗完成,治疗后将导管拔出,给予20%的250 mL的甘露醇静脉滴注,每日1次,连续滴注7 d。

1.3 观察指标

评价两组患者治疗前与治疗后临床指标,使用到脑卒中量表(NIHSS)与日常生活能力指数(Barthel)两个评分标准。其中,(Barthel指数包含穿衣、行走、进食、洗澡、大小便等多项内容,总分为100分,分数越高,说明生活能力越强。显效:临床各症状消失,NIHSS与Barthel评分改善明显;有效:各症状缓解,NIHSS与Barthel评分有所恢复;无效:各症状无变化或者加重,NIHSS与Barthel评分未改变。显效病例数+有效病例数=总有效率。

1.4 统计学处理

将统计数据输入到SPSS 22.0统计学软件中,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数(%)表示,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实验组显效13例(65.0%),有效6例(30.0%),无效1例(5.0%),总有效率95.0%;对照组显效10例(55.5%),有效3例(16.7%),无效5例(27.8%),总有效率为72.2%。实验组治疗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实验组治疗前NIHSS评分(16.22±3.10)分、Barthel评分(40.25±2.52)分;治疗后对应评分为(6.25±1.20)分、(88.30±5.20)分。对照组治疗前NIHSS与Barthel分别为(16.96±2.65)分、Barthel评分(41.35±3.20)分;治疗后对应评分为(11.30±2.20)分、(72.12±3.30)分。两组治疗前NIHSS与Barthel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实验组NIHSS评分改善优于对照组,Barthel评分比对照组升高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 论

急性脑梗死患者有着较高的病死率,很大一部分原因是脑组织大面积缺血,使损伤增大。相关研究显示[3],病变血浆中会释放出一种物质,并进入到周围组织中,这种物质就是ET-1,该物质是导致血管狭窄与闭塞的关键因素[4]。虽然急性脑梗死通过内科治疗可以降低病死率,有效缓解病情,但是无法从根本上治愈,脑出血发生率及致残率依然非常高[5]。这是因为,会有可逆性半暗区出现在局灶性脑干梗死中,是指脑动脉发生闭塞后微弱的脑动脉周围缺血组织,是因血流会减少而变得微弱,在该区域减慢了损伤组织的速度,侧之循环一旦有血液供给,就能恢复正常。

此次研究,实验组患者给予急诊急救脑动脉溶栓治疗模式,就是将急诊与急诊脑动脉溶栓治疗结合起来,共同发挥治疗作用[6]。通过急救,可以在有限时间内快速做出正确诊断对患者病情,从而为开展有效的治疗创造了条件,使得治疗与干预在最短时间内完成。溶栓治疗,直接将导管连接脑梗塞区域,充分溶解血栓,直到将血液灌注恢复,从而有效减轻了临床症状,缩小了梗死面积,减少了对脑组织的伤害。值得注意的是,在开展急诊急救过程中,需要注重保护与修复患者脑部神经,为获得良好预后创造条件。研究结果显示,实验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5.0%、对照组为72.2%,實验组治疗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实验组NIHSS评分改善优于对照组,Barthel评分比对照组升高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现了对急性脑梗死患者开展急诊急救溶栓治疗,对脑组织改善作用明显,有效降低了病死率与致残率。

综上所述,急性脑梗死患者运用急诊急救模式,有效改善并消除了临床各症状,获得了显著疗效,提高了患者生活质量,具有推广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 李绍磊.急诊急救治疗急性脑梗死的初步效果评价[J].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2017,27(24):157-158.

[2] 胡启才.急性脑梗死急诊急救治疗与临床效果初步研究[J].西藏医药,2017,38(05):18-19+17.

[3] 曹美芹.优化急诊护理流程对急性脑梗死患者急救效率和生活质量的影响[J].齐鲁护理杂志,2016,22(06):33-35.

[4] 潘小美.急诊护理流程对急性脑梗死患者急救效率的相关影响[J].中国社区医师,2016,32(05):159+161.

[5] 王东晓.急性脑梗死急诊急救治疗模式的建立[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5,2(09):1692-1693.

[6] 刘顶成,吕传柱,王伟锋,钟文洲,张 明,曾 骞,符小玲,曾祥妍.院前急救与急诊介入一体化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研究[J].临床急诊杂志,2015,12(03):155-157.

本文编辑:吴宏艳

猜你喜欢

急性脑梗死治疗效果
尤瑞克林联合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疗效观察
血栓通联合阿司匹林治疗老年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研究分析
急性脑梗死辨证分型与ADC、Hcy及hs—CRP的相关性研究
比较胸腔镜与开胸手术治疗早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治疗效果
早期应用前列地尔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