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静脉采血与末梢采血急查血常规的区别

2018-09-12赵延庆

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 2018年20期
关键词:静脉采血

赵延庆

【摘要】目的 探析静脉采血与末梢采血在急查血常规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17年2月至2018年2月于我院就诊且需要急查血常规的80例患者为主要对象,采用随机分配的原则进行分组,每组40例。对照组用静脉采血,观察组用末梢采血,对两组的各项检测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观察组的红细胞计数(RBC)、血红蛋白(Hb)、红细胞体积(MCV)、血红蛋白浓度(MCHC)、红细胞比容(Hct)、血小板计数(Plt)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白细胞计数(WBC)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红细胞血红蛋白量(MCH)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在血常规急查时,相对于末梢采血,采用静脉采血的稳定性和可靠性更高,可作为血样采集的优先选择。

【关键词】静脉采血;末梢采血;急查血常规

【中图分类号】R44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ISSN.2095-6681.2018.20..02

血常规是目前临床上应用最为广泛的疾病检验方式,可通过血细胞的形态、数量以及分布情况等相关指标反映出受检者的身体状况,用于疾病的诊断评估,为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但在血常规检查中,一些客观因素会对检查结果的准确性造成影响,例如血液样本的来源、检测的仪器设备等[1-2]。静脉采血和末梢采血是临床上常用的采血方式,但这两种采血方式是否会对血常规检验结果的准确性造成影响一直是临床研究的课题。本研究以于我院就诊且需要急查血常规的80例患者为主要对象,对静脉采血与末梢采血在急查血常规中的应用效果进行评价,具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选取2017年2月至2018年2月于我院就诊且需要急查血常规的80例患者为主要对象,随机将其分为两组,40例/组。对照组男25例,女15例;年龄16~76岁,平均年龄为(38.86±2.15)岁。观察组中:男性患者24例,女性患者16例;年龄区间为17~75岁,平均年龄为(38.27±2.24)岁。在统计学软件中录入两组患者的年龄和性别资料,经分析发现两组患者在上述各项一般资料的对比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纳入标准[3-4]:(1)均行血常规检验;(2)无血液疾病史;(3)知情、自愿参与,病例纳入和分组方法均经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通过。

1.2 研究方法

两组患者的采血工作均由同一位护士操作,排除采血者对血液样本和检测结果准确性的影响。两组患者采血前均对局部皮肤进行消毒,干燥后再行穿刺采血。

观察组:选择肘静脉采集受检者的静脉血,若肘静脉的采血难度大,则可以选择手背静脉、内踝静脉部位进行采血,采集5 ml静脉血。

对照组:选择手指末梢为采血部位,严格按照操作规范进行。采血前叮嘱患者注意保持平衡,采血时间为次日清晨,采集5 ml清晨空腹静脉血。

血液标本采集完成后,用棉签按压采血部位,按压约4分钟,在2小时内完成血液样本检测。检测血液样本用全自动血液分析仪及相关配套试剂。

1.3 观察指标

对两组受检者的红细胞计数(RBC)、血小板计数(Plt)、血红蛋白(Hb)、红细胞体积(MCV)、白细胞計数(WBC)、血红蛋白浓度(MCHC)、红细胞比容(Hct)、红细胞血红蛋白量(MCH)进行测定和统计学分析。

1.4 统计学处理

数据均纳入SPSS 17.0统计学软件中,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数(%)表示,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观察组的RBC为(3.85±0.63)×1022/L,对照组的RBC为(3.22±0.42)×1022/L(t=5.262,P=0.000<0.05);观察组的Hb为(13.36±1.12)g/L,对照组的Hb为(10.63±1.38)g/L(t=9.358,P=0.000<0.05);观察组的MCV为(91.68±4.26)fL,对照组的MCV为(85.26±3.37)fL,t=7.475,P=0.000<0.05;观察组的MCHC为(316.85±12.58)g/L,对照组的MCHC为(301.25±12.64)g/L(t=5.533,P=0.000<0.05);观察组的Hct为(0.53±0.13)%,对照组的Hct为(0.40±0.05)%(t=5.903,P=0.000<0.05);观察组的Plt为(227.86±20.26)×109/L,对照组的Plt为(200.63±17.45)×109/L(t=6.441,P=0.000<0.05);观察组的WBC为(5.23±1.16)×109/L,对照组的WBC为(6.65±1.32)×109/L(t=5.111,P=0.000<0.05);观察组的MCH为(26.86±2.48)pg,对照组的MCH为(26.59±2.57)pg(t=0.478,P=0.634>0.05)。

3 讨 论

血常规是临床检查和诊断中不可或缺的一项技术手段,不仅可以对机体是否感染、贫血、并发血液系统疾病进行诊断,同时还可以对疾病的发生风险进行评估,及早的发现疾病发生的预兆和风险,可为治疗提供重要辅助信息[5]。随着临床医学和医疗设备的不断发展,血常规检验在临床上的应用越来越多,医生对检查结果的灵敏度、准确度和特异度要求也越来越高。有报道提出,不同的采血方式会对检查结果造成一定程度影响,因此,临床上要选择一种安全、准确的采血方法,最大程度上保障血常规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本组研究结果显示,采用静脉采血的RBC、Hb、MCV、MCHC、Hct、Plt均高于末梢采血,WBC明显偏低,本结果与崔楠楠[6]报道中的研究结果相符,这说明血液样本的来源不同会对血常规检验结果的准确性造成影响,体现了静脉采血的准确性和稳定性。末梢采血主要以指尖和耳垂为主要采血部位,这些部位的毛细血管多,采血更为便捷,但局限是采血量少,与静脉部位相比血液通畅性差,会影响检查结果。并且,末梢部位的温度相对较低,在同等情况下,采用末梢采血的血液样本会对血常规检测的准确率造成严重影响。选择静脉采血,采血部位通常是肘静脉,在静脉部位采集的血液样本不容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扰和影响,血流量大,可以代表全身血液,故检测准确性和重现性相对较高。

综上所述,在血常规急查时,末梢采血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检验结果准确性低。而采用静脉采血的稳定性和可靠性更高,故可作为血样采集的优先选择。

参考文献

[1] 张文博.不同采血方法应用于血常规检查对比研究[J].中医临床研究,2016,8(19):131-132.

[2] 游浪琼.两种采血方法应用于血液常规检验中的临床结果比较[J].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2017,27(4):67-68.

[3] 李毅坚,王堃成,周 念,等.不同采血方法对血常规检验结果的影响分析[J].医学检验与临床,2016,29(1):75-76.

[4] 张学文,吉英嵘.不同采血方式进行血常规检测的临床分析[J].基层医学论坛,2016,20(13):1804-1805.

[5] 骆文龙,胡 婷,包文星.直接静脉采血、留置针采血和末梢采血的血常规检测结果比较[J].预防医学,2017,29(11):1187-1188.

[6] 崔楠楠.静脉采血与末梢采血在血常规检验中的应用价值比较[J].内蒙古医学杂志,2018,50(1):10-11.

本文编辑:吴宏艳

猜你喜欢

静脉采血
不同采血方法进行血常规检验在临床应用中的价值分析
研究门诊静脉采血的护理措施及交叉感染的预防对策
品管圈活动在降低静脉采血后皮下淤血发生率的应用效果
不同静脉采血方法导致溶血的比较及护理对策
针对性护理对健康体检者静脉采血晕针的预防价值分析
品管圈在护士采血管理中的应用效果研究
采血点对婴幼儿采血成功率的影响分析
循证护理在小儿静脉采血中的应用效果评价
静脉采血后不同按压方式及不良反应发生的现状研究
门诊婴幼患儿静脉采血成功的影响因素及应对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