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早期疗效观察

2018-09-12宗超唐小霞张勇

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 2018年20期
关键词:介入治疗

宗超 唐小霞 张勇

【摘要】目的 探讨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早期疗效。方法 选取2017年1月~2018年1月来我院采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患者30例作为研究对象。在术前、术后7 d以及术后3个月对患者进行心脏超声检查,将检查结果与患者术前心功能状况进行比较。结果 术后3个月患者的LVSED、LVEDD、FS、LVEF情况优于治疗前,術后一周LVEF、FS、E/A情况优于术前。术后3个月LVEF、FS、LVEDD情况优于治疗前,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方式能有效地改善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患者的心功能,其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早期疗效观察

【中图分类号】R541.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ISSN.2095-6681.2018.20..02

因为冠脉血管供血发生阻碍、心肌受损,均会改变患者心脏结构,患者出现心力衰竭的可能性增加[1]。之前临床大多采用保守方式治疗,但当介入技术不断发展时,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方式被应用到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患者治疗中。因此,本文主要探讨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早期疗效,详细讨论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1月~2018年1月来我院采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患者30例作为研究对象,所选研究对象与冠心病合并心理衰竭诊断依据相符合,排除肾衰竭、房颤患者。其中,男18例,女12例,年龄65~76岁,平均年龄(68.52±1.05)岁,疾病分类:合并急性心肌梗死患者4;高血压病史患者11;陈旧性心肌梗死患者7;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8例。所有患者均采用了强心剂、扩血管、小剂量β-受体阻滞剂、ACE-I或ARB以及利尿等药物治疗,患者的心力衰竭症状无明显改善。根据NYHA级对患者心功能进行分级,其均停留在Ⅳ级。

1.2 方法

1.2.1 术前

在患者手术前3 d,给患者0.1~0.3 g肠溶阿司匹林进行口服,1次/d。在患者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前,第一次给患者300 mg负荷量氯吡格雷,然后每天给75 mg,1次/d。手术前,帮助患者选择合适的半卧位,并放置导管床,患者进行常规吸氧。

1.2.2 术后

在手术结束后,给患者氯吡格雷口服,75 mg/d,其服用时间要连续1年。同时患者还需要长期服用阿司匹林,

0.1 g/d。同时术后给予患者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或受体拮抗剂、醛固酮受体等常规心衰治疗,提升治疗效果。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手术的成功标准是进行球囊扩展以后,扩张后植入支架,支架能全面的将靶病变位置覆盖。当其充分扩张以后,管腔残余狭窄直径要<20%。介入治疗术后对患者进行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4000 U,2次/d。直到第7 d,停用低分子肝素。

1.3 评价标准

分别在术前、术后1周以及术后3个月,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患者的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SED)、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室短轴缩短率(FS)、舒张早期血流峰值速度(E)、左室射血分数(LVEF)、舒张晚期血流峰值速度(A)等情况进行检查,并记录下来。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术后3个月患者的LVSED、LVEDD、FS、LVEF情况优于治疗前,术后一周LVEF、FS、E/A情况优于术前。术后3个月LVEF、FS、LVEDD情况优于治疗前。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 讨 论

近年来,冠心病发病人数居高不下,这极大程度威胁着人类健康。多种原因会导致患者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如不稳定性心绞痛、心肌梗死[2]。冠心病产生的主要原因是患者冠脉供血能力下降,其导致患者心肌缺血、心肌抑制,这些会导致心室产生理性重构[3]。当冠脉血供下降时,冠心病患者心肌容易出现严重缺血、心肌冬眠状况。上述原因容易导致冠心病患者合并心力衰竭,虽然单纯应用药物治疗具有一定疗效,但对于冠脉血管严重狭窄患者而言,单纯药物治疗治疗效果欠佳。对于该类患者,临床通常采用冠脉血管严重狭窄病变予介入干预治疗。促使患者冬眠心肌改善,同时恢复患者心肌收缩力,其治疗效果显著。

就当前而言,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是血运重建的有效方式,其进行冠脉血运重建以后,冠心病患者心肌缺血状况有明显的改善,最终可恢复患者心肌细胞功能。所以,支架植入手术对于改善心力衰竭患者的心功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从本次研究结果来看,术后3个月患者的LVSED、LVEDD、FS、LVEF情况优于治疗前,术后一周LVEF、FS、E/A情况优于术前。术后3个月LVEF、FS、LVEDD情况优于治疗前。这说明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患者,其对于改善患者心功能具有显著效果,值得临床借鉴。

参考文献

[1] 宋建敏,陈 灿,等.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早期疗效观察[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7,57(22):59-61.

[2] 孙召金,李胜友,钱福东,等.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对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患者疗效[3]评价[J].中国临床保健杂志,2018,12(6):575-577.

[3] 沈志明.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冠心病合并左心功能不全疗效观察[J].亚太传统医药,2015,5(5):2203-2203.

本文编辑:刘欣悦

猜你喜欢

介入治疗
介入治疗糖尿病周围血管病的临床疗效分析
血管造影诊断与介入治疗在消化道出血中的应用价值
替罗非班应用于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介入治疗的临床效果探究
心血管介入治疗后拔管反应的临床研究
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引导下髋部滑囊炎的介入治疗探讨
导管碎栓溶栓治疗肺动脉栓塞的临床应用分析
心肌梗死急诊介入治疗中心律失常的有效护理干预
急性消化道出血介入治疗的临床研究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和静脉溶栓治疗后心率变异性的影响研究
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介入治疗中替罗非班的应用及意义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