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秦卫民扶阳法治疗眩晕的临床经验

2018-09-12王云娜刘琼

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 2018年20期
关键词:潜阳扶阳阳虚

王云娜 刘琼

【摘要】眩晕是临床上的常见病,其起病急,病因复杂。古有“无风不作眩”、“无虚不作眩”“无痰不作眩”等说法,或虚或实或虚实夹杂,治法多样。笔者导师在临床上治疗中老人患此类疾病常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其精髓就是“扶阳通脉”。

【关键词】扶阳法;眩晕

【中图分类号】R44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2095-6681.2018.20..02

在西医中包括常见疾病有短暂性脑血管病发作、脑梗死、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梅尼埃综合征等许多病种或是周围性或是中枢性的,治疗方面以抗血小板聚集或是抗凝或是手法复位。无论中医还是西医治疗方法比较庞杂,但疗效迥异。“扶阳通脉”,针对此类疾病取得的效果显著。

1 典型病例

患者刘某,女性,68岁,主因“头晕伴视物旋转3天”入院。既往脑梗死病史,后遗左侧肢体麻木伴活动不灵;2型糖尿病病史,现皮下注射胰岛素,血糖餐前控制在

5~7 mmol/L,餐后血糖控制在8~9 mmol/L;高血压病史,应用降壓药物控制在120~140 mmHg。望诊:体形微胖,偏瘫步态,面色晄白,舌淡嫩胖大苔白腻上有微黄。闻诊:口中有异味,余无特殊气味。问诊:头晕,视物旋转,每因头位变化时出现,如翻身或起床时发生,平素头昏沉感,爱忘事,易疲劳,口干、不欲饮,腰膝酸软,双下肢轻微水肿,怕冷怕风,多梦,纳可,大便干燥,4~5天一行,小便正常。切诊:脉沉细。结合症状及舌苔脉象,综合辩证为阳虚,治以温肾阳,佐以降虚火、通利水道。方药如下:

附子先煎30 g、砂仁15 g、黄柏12 g、磁石先煎30 g;

肉桂6 g,干姜15 g、吴茱萸9 g、葛根30 g;

炒白术60 g、炙甘草30 g、枳实20 g、山茱萸60 g;

决明子30 g,3剂,水煎服200 ml,分两次口服日一剂。

针灸处方:百会、四神聪、上星、内关、太阳×2、风池×2、颈部夹脊穴、天枢、大横、关元、气海、足三里×2、太溪×2等阿是穴以醒脑开窍,健脾温肾助阳。

二诊:患者仍头昏沉感,口干缓解,仍怕风,大便干燥。舌淡苔白腻脉沉。守上方附子颗粒60 g、熟大黄15 g、炒白术60 g、炙甘草45 g,余同前。继续加强温阳,佐以通便。5剂水煎服200 ml分两次口服。继续配合针灸治疗。

三诊:患者活动时头昏沉感,无明显口干,大便干燥2日一行,舌淡苔白微浊脉沉,继续守上方,5剂用法同前。后嘱患者由汤剂改用丸剂金匮肾气丸以长期调理,嘱定期复诊。

2 讨 论

《素问·上古天真论》说:“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泻,阴阳和,故有子……八八天癸竭,精少,肾藏衰,形体皆极,则齿发去。”该患者年过六十,肾精、肾气皆衰,任脉空虚,太冲脉少,天癸竭。而我们所说的肾气即阳气,参与生命“生、长、壮、老、已”的整个生命过程。阳气随着年龄衰减,整个脏腑组织、经脉无法发挥正常功能。该患者头晕伴下肢微肿,怕冷等为阳虚表现,且舌体淡嫩胖大,脉沉细为“阳虚”伴症,固而应用扶阳派经典方潜阳封髓汤以温肾阳引火归元。配合葛根升阳输津以布上焦,方中有肉桂为降,葛根以升,升降有序。佐以茯苓健脾通利,下面就其病因及方义做具体分析。

病因分析患者长期饮食不节制致脾胃过劳,嗜食生冷则直折脾阳,二者均可导致脾、胃:“左升、右降”的功能下降,中气渐虚弱。患者年过六十,肾阳渐亏,脾肾之阳皆有亏损。脾阳之根为肾中元气,中土为釜,肾之元气为釜中之火,腐熟水谷,运化精微全赖此火。人身以阳气为本,阳气旺,则身体健;阳气虚,则虚阳上浮,出现头晕;脾主四肢,脾阳虚则阳气不能达四末,可见四肢无力;体内阳虚则生内寒,阻遏气机(寒主凝),日久化热则口干、不欲饮;脾肾阳虚,水谷精微失於腐熟运化,精津亏乏则便秘。

而本方是在潜阳封髓汤基本上加减的。出自李杲的《医学发明》中,记载着具有道家色彩的“三才封髓丹”,“三才”指的是天、地、人,在方中就是天冬、熟地和人参,再加黄柏、砂仁、炙甘草。此方即是现在“潜阳封髓丹”的鼻祖,故此方并非补土派,而是来自郑钦安的两个方子:原来各成一体的“潜阳丹”和“封髓丹”。“潜阳丹”由砂仁、附子、龟板、炙甘草组成,有纳气归肾的作用,方义∶“夫西砂辛温,能宣中宫一切阴邪,又能纳气归肾。附子辛热,能补坎中真阳,真阳为君火之种,补真火即是壮君火也。况龟板一物,坚硬,得水之精气而生,有通阴助阳之力,世人以利水滋阴目之,悖其功也。佐以甘草补中,有伏火互根之妙,故曰潜阳”。后者“封髓丹”也有纳气归肾的功效,又能补益三焦,郑钦安写道:“夫黄柏味苦入心,禀天冬寒水之气而入肾,色黄而入脾,脾也者,调和水火之枢也,独此一味,三才之义己具。况西砂辛温,能纳五脏之气而归肾,甘草调和上下,又能伏火,真火伏藏,则人身之根蒂永固,故曰封髓。其中更有至妙者,黄柏之苦,合甘草之甘,苦甘能化阴。西砂之辛,合甘草之甘,辛甘能化阳。阴阳合化,交会中宫,则水火既济,而三才之道,其在斯矣”。此类现象也被作者叫做“元气不纳”、“孤阳上浮”,“若虚火上冲等症,明系水盛(水即阴也),水盛一分,龙亦盛一分(龙即火也),水高一尺,龙亦高一尺,是龙之因水盛而游,非龙之不潜而反其常。故经云:阴盛者,阳必衰,即此可悟用药之必扶阳抑阴也”。可见这里形容的虚火是由阳虚本虚,阴相对偏盛所致。本人师从秦卫民主任医师,秦老师习惯在其基础上加磁石达乃平肝助阳功效。入山茱萸可阴、阳双补而不留邪。加附子者,助真火以壮君火也。方中炒白术和甘草巧妙的配合充分体现了补土伏火的道理。同时大剂量炒白术、枳实有健脾通便的作用。该患者头晕、口干以及口中异味,舌苔腻微黄皆是虚火上炎的表现,通过引火归元之法使虚火归于真阳。其次患者怕冷、疲乏、健忘、腰膝酸软等症状属阳虚伴症,大剂量附子、干姜壮其真阳,佐以葛根以达通阳化气之功,同时振奋阳气。通过合理的配伍从而收到良好的临床疗效。

3 附子临床应用注意事项

众所周知,附子乃本方之君药,但在临床上应用有很多争议,前人所论及的如若长期、大剂量地使用附子会耗气、伤血,甚至燥伤肾阴,所以在书本中经典理论中常常被告诫只能短暂使用,“非危证不用”,故在临床上限制了附子应用。下面就其在扶阳中的广泛的应用,做如下讨论。首先,附子为毛茛科植物乌头的子根,在《中国药典》描述有回阳救逆,补火助阳,散寒止痛的功效。在临床应用广泛。但是其毒副作用也是显而易见的,所以生或炮制也要根据病情有不同的选择。附子主要分为两类:生附子和炮附子。在伤寒论当中有“附子一枚,炮”,也有“附子一枚,生用”这样的用法,基本上是分为生附子和炮附子。但不管是生附子还是炮附子,仲景用法都是去皮,破八片。但是我们临床中用的还是以炮附子为多,生附子用的少,药典上也都是炮附子。“方有方证,药有药证”,即方要适应方证,药也要适应药证。我们认为一个药物的作用由它的四气五味所决定的,附子的四气五味是辛温有毒的。既然附子是辛温的,中医的治则是“寒则热之,热则寒之”,故附子的适应症是以虚寒证为主。所以在《伤寒论》的六经辨证当中,附子应该适用于阴证(三阴证),即少阴、厥阴和太阴。

关于炮制的时间问题,其实是没有定论的,每个医家的经验不一样,论述也不一致,目前没有定论。一般来说,附子有毒,煎煮时间越长,可能会更安全一些。一般15 g左右先煎半个小时,15到30 g之间煎煮一个小时,30 g以上的煎煮两个小时是比较安全的。关于附子剂量多少问题,附子的临床用量还是从小剂量起,以知为度。根据体质的强弱不等决定药物的剂量。中病即止,不要盲目地加大剂量。其理论是重剂起沉疴或四两拨千斤的效果。关于附子配伍问题,从伤寒论中的应用看,大多与炙甘草联合应用。其一本身就有解毒的功效;其二,厚土伏火的作用,避免用

完附子之后伏火上炎。或加蜂蜜也有解附子毒性的作用。

导师在临床治疗中谨守病机,辨清虚实,通过以扶阳法为主,调节阴阳,使病人机体达到阴平阳泌,大多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同时也要告知患者在日常调畅情志,以助气血运行,加快恢复。

参考文献

[1] 李可教授《李可危急重症疑难病经验辑》.

[2] 卢崇汉《扶阳讲记》.

本文编辑:吴宏艳

猜你喜欢

潜阳扶阳阳虚
心衰协定方联合西药治疗心阳虚衰型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观察
韩景波运用潜阳入寐汤治疗不寐经验总结
阳虚了会有这些表现
分析益气强心汤治疗慢性心力衰竭阳虚水泛证的效果
潜阳丹加半夏汤对无创通气的AECOPD伴呼衰患者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影响的研究
从人体阴阳本体结构谈扶阳派唐农教授治疗血管性痴呆的经验
从共振原理看扶阳理论的治病机理及其对血管性痴呆的解读
白术附子汤治疗慢性心功能不全阳虚水泛证疗效观察
潜阳封髓丹临床运用心法
潜阳育阴颗粒含药血清对AngⅡ诱导人脐静脉内皮细胞损伤NADPH氧化酶、AKT、TNF-α、IL-6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