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南充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体系构建研究

2018-09-10王翠萍王怀禹

环球市场 2018年16期
关键词:新型职业农民对策

王翠萍 王怀禹

摘要:南充是农业大市,拥有人才、科技、土地等资源优势。近年来,在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文章阐述了南充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现状,分析了南充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构建南充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体系对策建议。

关键词: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体系;对策

南充地处川陕革命老区,是四川农业大市,是国家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四川农副产品生产和深加工基地、生猪战略保障基地。和全国形势一样,推进新型城镇化与新型农业现代化是全市当前全面深化改革阶段面临的两大重要任务,实现两者的相互联动、互相促进,需要加快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加快推进农民职业化。自2013年8月南充启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以来,培育工作取得了较大成效,但也暴露出不少问题。因此,加快构建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体系也是刻不容缓,事关南充现代农业千亿产业集群目标能否顺利实现,以及农业供给侧改革能否顺利推进。

一、南充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现状

(一)“一主多元’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体系初步形成

市县两级加强工作协同,优化资源配置,形成了党委政府主导,农业部门牵头,相关部门密切配合,各类教育培训机构和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格局。发挥各县(市)农广校、涉农院校、科研院所、农技推广机构在培训中的作用,鼓励和支持农业企业、农业园区、农民合作社等市场主体建立实训基地和农民田间学校,支持农技推广机构对接跟踪服务,初步形成了以各类公益性涉农培训机构为主体、多种资源和市场主体共同参与的“一主多元”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体系。

(二)培训基地示范作用得到增强

为充分发挥南充农业科研院所和涉农高职院校在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引领示范作用,市委市政府从政策、资金等方面给予大力扶持,2017年9月,南充市农业科学研究院被确定为全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示范基地;南充职业技术学院被认定为四川省首批省级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示范基地。

(三)教育培训体制机制逐步建立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是为确保能有相当一部分高素质农民留在农村以农业为职业,破解今后‘谁来种地’‘如何种好地’难题的制度性变革,其培训是长期的、持久的。近年来,南充各县(市)区陆续出台了《新型职业农民认定管理办法(试行)))等制度,对新型职业农民的类型、培育对象和培训师资、机构的遴选,以及培训内容、形式的要求,都有严格规定,使全市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工作有了制度保障。

(四)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工程取得初步成效

在培训形式上,既集中教学又现场参观,运用“学校授课十基地实习”、“田间培训+生产指导”等形式,增强培训针对性和实用性。在培训内容上,主要围绕种植业、畜牧业、农机和水产业等专业设置生产管理、技术指导、加工销售、农产品质量安全、环境保护、产业发展现状和发展对策等内容设置教学课程。在培训师资上,在充分发挥全市农业科技人才作用的同时,加强与涉农院校的合作,面向社会广泛吸纳聘请有关农业方面的专家及技术能人,建立层次多样、专业齐全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师资团队。截止2017年底,南充市己培育新型职业农民1.4万余人,10000多人获得新型职业农民合格证。

二、南充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存在的问题

(一)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机制不畅

当前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存在多头管理、各自为政的现象。培训主体多,单打独斗,导致培训资源分散,培训导向和内容设置没有能够紧密结合农业生产或者就业创业等实际需求,培训往往流于形式,培训的效率低、效果不佳。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体系缺乏快速集成供给的能力和协调整合各类培训资源的机制。

(二)教育培训对象的数且和素质有待改进

由于农村人口老龄化、妇女化、儿童化以及进城务工分流等原因,农村实际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员大大降低;还有留守农村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员文化程度低,给教育培训工作也带来了不小的挑战。

(三)教育培训师资系统化建设不够

师资是决定培训质量高低的重要因素,虽然建立了全市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师资数据库,但对教师进行系统化培养培训工作大大滞后,很多教师缺乏从事实际农业生产的实践经历和经验,必然会影响到培训效果。

(四)新型職业农民培训教材建设滞后

虽然国家已经出版的有关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教材很多,但在教材选用过程中,存在主观随意性较大,或者所选教材与实际讲授内容不符合等问题。缺乏适合南充本土特色和本地实际需要的培训教材。

(五)培训方法、手段及效果有待改进

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时间较短,一般几天时间,在实际培训过程中,往往沿袭学校一般的教学模式:理论授课+参观考察,而且知识比较碎片化、不系统,加之教学方法和手段比较单一,要让一个几乎没有多少理论基础知识的农民在这么短的时间内掌握培训内容是不太现实的,导致实际培训效果不佳。

三、南充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体系构建对策

在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体系构建上,目前开展农民培训的主体部门繁多,但工作缺乏统筹协调,没有建立一定的协调机制;农民教育培训教育任务没有纳入法制的轨道,农民参加职业教育缺乏有力的法律和制度保障等。从各县(市)区的教育培训情况看,做法也是五花八门,各有千秋。因此,构建一套适于南充本地的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体系也是迫在眉睫。

(一)构建高、中、初“三位一体‘的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体系

整合涉农高校、科研院所、高职、中职、职高等教育资源,形成高级、中级、初级互为补充的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体系。在原建立的“一主多元”教育培训体系基础上,整合市、县(区)两级农业政府部门、农业行业、农业科研院所、涉农高职院校、中职或职高的力量,打造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协同创新载体。政府部门负责宏观规划和政策支持,涉农学校和农业科研院所负责提供智力支持,整合教育培训资源,社会机构负责运营培训平台,广泛引入互联网工具等路径,构建全市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体系,促进全市现代农业快速发展。

应注重现代农业生产和技术需求,做好分类培训。初级培训可通过短期辅导、农闲夜校、远程教育等形式,提供阶段性的课程和技术指导,提高农民的知识水平和农业技术水平,改善其农业生产经营管理能力,注重实用性;中级培训可依靠中职、农广校等机构,提供较为系统的职业教育,培养具有独立经营能力或专门农业技术的职业农民,突出专业性;高级培训可依托涉国家和省级培训示范基地,培养具有一定专业水平的现代农业人才。

(二)构建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教学资源体系

1.动态建立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教师资源库

以中级职称以上的技术专家、业务骨干和南充本地乡土人才为主,同时以涉农院校及科研院所专家为辅,建立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师资库,涉及粮油、蔬菜、果树、植保、农技、农机、水产、畜牧、兽医、农村经济管理等专业领域,做到市、县(区)农科教相结合。师资库实行动态调整机制,每两年更新一次。同时分期分批对库存师资有计划地进行培训,可采取多种形式,确保每个成员在其所从事领域能够成为真正的“双师型”教师。

2.制定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方案

目前进行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大多处于探索状态,实施培训过程中,针对相应类型、专业领域的新型职业农民,缺乏配套的教育培养方案,培训工作存在较大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因此,针对高、中、初“三位一体”的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体系,应根据专业领域分别制定培养方案,作为培训工作的基本依据。在培养方案中,应明确培养的规格、层次、目标、课程设置及考核要求等。

3.建设一批具有本土特色的培训教材

组织农业院校、科研院所及龙头企业技术骨干组成教材编写委员会,研究南充“三农”现状、特点及发展趋势,编写一批适合于南充农业发展实际情况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教材。

(三)构建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保障体系

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程,需要采取多元保障机制,保障培训体系的运转。

1.优化培育环境

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让全社会把职业农民当作是一种职业而不是一种身份,给予充分的社会尊重;健全土地流转机制,完善现行土地承包制度,明确农民的产权地位;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提升农民的社会地位;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解决职业农民发展的后顾之忧。

2.健全培育机制

为适应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要求,需要健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机制,使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过程更加规范化、系统化。健全培育机制必须明确组织规划机制及各培育主体职责;加强监督管理和健全考核评估机制;统筹选择培育模式。

3.完善政策体系

将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纳入规范化和制度化的轨道;市、县(区)各级政府部门应加大对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财政资金投入,对开展培训的主体单位提高补贴标准;将高校、高职、中专农业技术专业的教育优惠政策延伸到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训中去;对未升学且愿意从事农业的初中、高中毕业生提供免费的农业技能培训,并补贴生活费;设立农民职业教育基金,鼓励和吸收社会资本,确保职业农民教育培训经费充足;加大对新型职业農民创业的信贷支持,鼓励创业,帮助其拓宽融资渠道。

参考文献:

[1]吕莉敏.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体系的研究综述[J].当职业教育,2017(2):33-36.

[2]刘婷.苏州市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体系研究田].东吴商学院,2017.

[3]姚景瀚.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评价体系的构建探索[J].农业科技培训,201那):31-33.

猜你喜欢

新型职业农民对策
LabVIEW下的模拟电路实验教学创新对策
提高中小学音乐欣赏教学质量对策探讨
“深度伪造”中个人隐私的保护:风险与对策
走,找对策去!
我国货币错配的现状及对策
基于参训意愿分析的新型职业农民创业培训研究
四平农业现代化进程中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问题研究
基于二元Logistic模型的新型职业农民农业生产意愿的影响因素及其对策探析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长效机制初探
溶解度计算错误种种和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