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含水期油藏综合调整研究

2018-09-10卢先红

中国化工贸易·上旬刊 2018年9期

摘 要:针对茨13块油藏综合含水高、常规水驱达不到标定采收率等问题,近年来结合动静态资料,开展区块精细地质研究,在剩余油分布及注水见效规律等方面取得一定认识。在此基础上,制定了完善注采井网并配合深部调驱的工作思路。通过综合调整,取得较好开发效果。

关键词:剩余油分布;完善井网;深部调驱

1 概况

茨13块构造上位于辽河盆地东部凹陷北部的茨榆坨构造带中段,含油面积6.3km2,石油地质储量649×104t,标定采收率14%,主力含油层位S32,油层埋深在-1670~-1830m。该套储层属陆上冲积扇砂体沉积,为一套成熟度低,分选差含砾粗砂岩,以正韵律沉积为主。储层物性为中孔中渗。茨13块1988年9月采用300×300m正方形井网正式投入开发,1990年底转入以边部注水为主的注水开发,经历了上产、快速降产、低速稳产阶段。截止综合调整前,区块为常规注水开发,日产油21t,综合含水87%,采油速度仅为0.11%,已进入高含水开发期。

2 存在问题

2.1 层间矛盾突出,水淹水窜严重

茨13块属正韵律厚油层,储层非均质性强,造成平面和纵向上储层物性相差较大,纵向上變异系数0.32-1.07,渗透率级差2.25-260.1,导致注入水沿高渗层位突进,油井含水上升快,严重制约了油田注水开发效果。

2.2 注水方向性强,平面压力差异大

受茨13块整体地层倾角较大(7-12°)的影响,区块注水方向主要由构造高部位向低部位突进,导致高部位油井注水受效差,生产表现为液量低,压力低。低部位油井水淹严重,生产表现为液量高,含水高,压力高。出现高低部位注采比不均衡的现象。

3 主要做法

3.1井震结合,落实区域地质体

针对茨13块地质体不落实,通过优选标志层,对区块已完钻井采用“由下至上”的地层对比模式,井震结合,精细地层对比和构造解释,开展剩余油分布及注水见效规律研究[1]。一是茨13块地层由原认识平行不整合接触转变为角度不整合接触;二是剩余油主要分布在井间、层内水驱不到的区域以及受断层和剥蚀面遮挡的局部剩余油富集区域;三是注水见效方向主为高部位向低部位见效。

3.2 完善注采井网,有效动用剩余油潜力

茨13块目的层S23段地层与上覆S1地层为角度不整合接触,储层由低部位向高部位逐渐被剥蚀,为有效挖潜井间剩余油,在油层厚度大、剩余油富集区域实施产能井4口。鉴于茨13块注水见效方向主要为高部位向低部位见效的特点,在注水效果较好的井组低部位实施油井侧钻3口。同时为解决部分井组高部位无注水井控制以及注水井因出砂井下事故停注的问题,实施注水井新井1口,侧钻4口,控制油井12口,水驱储量控制程度从61%上升至75%,对应油井注水见效7口,日产油由6.2t增至12.2t。

3.3 合理注采参数,有效控水稳油

为解决由于地层倾角较大,注水方向性强、注入水突进严重的问题,对茨13块整体实施分区域、分层系注水。对构造高部位低液量、无有效能量补充油井增大注水量,提高井组注采比,通过对M井上调配注量,增加水驱油效率,对应三口油井见到注水效果,注采比由1.31调整为1.04,阶段累增油183t;对构造低部位高液量、高含水油井减少注水量,调低井组注采比。通过对M井下调配注量,有效减缓形成较大水流通道,对应三口油井见到注水效果,注采比由1.31调整为1.04,阶段累增油1360t。

3.4 持续深部调驱,提高水驱储量动用程度

针对茨13块厚层块状油藏,储层非均质性强,注水突进严重,隔层不发育分注条件差的问题近年来应用深部调驱,改善注水开发效果[2]。一是在一定深度范围内封堵强吸水层,使吸水剖面发生改变,减缓层内指进;二是后续注入的交联聚合物具有一定的粘度,降低了油水粘度比,在地层深部形成微观堵塞,减小了平面矛盾,提高了水驱效率。茨13块近年共实施4个调驱井组,共计5轮次,开发效果较好,调驱后共增加吸水层位60.1m/13层,限制强吸水层位36m/10层,控制油井10口,见效10口,日产油由24t增至39t,含水由88%降至85%,见效比例100%,水驱储量动用程度从70%上升至78%。

4 实施效果评价

区块通过实施调整井和深部调驱,区块日产油由21吨上升至45吨,实现产量翻番;自然递减率由13.98%降至-7.9%,区块稳产基础增强。通过完善注采井网并配合深部调驱,有效改变了注水结构,综合含水由87%下降至84%,目前含水上升率为-2.0%,含水上升速度得以有效控制。并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层间矛盾,改善了纵向吸水状况,水驱储量动用程度由70%上升至78%,水驱储量控制程度由61%上升至75%,注水开发效果得以改善。

5 结论及认识

①通过完善注采井网,可有效动用区块剩余油潜力;②调整区块注采参数,实现了对构造低部位油井稳油控水;③深部调驱可有效解决层内矛盾,提高水驱储量动用程度。

参考文献:

[1]刘立支等.正韵律厚油层高含水期挖潜方法研究[J].胜利油田职工大学学报,2005,12(3):31-32.

[2]韩圆庆.油藏高含水后期剩余油分布规律及措施研究[J].经济师,2011(4):291.

作者简介:

卢先红(1986- ),男,中级工程师,2009年毕业于重庆科技学院石油工程专业,学士学位,现工作于辽河油田茨榆坨采油厂地质研究所,从事石油地质开发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