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农村金融服务研究

2018-09-10宋学林徐丽娟

环球市场 2018年16期
关键词:农村金融供给侧改革金融服务

宋学林 徐丽娟

摘要:本文就潍坊市农村金融现状和问题进行探讨,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对策:推进农村金融市场化,促进各类金融机构为农村服务;依照农村金融需求,设计相应的金融创新产品;推进农村信用体系建设,为农村金融机构放贷提供参考;推进“互联网+农业”的发展,为农民增收提供保障。

关键词:供给侧改革;农村金融;金融服务

党中央一号文件连续14年将“三农”问题列为重中之重,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始终是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大事。近年来,随着党中央给予农业、农村、农民诸多的政策指导和资金支持,农业现代化飞速发展,农民收入持续增长。与此同时,农村经济发展也存在着诸多问题:农产品阶段性供过于求和供给不足并存,质量亟待提高;农民适应生产力发展和市场竞争的能力不足,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建设急需加强;农村金融改革仍然无法满足农业发展的需求。

一、农村金融现状

潍坊市地理环境以低地、平原和丘陵为主,农业生产比较分散,除平原地区有较小规模的蔬菜大棚、农村合作经济體外,主要还是以农户为单位生产,没有形成统一的规模生产。而且就目前农业现代化程度来说,仅平原地区的现代化程度较高,农机工具运用较多,现代化的工业工具无法进入到丘陵地区,丘陵地区的农业发展对诸如降雨量、病虫害、干早等自然环境依赖仍然较大。传统农业的“收入不确定、投资周期长、收益低”仍然是制约着各金融机构进入农村金融领域的主要阻碍。农户为主的生产方式,使得各农户的资产量较少,不足以形成具有担保、质押的有效资产,无法满足以银行为主的金融机构的贷款要求。诸多农民的贷款只能通过高利率的民间借贷来补充。

随着以80后和90后为主的新农民力量的增长,以有机草莓采摘、葡萄采摘、樱桃采摘和有机蔬菜采摘为主的有机农场,亲子体验、乡村家庭体验生态农业,优质大棚西瓜种植合作社、蓝莓种植合作社以及以旅游为依托结合生态农业的旅游山庄越来越多的出现在人们的视线里。这些新型的农村生产方式在颠覆农村生产发展的同时,也对农村金融服务提出了新的要求。传统的农村借贷金融无法满足新型农业生产方式。

二、农村金融存在的问题

(一)农村金融机构结构不合理

农村金融具有以下特点:1.农村金融需求单体量少,个体数量多,交易成本较高;2.农村信用体系不健全,信息不对称,金融机构无法鉴别农民的信用程度,导致金融产品违约率高:3.担保物数量少,质量低,难以满足金融机构的要求;4.农业生产周期长,投入产出比低,收入不确定性高,无法定量衡量产出。综上,农村金融的特点导致农村金融产品风险高、收益低,农村金融市场难以受到营利性金融机构的青睐。目前,我国农村金融机构主要有两类,一类是以农村信用合作社和邮政储蓄银行为代表的国有大型正规金融机构,另一类是以民间借贷为代表的一些非金融机构。以银行为主的正规金融机构贷款往往需要较高的要求,只有少数资产良好、信用良好、产业规模大的农民才能获得贷款,无法满足农民的金融需求。在正规金融机构无法满足农民金融需求的情况下,大部分的农民会选择担保要求低、放贷手续简单、速度快的民间借贷。民间借贷虽然能够满足一部分农民的金融需求,但是民间借贷手续不健全、利率高,难以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足够的支撑。

(二)金融产品与农村金融需求不匹配

目前,大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农村金融产品主要是以存款、贷款为主。银行金融机构贷款担保要求高、抵押物评估程序复杂、审批程序繁杂,而我国农业以分散经营为主,大多没有足够的担保物或抵押物,即使有担保物,农业资产评估价值低,贷款额难以满足农户需求。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推进,农村生产已经由量的提升转变到质与量并重,农业现代化水平逐步提升,新型农业生产方式不断涌现。多数新型农业生产方式尚处于起步阶段,没有资质良好的资产,也没有明确的盈利环境和盈利预期,收益不确定性大。以银行为代表的金融机构的没有与新型农业生产模式相对应的金融评估方式和金融产品。

近年来,以农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和农村信用社为主的正规农村金融机构,相继推出了适应农业的贷款,例如农业银行推出了针对农户生产贷款的“惠农e贷”、“金穗惠农卡”、“惠农信用卡”和“农户小额贷款”,中国邮政储蓄银行推出了“传统农户小额贷款”、“农机购置补贴贷款”、“传统商户小额贷款”、“农民专业合作社贷款”、“农业产业链贷款”、“土地经营承包权贷款”等针对农户生产的贷款,同时还不定期的在网站为农户提供生产技术等三农讯息。这些针对农户的贷款,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了大量的资金支持。但是,传统的贷款模式,无法适应新型农村生产方式。

(三)农村信用体系不健全,信用类金融产品缺失

目前,我国信用体系不完善,信用机制不健全,没有覆盖全民的信用系统,无法对每一个居民尤其是农村居民的信用程度水平进行综合评估。大部分农民没有城市信用评估所需的固定收入;房产、土地等资产缺乏流动性,没有相应的公允价值计量,因此农村居民信用无法评估。在这种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金融机构无法衡量农民的信用水平,农村地区信用类金融产品较少。虽然农民信用无法评估,却不代表农民信用水平低,而是信用评估机制不健全,导致无法正确衡量农民的信用水平。

(四)农村互联网金融使用率低,难以提高实际产出效率

截至2017年12月,我国农村网民占比为27%。规模为2.09亿。由于使用门槛相对较高,农村地区商务金融类应用的使用率与城镇地区差距很大。上网技能缺失以及文化水平限制是阻碍农村居民使用商务金融类应用的主要原因。大部分70后农民因为不懂电脑或网络,不懂拼音等知识水平的限制,无法使用商务金融类应用,能够使用商务金融类应用的农村居民主要集中在80后和90后。诸如微信、淘宝等商务金融类应用的贷款要求低,审核手续简单,放款速度快,对于急需资金的农民是个比较好的选择。多数人希望通过互联网金融获得收益,但是容易陷入不良平台的陷阱。仅少数农民能够运用互联网资金进行生产。如何引导农民正确认识互联网金融的收益与风险,合理运用互联网金融平台来满足资金需求成为函待解决的问题。

三、农村金融服务的对策及建议

(一)推进农村金融市场化,促进各类金融机构为农村服务

“三农”问题一直是关系着国计民生的大事,“三农”的服务的产出一直以来都是以国家为主导,通过行政和财政手段来拨付资金,扶持农业的发展。要想激活农村金融市场的困局,必须打破原有的政策主导,引入市场竞争,鼓励保险、信托、证券、基金、风险投资等金融机构进入农村市场。在通过农村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农民收入,改善农村资产质量的同时以政府主導建立农村金融投资者保护基金,为农村金融机构服务农村经济发展提供坚实的后盾。

(二)依照农村金融需求,设计相应的金融创新产品

所谓农村金融产品创新,并不是凭空创造和新颖,而是深入研究农村金融特点,结合农民的需求,设计相应的金融产品。针对新型农村生产模式,引入风险投资、股权投资、农产品信托等金融工具。针对大型农业合作社,通过农业保险和期货转移风险,锁定收益。在引入多种金融工具的同时,也应意识到风险与收益并存。通过讲座、金融知识下乡、夜校等形式,由金融衍生工具的专家为农民提供专业知识,加强农民的风险意识。

(三)推进农村信用体系建设,为农村金融机构放货提供参考

建立适用于农村的信用评价方式和信用评价指标,完善农村信用体系,为金融机构发放贷款和金融产品提供参考,减少了金融机构在农村金融产品发放环节的风险,降低农村金融产品的违约率,提高农村金融机构的盈利能力,为各种金融机构参与农村金融市场起到辅助的作用。在建立农村信用体系的基础上,为信用好的农民发放一定额度的信用卡,为农户的生产和消费提供资金支持。

(四)推进“互联网+农业”的发展,为农民增收提供保障

推进“互联网+农业”的发展,组织互联网金融专家深入农村地区,通过讲座、主题宜传、应用推广等方式,普及互联网金融知识,为农民通过互联网渠道融资提供知识保障。通过“电商平台+农业”的方式,组织先进的农村合作社以及生态农业等新型农村经济与电商合作,通过电商平台大力推广农产品和生态旅游项目,增加农民增收渠道。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推动下,农村生产由量向质量并重转变,新型的农业生产方式不断涌现,这对原本就供给不足的农村金融市场提出了新的课题。在传统借贷的基础上,深入发掘农村金融需求,设计与之适应的金融产品,可以为农村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赵培俭.农村新型融资模式研究——以山东省为例[D].兰州:兰州大学,2015.

[2]张佳智.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农村金融创新研究[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8,29(10):96-97.

[3]程书华.创新农村金融服务推动农业供给侧改革[J].经济纵横,2018,(1):45-46.

[4]郑学党.供给侧改革、互联网金融与农业产业化发展[J].河南社会科学,201624(12):1-7.

猜你喜欢

农村金融供给侧改革金融服务
区块链技术助力农村金融发展研究
H银行“非金融服务”平台运营策略
工行为农民工提供一站式金融服务
青海省设立4957个惠农金融服务点
中国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研究:起源、核心、内涵、路径
人才领域也需“供给侧改革”
农村金融大变身
安顺:荣升全国首个农村金融信用市
韩媒:抓住中国“供给侧改革”新机遇
农村金融效率的界定与测度:文献综述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