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课前预习”与“课中研讨”如何做到“淡妆浓抹总相宜”

2018-09-10周先礼

读与写·教育教学版 2018年8期
关键词:课前预习教学

周先礼

摘 要: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应该把创新和求真融合在一起,充分尊重学生预习阶段的自主性,讲求课堂研讨阶段的实效性,并且让二者珠联璧合,相映生辉。

关键词:课前预习 课中研讨 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8)08-0112-01

在一次评课会上,有位老师认为我们听的几节公开课,多多少少都有些“做秀”的成分。笔者在惊叹他直率的同时,也在心里默默的回想着课堂上的画面,感到这位老师的确看出了我们课堂精彩靓丽的背后所隐藏着的一些瑕疵。的确,从所听到的几节导学课中,笔者感到整个课堂流程进行得犹如行云流水,太顺畅,太完美。学生几乎个个思维敏捷,答无差错,教师对课堂的掌控能力几乎没有遇到任何挑战。45分钟的教学时间,起承转合之间衔接过渡自然流畅,教师哪一分钟该讲什么,该完成哪个环节,几乎是精确到秒,堪称“完美”。

1 真实的语文课堂

笔者认为,真实的课堂应该是:师生间、学生间有思想的碰撞,有是非的争辩;课堂流程不仅要有大江入海的顺畅,更会有浊流宛转的阻滞。事实上,我们平时的课堂也的确大多就是如此。我们平时的课堂上甚至有“冷场”的时候,也有令我们执教老师“尴尬”的时刻,不是吗?

我们到底需要哪种课堂模式呢?是需要那种“中看却不中用”作秀课,还是需要这种能见老师真功夫,能增长学生真本领的原生态课堂呢?答案无疑是后一种。

2 让“预习的自主性”和“研讨的实效性”做到“珠联璧合”

要让我们的公开课具有这种健康的“原生态”形式,应该让“预习的自主性”和“研讨的实效性”做到“珠联璧合”,让二者之间“淡妆浓抹总相宜”。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着手。

2.1 课前,教师自主备课时要编写科学的导学案

课前在教师自主备课编写的导学案上,确定好适当的“课前预习”范围,特别是在“问题研讨”这一部分的内容设置上,不要让导学案上设置的问题和教师在课堂上实际要解决的问题完全重合;否则,学生在课堂上就没有新鲜感,学习的兴趣就打了折扣。因为一些问题都是他们预习时事先接触过的,心里早就有“结论”了,老师在课堂上再提出同样的问题,学生哪能不“竹筒倒豆子”?课程虽然顺畅了许多,学生却再也激不起太多的情感浪花,迸射不出灿烂的思想火花。这就如同新电影的宣传海报,是先把所有的故事情节都告知了观众,可以想象得到,观众再到电影院看电影时,就会索然无味了。同时,老师在顺畅的“舒心”中也难以发现潜藏在学生身上没有解决的问题,实际的教学效果就可想而知了。如何做到预习内容与课堂实际的研讨内容不重合呢?教师可以在编制导学案时,有意“留白”即故意让一些课堂需要解决的问题不出现在导学案上,课堂再随机拿出来,自然生成,点燃学生的激情;或者在课堂上,老师根据教学实际灵机一动,抛出一些能惊动一池春水的新问题。留白是一种教学艺术,充分发挥了教师的教学机智。

2.2 在课前预习的方式上,老师要大胆放手,充分发挥学生预习的自主性

教师不要担心这担心那,总想着如何把学生引进自己设下的“埋伏圈”,或用各种问题捆住学生的手脚。老师最好用教学目标为学生营造一个相对自由的空间,让学生预习的自主性得到充分的发挥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着手:

第一,教师在编制导学案的时候,在上面给学生留一块自由地,让学生把预习期间遇到的问题写下来,以培养他们独立提出问题的能力。老师不要大包大揽地把所有自以为是问题的问题全部列出来,让学生吃现成的。

第二,老师在指导学生预习的时候,要把握好指导的分寸。教师应重点在预习方法,思考问题的角度等方面进行点拨,不要把所有问题的底牌都给学生,也不要对学生思考问题的是非曲直先妄加评判,以留待课堂上让学生们去争辩研讨。

第三,教师在预习阶段,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尽量不要借助教辅资料。一味依赖教辅资料的预习习惯,只会滋生学生的懒惰心理,而不会培养、不会提升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因而要大力纠正学生中存在的这种不良的预习习惯。

2.3 鼓励学生質疑

教师在课堂上进行“问题探讨”的时候,应鼓励学生在解决导学案上列出的问题之外,提出自己在预习阶段所遇到的新问题,或者就老师同学对某一问题的解答,提出个人质疑或新的看法。教师应该放手让师生间、学生间有更多的思想交锋和观点的碰撞,避免让我们的课堂变成单纯的预习检测课或教学汇报课,失去课堂应有的激情和活力。

2.4 建立科学合理的评课机制

学校也要建立起一套对我们的公开课、教学研讨课乃至是教学观摩课课堂教学成效进行更为科学,更为符合教学规律的评价体系,以有利于促进“预习的自主性”和“课堂研讨的实效性”更好的融合。我们现行的课堂评价标准中,似乎过分看重课堂结构的完整,课堂流程的顺畅。一堂课如果没有做到起承转合,结构就不规范,为了不让我们的研讨课、公开课沦为这种中看不中用的“银样腊枪头”,我们的评价体系中应允许课堂上出现正常的“滞导”,出现少许的“失误”,因为有缺陷的课堂才是真实的课堂。只有这样,我们的老师才不会在“课前预习”时“干预过多”,才不会在课堂研讨时过分专注于外在的完美和顺畅,而忽视了课堂应有的传承知识、创新思维、培养能力的本质特征。

3 结语

北宋文豪苏东坡曾这样描写他心目中的西湖;“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我们的语文课又何尝不像一位初出闺房的妙龄女子呢?为了让她自始至终都能保持少女的清纯和活力,不受俗世繁华的沾染,我们应该把创新和求真融合在一起,充分尊重学生预习阶段的自主性,讲求课堂研讨阶段的实效性,并且让二者珠联璧合,相映生辉。如能这样,我们的语文课堂无论何时何地都会“才貌气质俱佳”。

猜你喜欢

课前预习教学
小学高年级语文课前预习方法探究
小学数学课前预习式微课的应用策略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用好导学案将课前预习进行到底
对外汉语教学中“想”和“要”的比较
让课前预习成为语文课的精彩起点
跨越式跳高的教学绝招
初中50米迎面接力跑教学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