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语文古诗词鉴赏教学探究

2018-09-10陈品丽

读与写·教育教学版 2018年8期
关键词:鉴赏能力古诗词教学教学目标

陈品丽

摘 要:古诗词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粹,新课程标准要求中学生要具备一定的古诗词的鉴赏能力。在教学中,要注意加强方法与技巧指导,让学生通过不断地努力,有意识地积累、感悟和运用,才能提高学生古诗词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达到培养及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语文教学目标。

关键词:古诗词教学 鉴赏能力 方法 教学目标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8)08-0099-02

指导学生古诗词的解读要领和鉴赏技巧,提高语文的审美与鉴赏的能力,是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的一项重要要求。笔者从教多年,积累了一些提高古诗词鉴赏能力的经验,分享如下:

1 字酌句斟,领悟语感

“诗词是语言的艺术”,诗人非常注重对字词句的推敲研磨,往往运用最为传神的字词句来体现,因此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加强字词的品味,如“僧敲月下门”,贾岛曾对“推”还是“敲”哪字更有韵味,揣思许久,从而诞生了“推敲”一词,由此可见古人写诗时字斟句酌之精心。再如“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诗中由“空”字领起,一下子就把山村染上了寂静的格调,山村地僻人少,已是宁静;秋雨过后,洗去落叶,洗去枯枝,洗去浮尘,鸟兽或已南迁越冬,或躲进山洞准备冬眠,空旷的山,宁静的村,一切更显得格外的寂静和空旷。诗人看空听寂,回想人生阅历,顿悟清心寡欲、空澄静寂才是修行悟道的心境。

2 创造背景,欣赏意境

古诗词常以简洁生动的语言文字来描绘了自然风光或生活情境,从而表达作者的内心感受和精神追求。诗中优美的意境与妙笔生花的语言文字融为一体,给人予无限的睱想和甜美的享受。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口授讲解,是难以体验其中的优美意境。教学中,呈现“明月松间照”的图片,佐上《明月千里寄相思》的古筝配乐,引导学生参与活动:“明月松间照”写静态远景,明月当空,清风吹过,松枝摇曳,月光透过松林,撒落斑驳的静影;“清泉石上流”写动态近景,伴着轻柔的古筝乐,清澈的泉水顺着沟淌过石缓缓流动,静夜中的山村,万籁俱寂,惟闻泉水叮咚。“照”与“流”,远眺近闻,静动结合……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仿佛身临其境,透过松林看到斑驳明月,清澈的泉水在岩石上叮咚流淌,学生若有所思,若有所忆,如痴如醉,感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意境。

3 借诗抒情,体验生活

诗人常借诗抒情言志反映生活,心中的千言万语,幻化为一首首心潮澎湃的诗:或抒发凌云壮志,胸怀天下,如汉末曹操《龟虽寿》中的“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表现诗人壮志未老、执着追求和不懈奋斗的人生态度;或讽喻时政,愤慨当政者之堕落,如南宋林升《题临安邸》中的“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作者面对国家大好山河被金人侵占,而执政者却一味的苟且偏安、纵情声色,借诗表达自已的强烈愤慨;或忧心国家社稷,关心黎民生计,如北宋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中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诗人不因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喜悲,而是一切以体谅百姓生活疾苦、心系国家大计的高尚情怀……诗人在有限的篇幅里言天下诸事,抒万千情怀,烙上自已深深的内心情感。

由于古诗远离现代生活,语言精炼,教學难度大。在情感体味教学中,笔者主要从三个方面来尝试:①从作者创作的背景入手,把握作品主旨、诗句原意以及作者情感态度人生观;②从作者的性格(高调豪放或低调内敛)、语言表达的特点(简洁明了或委婉含蓄)去领悟诗的寓义和情感;③从诗词的内容全面入手,理解把握诗词(景物或立志或言情)的思想内容。如,唐代诗人杜甫的《孤雁》:孤烟不饮啄,飞鸣声念群。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野鸭无意绪,鸣噪自纷纷。

教学中,笔者先介绍了杜甫创作《孤雁》时的概况:唐朝安史之乱期间,杜甫原在四川成都躲避战乱,后因政局混乱,政治失意,诗人离开成都远走异地,但旅途艰辛,寄居夔州;此时诗人颠沛流离,年老多病,生活贫困,亲朋好友失联,心中充满孤独、悲伤和失意之情,但作者依然执着追求,盼望国家早日安定、百姓生活幸福。

学生对诗的创作背景较深入的了解后,能较好地体会当时诗人的情感:诗人喻自己如失群的孤雁,虽然孤单困苦,其形可悯,但依然不断地呼号着追赶雁群,那是念友之情在胸中炽烈地燃烧,其志可嘉;“一片影”的形单影只反衬“万重云”的路途遥远,构成极大的反差,凝聚诗人对孤雁的怜悯之情,突出了孤雁的执着与勇敢;野鸭的平庸鸣噪反衬了孤雁的高远追求,表现了诗人不坠青云之志的高远追求。

4 吟咏诵背,融情其中

“三分诗靠七分吟”。欣赏诗词,要在不断地反复诵读,品味其中的韵律美、情境美和艺术美。适当教会学生一些吟咏之法,对提高古诗词鉴赏能力很有帮助。吟咏诵读一般可根据诗的平仄规律、节奏来协调音调的长短、高低、缓急来把握诗词的内涵,体会诗人的情感世界。

4.1 朗读时要注意指导学生诗中字(词)的停顿、重读以及语调的处理

古诗词朗读有一定的停顿韵律:五言诗可分为“二/三”或“二/一/二”形式,七言诗可分为“二/二/三”的形式;重读则突现在诗句的关键字(词),特别是体现诗人内心世界的字或词,平声舒缓,仄声利落,平仄则连读下来音调高低错落;注重语调的变化,会让诗变得更错落有致,节奏的抑扬顿挫,让人倍感音韵的铿锵动听。如,崔颢的《黄鹤楼》: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睛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通过老师的引导,几遍下来,学生很快就能背熟,而且琅琅上口,语调抑扬顿挫,有如看到诗人站在黄鹤楼上感发世事茫茫,岁月流逝,人去楼空,乡愁无限的情境。

4.2 朗读时要注意感受诗人的感情色彩

诗人在创作时常常是因境抒情,因事而发,融入自已的内心情感。在诵读时要注意融入感情色彩,才能使己动情,使人动性。反之,缺乏感情色彩的朗诵,只会情浮意浅,平淡如水,甚至曲解原作的思想内容。如《过零丁洋》要能体验文天祥那种气壮山河、慷慨悲壮、视死如归的胸襟;《石灰吟》要能体现于谦忠心爱国、刚正清廉的气度;《饮酒》要领略陶渊明那种怡情自然、潇洒不羁的隐士风骨;《蒹葭》诵读时要一叹三咏、回环反复,才能领味缠绵不绝、哀婉忧伤的爱情等,通过带有情感色彩的朗读,才能使学生了解诗的思想内涵,体会诗词所表达的五味杂陈的情感,进而引起共鸣,让学生受到良好的思想熏陶。

4.3 朗读时还要注意理解诗的意境

诗的意境是构成优美诗篇的基础,通过对文中的想象和联想,学生基本上已能体会到诗中的意境及思想感情。如“明月”,往往是人们企盼能亲人团聚、家人和美的生活寄托,或是企盼能好友相聚,共抒理想抱负的美好心愿,苏轼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就是体现这种美好心愿;“残月”则表达离别时伤感之意,柳永的“杨柳岸,晓风残月”,就是表达与友人饯行时难舍难分的惜别场面,抒发离情别绪等。在学生感受诗蕴涵的情感之后,教师再指导学生进行诗词的诵读,获得情感的新体验,才能达到诗词诵读的课标要求。

古诗词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千古流传至今,是时代变迁的结果,是灵魂的升华,是文化的积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理解诗词寓意,体会其中蕴美,提高修养,懂得欣赏,丰富精神世界,从而形成独特的人文精神魅力。

参考文献:

[1] 王国维.人间词话[M].中华书局,2009:61-62.

[2] 康震.康震评说唐宋八大家[M].中华书局,2010:125-126.

[3] 沈祖棻.宋词赏析[M].中华书局,2008:151-152.

[4] 余冠英.三曹诗选[M].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31-32.

猜你喜欢

鉴赏能力古诗词教学教学目标
高中音乐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如何在小学音乐教育中提高学生鉴赏能力
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新理念下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有效性分析
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实效性的策略
透过高考把握《生活中的圆周运动》 教学
古典诗歌鉴赏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