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课三研”助力教师实施幼儿美术欣赏教育

2018-09-10北京市朝阳区教育研究中心学前教研室安平

学前教育 2018年6期
关键词:睡莲教研美术

□ 北京市朝阳区教育研究中心学前教研室 安平

幼儿美术欣赏教育是指充分调动幼儿的感知、想象、理解、情感等心理因素,对周围环境和生活中美的事物、艺术作品的形式及其意味进行充分体验和认识的审美教育。幼儿美术欣赏教育对促进幼儿的艺术素养,开阔幼儿视野,发展幼儿想象力、创造力、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幼儿的自信心和积极的情感态度有积极作用。但是,在教育实践中,幼儿美术欣赏一直是幼儿美术教育中相对薄弱,甚至被忽略的一部分。为此,2012年颁布的《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特别强调了艺术活动是幼儿的精神生命活动,突出了审美是艺术领域最主要、最基本的价值,并根据艺术活动的特性将3~6岁幼儿艺术学习与发展划分为感受与欣赏、表现与创造两个子领域。

北京市朝阳区幼儿美术教育教研组积极开展幼儿美术欣赏活动的教育实践研究。下面呈现的是针对大班美术欣赏活动《睡莲》的三研活动,目的是引领教师明析幼儿美术欣赏教育内涵,树立正确的美术欣赏教育价值观;探索基于幼儿发展特点的幼儿美术欣赏教学要点,促进教师教学实践与反思的主动性。

一研

教师的第一次活动设计,根据大班幼儿美术欣赏的目标及对作品的分析,将活动目标定为:1.感受作品中光与色的变化,能够大胆表达自己对画的理解与感受;2.通过欣赏作品,了解莫奈的创作风格。为此,教师在活动中主要通过“作品对比呈现”的方法进行教学,即出示《睡莲》组画的四幅作品,呈现不同光线下景物色彩的变化。活动中,教师组织幼儿讨论这四幅作品所画的是一天中的什么时间,并让幼儿用数字标注,最后揭晓正确答案。

显然,活动显露出教师对幼儿美术欣赏活动的核心价值不明确的问题。

在研讨中,我组织老师们围绕“这是一节幼儿美术欣赏活动吗?”进行讨论,由此引导老师们深入认识美术欣赏活动有别于科学活动的核心价值;并以《睡莲》为对象,请老师们练习在美术欣赏活动和科学活动中分别怎样表述,比如,科学活动认识睡莲时,要知道睡莲是水生植物,浮在水面上生长;美术欣赏活动可以这样表述,睡莲就好像一个安静的孩子亲吻着平静的水面,白色的睡莲就像一个高贵的公主,在风中舞动着裙摆……最后形成以下共识。

1.幼儿美术欣赏活动不同于科学活动,是以想象为主要方式,以情感激发为主要特征。

2.教师要多关注幼儿、了解幼儿、给予幼儿表达的机会,鼓励幼儿发出自己的声音。

3.教师要有意识地提高自身美术素养,丰富对美术史、美术知识、美术作品的了解。

二研

执教教师在第一次教研后对作品进行了进一步学习,了解到更多莫奈创作绘画的故事。莫奈以绘画“睡莲”为题材和内容,表现了他对自然的热爱之情。教师认为,这是应该透过作品传递给幼儿的人文情怀。由此,教师将第一次的活动目标顺序及内涵进行了调整。活动目标定为:1.喜欢欣赏画中丰富的色彩,对美丽的风景有所向往;2.通过感受作品中光与色的变化,初步认识到光与色的关系。

活动中,教师能让幼儿有表达感受的机会。幼儿有了更多的想象和情感,如看到红色的画面时,有的幼儿说:“这幅画好红呀,像岩浆!”看到紫色画面时,有的幼儿说:“好美呀,紫紫绿绿的颜色非常漂亮!”可是,教师接下来的教学并没有与幼儿的表现建立联系,而是按自己既定的计划进行,如当很多幼儿说喜欢睡莲时,老师为幼儿朗诵了一首古诗“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以总结幼儿对作品的喜爱之情,后续为幼儿解释了“睡莲之所以叫睡莲的原因”。从中,我们看到教师对幼儿美术欣赏活动的核心价值还需要夯实,对“教师教”与“幼儿学”的关系需要明确。

为此,在研讨中我以三个问题为引领,聚焦对幼儿表现的观察,继而引导教师在“教”与“学”之间建立联系。这三个问题是“在活动中,你看到了幼儿有什么表现?”“幼儿的这些表现带给我们实施美术欣赏活动哪些启示?”“结合本次活动现场你有什么建议?”经过研讨,大家形成以下共识。

1.要牢牢树立教师“教”是建立在幼儿“学”的基础上的观念。活动设计中多思考幼儿的特点、需求,考虑幼儿美术欣赏活动的内涵和目的,不追求答案的唯一性和科学性。

2.要具有随机教育能力,以幼儿为主体,依据幼儿的情感流露引导其进一步的感知、想象和表达。不强求推进之前的活动预设,打破幼儿的兴致。

3.要注重引导幼儿与作品的互动,多感受、欣赏作品的形式美,并依据形式美感受作品的特点以及所表达的情感等。

4.要加强美术素养,不仅要对作品中形式美的要素进行理解和欣赏,而且还要有对作品所蕴含的人文情怀和其在人类文明史中的价值有了解和认识。

三研

在二研过后,执教教师反复观看了教学活动录像和教研活动记录,进一步完善活动目标:1.领会画面所呈现的宁静、神秘之美,感受自然的神奇与绘画创作的美妙;2.通过对系列画作的欣赏,感受作品中色与光的奇妙联系,体会印象主义注重捕捉不同光线下景色自然美的特征。执教教师希望更多地通过发挥幼儿主动性,让幼儿感受美、欣赏美,体会美的意境,领会美的情致。

活动中,教师与幼儿展开了积极的互动,做到了“四给予”。

第一,给予幼儿感知画面、充分表达的机会。较第二次活动,不再流于形式,幼儿表达的时间更加充分,为此老师采用了“小组交流”“典型分享”的教学方法。

第二,给予幼儿情感共鸣。如教师在预设“实施要点”时,能关注到“现场依据幼儿的关注与表达,采用追问的方式,帮助幼儿进一步观察画面并描述”。教学实践中,教师对幼儿的追问是建立在与幼儿产生情感共鸣的基础上进行的。

幼儿:我喜欢白色的莲花。

教师:很漂亮。你喜欢它的理由是什么?

幼儿:白色的花就像白天鹅一样美丽。

幼儿:这些花我都喜欢,五颜六色、五彩缤纷。

教师:花很美丽,你形容颜色美丽的词汇也很好听。

幼儿:画面的颜色也是不一样的。

教师:观察真仔细。画面都有什么颜色?

幼儿:这幅画是红色的,就像岩浆在往下落。

教师:这幅紫色的画面像什么?

幼儿:像公主的纱裙。

幼儿:像飘浮的轻轻的云。

幼儿:像进了一个仙人洞,好神秘。

教师:这幅画面的颜色是什么?

幼儿:是绿绿的,有深有浅。

幼儿:还有黑色的。

幼儿:我都听见了青蛙的叫声。

教师:青蛙?在哪里?

第三,给予幼儿顺势而为的引导,将教学目标的实现建立在幼儿自身的感受上。如幼儿对画面“有深有浅的绿,还有些黑色的地方”进行想象,说有青蛙时,教师充分肯定了幼儿的想象,并以幼儿的“模糊”感觉顺其自然地引出画家所创立的“印象主义”表现风格。

幼儿:好像在那些荷叶下,我也看不清。

幼儿:有水、有花、有树,还有树的影子。

幼儿:树也看不清,水和花也都是模模糊糊的。

幼儿:还有小黑鱼吧。

幼儿:我也看不清,好像有柳树吧!

教师:小朋友的这种感觉很棒!这正是这类作品的特点。画这些画的画家叫莫奈,他和几位好朋友创立了一种新的绘画方法,当时有很多人攻击和嘲笑他们,说这些画是什么呀,画得不清楚,不过是些“印象”之类的东西。莫奈他们没有生气,反而觉得“印象”这个词很恰当,所以,他们就创立了“印象主义”。

第四,给予幼儿美感的提升,将幼儿原有的感受升华,促进幼儿美感经验的丰富。如当每个小朋友都表达了对作品的感受后,教师将他们的表达迅速汇成一首诗。

教师:每个小朋友对作品都有自己的想法,非常好!下面老师要朗诵一首小诗,请小朋友们欣赏。(播放舒缓的音乐)

这里有好多好多的睡莲

有蓝紫色、粉色的

白色的就像美丽的天鹅

有小草、树叶、河水

还有荷叶和大树的倒影

仿佛有小黑鱼在游

好像还有青蛙、鳄鱼、蜻蜓藏了起来

光线使颜色变幻着

红色的像火山喷发

又像是晚霞一片

紫色的像公主的纱裙

又像进了神仙洞里

古老的颜色

古老的小桥

画外的爷爷

推着大大的画架

因为

他喜欢这里

(幼儿自发地鼓起掌来)

幼儿:太美了!

教师:谢谢小朋友们!这首小诗的内容都是小朋友欣赏这些作品时说的话。老师受到你们的感染,把它们汇集成了小诗。

可见,教师在本次活动中能把握住幼儿美术欣赏活动的核心价值,努力为幼儿创设感受美的机会,尊重他们的个性化表达,将自己的教学方法与幼儿的学习方式、情感体验建立关系,从而满足了幼儿的审美需求,丰富了幼儿的审美经验。

由此,本次研讨的目标定为:剖析幼儿生动表现的原因,夯实教师对于幼儿美术欣赏活动的正确价值观;推动更多教师开展幼儿美术欣赏活动的教学实践,促进幼儿发现美、感受美、欣赏美。研讨中采用四个问题进行引领:1.比较前两次活动,在这次活动中你看到了幼儿有哪些突出的表现?2.幼儿在美术欣赏活动中享有哪些权利?3.在本次活动中,为保障幼儿在美术欣赏活动中的权利得到落实,教师体现出了哪些美术素养?她是怎么发挥这些素养引领孩子发展的?4.你准备怎样开展幼儿美术欣赏活动?经过大家的热烈研讨,形成以下共识。

1.要树立正确的幼儿美术欣赏教育价值观,保证幼儿欣赏美的事物的权利,将审美教育作为情感教育和生命教育进行实施。

2.要明确作为幼儿教师的责任,自身要具有主动性,不断了解幼儿的年龄特点,不畏困难,坚持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和美术素养,为幼儿创设美的教育环境。

3.要将自己的认识和所学付诸于实践中,用教学+反思,不断促进自己的进步和幼儿的发展。

至此,这节活动的“一课三研”结束了,达成预期目的。反思教研组织的过程,有益的经验在于对教师开展每次活动的关键问题能进行准确捕捉,如第一次活动中对幼儿美术欣赏活动的核心价值不明确,第二次活动中对“教”与“学”的关系认识不清。基于发现的问题,我在教研活动中精心设计提问,使它能起到解决问题的作用,同时具有启发性,能以点带面地促进教师思考。我在提问时,基于以下五个要点进行。

1.把握问题的正确导向,引领教师树立正确的儿童观和教育观。这点非常重要。作为教研主持人所秉持的教育价值观直接影响着问题的方向,也决定着所发现问题的深度。如“科学活动和欣赏活动一样吗?”“幼儿在活动中有哪些表现?”“教师根据幼儿的表现可以怎样开展教学?”等。

2.关切教师的经验,使问题对接教育现象。这样做的最大好处是,老师们都能将自己的所学与观摩建立联系,有话可说。如在老师们自主学习、参加理论讲座和观看教学活动后,提出问题:“这是一节幼儿美术欣赏活动吗?”

3.注重问题的层次性,由表及里。如,“这是一节幼儿美术欣赏活动吗?”“有什么场景需要具体描述吗?”“科学活动和美术欣赏活动一样吗?”问题一步步深入,将教师的思考引入到学科本质问题上。

4.关注问题的随机性,与教师的思考随时对接。这里讲的随机不是指内容上“随随便便”的意思,而是强调对话双方的互动性,这是认真倾听教师发言,对教师的尊重,更是对教师专业成长的负责。如教师在发言中提到“要保证幼儿在美术欣赏活动中的权利”,那么我的随机追问就锁定了“权利的内容”。长此以往,教师会逐渐养成严谨、踏实的专业精神,积累下扎实的专业知识。

5.强调问题的实效性,对接到教师的教学实践中。教研活动搞得轰轰烈烈不是一件难事,而真正的困难并要为之付出艰辛努力的,是让每个教师有亲身实践的勇气和愿望,并能将其坚持下去,最终实现自己与幼儿的成长。为此,在问题上要体现出对教师实践的引领,如“幼儿的这些表现带给我们实施美术欣赏活动哪些启示?”“你准备怎样开展教学实践?”,以及每次教研活动后的“形成共识”。

总之,由于传统教育对幼儿艺术领域的误解,教师因艺术教育的缺失而造成自身美术素养的局限等,使教师在开展幼儿美术欣赏教学活动中困难重重。正因如此,教研活动才更要发挥工匠精神,以“一课三研”甚至是“一课多研”的方式,植根教学现场,剖析教学现象,对接幼儿特点,解决教师困惑,谆谆以求,最终落脚于教学实践,落实在教师、幼儿的发展上。■

猜你喜欢

睡莲教研美术
你好,睡莲
研学农谷 产教研学
睡莲盛放
创意美术
睡莲
赋能:教研转型中教研员的应然追求
创意美术
创意美术
睡莲
教师到底需要怎么样的教研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