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用十到二十年时间实现产业的转型升级
——韩明玉心中的中国苹果产业

2018-09-10

中国果业信息 2018年8期
关键词:苹果园套袋果农

【导读】2017年10月10日,笔者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拜访了国家苹果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韩明玉教授,向其请教了中国苹果产业的相关问题。时隔不到一年,2018年8月2日韩教授突然辞世,让业界唏嘘不已。现将韩教授的相关观点与意见实录于下,以兹怀念。

8月2日,韩明玉走了,走得很匆忙,年仅56岁,天妒英才,让业界唏嘘不已。

我是去年10月10日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拜访过他,作为“中国苹果万里行”的重要访问对象,我带着征集到的众多产业问题,去请教这位中国苹果产业的“带头大哥”。

“现在苹果是不是真的太多了?”我问他的第一个问题就触及产业核心。

“这个……”,估计没有媒体记者会像我如此开门见山地问,韩明玉愣了一下,随即说:“我觉得苹果现在不是太多了,而是季节性的、结构性的、区域性的调整。”

“根据农业部的统计数据,2016年全国苹果产量为4380万t,这个数据我们认为是偏大的。根据苹果体系产业经济岗位专家在全国各个试验站的抽样调查,2016年全国苹果实际产量不到3600万t。 ”

“我认为中国苹果产业处于又一个调整时期。”韩明玉列举了一大堆数据:“中国苹果产业从1961年到1997年面积一直在增加,到1997年达到高峰,接近4700万亩(313.33万hm2);但在随后的6年时间一下子又减掉了2000余万亩(133.33万hm2),到2003年时只剩下了2650万亩(176.67 万 hm2);2003 年到 2008 年是恢复期,2008到2016年又是一个快速增长期。根据农业部的统计数据,近几年全国苹果园平均每667 m2纯收入是3000~5000元,是种植业里最稳健、效益最好的产业。”

“哪几年苹果的种植效益最好?”据我了解的苹果行情,这几年都是一路走低的。

“效益最好的是2011年和2012年。那两年一般优生区的苹果产地销售价是3~5元/斤,甘肃静宁的苹果产地销售价更是高达5~7元/斤。”韩明玉强调了他这里提到的计量单位是“一斤”。“3~5 元/斤的产地价,进入超市后,西安的超市都卖到10元/斤以上,这么高的价格普通消费者就吃不起了,苹果变成了奢侈品,所以我们认为这个价格偏高了。”

“最近两年苹果效益虽然相比前几年有所下降,但每667 m2纯收入也在3000~3500元之间。像去年(2016年)优生区的苹果产地销售价还在3元/斤左右,适宜区的销售价也在2~2.5元/斤之间。”

“但是我接触的很多果农都在忧虑,一是卖难,二是价格低,没有效益了。”我早些天去了一趟陕西的彬县,当地果农告诉我2016年当地苹果的平均销售价格只有1.50元/斤,根本不赚钱。

“你是在彬县调研,去年(2016年)甘肃静宁的苹果还卖到5~6元/斤,今年(2017年)云南、贵州等地的早熟苹果也还卖到5~6元/斤。这也是我为什么说这是一个区域性、季节性的过剩,因为它在各个区域的价格表现是不一样的。”

“所以,这个调整时期的第一个任务就是区域性调整。”韩明玉继续阐述他的观点。

“像陕西的关中、山西的运城、河南的商丘、山东的泰安与青岛南部等地苹果种植效益就不行,这些地区应该逐步淘汰。相反,海拔更高的优生区还可以继续发展,如陕西的延安地区新规划的200万亩(133.33万hm2)苹果园,海拔多在1200~1300 m;甘肃现在新发展区域的苹果园海拔多在1400~1700 m;云南的昭通地区现有近40万亩(2.67万hm2)的苹果,计划到2020年发展到100万亩(6.67万hm2);云南的威宁地区要从原来的十几万亩发展到50万亩(3.33万hm2);新疆的阿克苏地区,现在不到40万亩(2.67万 hm2),以后要发展到 100万亩(6.67万 hm2)。 ”

“你觉得没问题吗?”我问得有点小心翼翼。

“没问题。”韩明玉语气非常肯定。

“苹果跟别的水果不一样,苹果只有在优生区才会脆。所以我为什么赞成在高海拔地区继续发展,而低海拔地区要不断缩减。你看陕西关中地区从8月开始下雨到现在,很少见太阳;而同期新疆阿克苏地区从早上8点晒到晚上9点,几乎没有一个阴天。阿克苏1张叶片的光合产物比关中地区5张叶片还多,因此,关中地区的品质与阿克苏地区没法比。”

“所以,我说的中国苹果处于又一次调整时期,不是调整总量,总量要保持稳定,而是调整区域,这是一个调整。”韩明玉补充道。

“第二个任务是品种结构调整。现在晚熟品种‘富士’产量占我国苹果总产量的69%~72%,这个占比太高了,将来晚熟品种只要占到60%就可以了。可以适当发展‘华硕’‘蜜脆’和‘早生富士’等早中熟品种;晚熟品种建议发展短枝富士。”

① 陕西彬县的“富士”苹果

② 甘肃静宁的“富士”苹果

③ 新疆阿克苏的“富士”苹果

★ 题图系云南昭通生产的“华硕”苹果

▲传统的乔化稀植大树冠

现代的矮化密植小树冠

陕西礼泉的准有机苹果园

“第三个任务是栽培制度调整。传统种植模式的老树只有45%~50%的光合产物被果实利用,现在新的栽培模式下有70%~75%的光合产物可被果实利用。换句话说,过去在生产果实的同时,还生产了一大堆木材;现在不生产木材了,除了叶片就是果实。”

“第四个任务是一、二、三产业的结构调整。现在苹果基本是鲜销,加工量很少。2011年之前,国内每年生产的浓缩苹果汁在60万~70万t间。生产1 t浓缩苹果汁需要7 t鲜果,70万t浓缩苹果汁需要近500万t鲜果。但最近这几年由于国际市场疲软,浓缩果汁产量下降得很厉害,只有40万t。所以,调整一、二、三产业结构也是一项很重要的任务。”

“您怎么看待像海升公司这样大规模地发展基地?”这是我向韩教授讨教的第二个话题。

“这是一个好现象。”韩明玉肯定了海升模式。“中国苹果产业现在处于两个时期,一个是调整时期,另一个是转型时期。中国苹果园平均每667 m2产量是1200 kg,而发达国家是3000~5000 kg;欧洲每667 m2苹果园只要5个劳动力,而我们要30~50个。我们一家一户的传统经营模式效率太低。苹果产业的转型升级需要大型企业来带动产业发展,提高生产效率。”

“像海升、华圣的苹果园一年施肥灌水15~25次,但肥料的用量反而少,肥料利用率很高。过去我们的理念是根深叶茂,现在是植物需要什么营养我们才提供什么营养。像这种新理念、新模式、新技术都需要企业来引领。”

“那你觉得普通果农怎么办?几亩地的农民该怎么办?”我强调了国内经营主体小而散的现状。

“果农也要借鉴新的栽培模式,小面积的果农可以不用机械,但也要向新的技术、新的理念靠拢,大幅度提高经济系数。”

“前几天我在铜川海升基地看到一个现象,苹果树很好看,但由于不套袋,果实商品率和优质果率反倒不如我在普通果农家看到的高。”

▲ 千阳海升基地的矮砧密植栽培模式

“这需要一个过程。产业调整期有一个品种结构调整的任务,现在栽的‘富士’必须套袋才能着色,果面才能干净,不套袋不行。下一步我们就调整为容易着色的品种。”

“而且,不套袋的果实含糖量更高了。”韩明玉强调了不套袋可以提高内在品质。

“但不套袋的果实病虫害相对多,果面斑点多。”我有点不依不饶。

“将来不套袋肯定是方向!发明该项技术的日本,其苹果套袋应用率已经从原来的95%降到现在的40%。”

“这是大势所趋?”

“对,不套袋是大势所趋!不过,这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多方合力才能顺利推进。首先需要适宜的品种,其次需要市场的引导。在新疆、云南、贵州等地,套袋的果实售价低于不套袋的,因为套袋果实含糖量低,口感差。海升公司在云贵交界处生产的不套袋‘嘎拉’果皮色泽是黑红色的,能卖到8~10元/斤。国际市场最需要这样的高档水果。”

“您怎么样看待苹果的有机栽培?”这是第三个话题。

“这个……”韩明玉又迟疑了一下。食品安全是一个敏感的话题,专家们在回答时都显得小心翼翼:“实际上国外有机栽培的苹果面积很有限。我曾在澳大利亚看到有机栽培的苹果园,不施肥,不喷药,树上病斑很多,叶片黄,果子小,很荒凉……。”

“虽说‘有机’是方向,但是面积不会太大,我觉得‘绿色’就行。现在国家把剧毒、高毒农药都控制了,已经能保证‘无公害’了。”

“我前几天看到有的果农在去袋后会喷一次杀菌剂,这对采收时的果实农药残留有无影响?”

“一般来说,去袋后不应该再喷农药。”

“现在普遍在喷,果农说不喷会长红点(炭疽病)。”我强调了一下我的所见所闻。

超市销售的新西兰苹果

“现在的杀菌剂残留期一般是5~7天,过了7天基本就没有什么残留了。但是我们提倡果实采收前一个月内不喷药。”

“你到欧洲去看,他们不套袋的果园,每年喷药20~30次;我们一套袋,虫害就基本不防了,每年喷药5~7次。欧洲喷药的次数比我们多得多。”韩明玉又补充了一点。

“您怎么评价进口苹果对国内市场的影响?”随着国内市场的不断开放,不少果农埋怨进口水果对国内市场的冲击。

“没影响,或者说影响很小。”韩明玉回答得非常干脆。

“去年(2016年)波兰苹果进口闹得沸沸扬扬,据说到岸价都低于国内成本价。”

“炒作!那个价格的进口苹果数量很少,对国内市场没什么影响。”韩明玉几乎是对进口苹果的数量不屑一顾,倒是对中国苹果的出口贸易有些担忧:“去年(2016年)中国苹果出口量创历史新高,达到150万t,但占我国苹果总产量比重也不到2%,而发达国家苹果出口贸易量占比都在10%以上。所以,我们要继续推进走出去战略。”

“那中国苹果出口的瓶颈在哪里?”

“华圣公司过去的出口量很大,出口欧洲、美国,2008年以后就不出口了,因为国内价格太高了,他们在国内直销超市可以卖到15~18元/斤,而出口到国外也就4~5元/斤。虽然这几年华圣公司又恢复向国外出口,但欧洲市场的价格还是不如国内市场,国内超市苹果价格在10元/斤以上,而到了国际市场价格就是上不去。”

“您对中国苹果产业有什么期待?”这是我问的最后一个问题。

韩明玉说“现在我们有两个重点,一个是转型升级,一个是持续增效,解决苹果产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瓶颈问题。苹果产业符合我们国家的产业政策,对促进农民增收、保护生态环境都是一个很好的产业,所以我觉得苹果产业还是个朝阳产业,我想用五年时间完成调整期,用十到二十年时间完成转型升级。中国苹果产业会持续健康发展,我对此充满信心。”

在韩明玉的率领下,国家苹果产业技术体系这些年已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实现了栽培制度和苗木繁育体系的两大变革:从过去的大冠稀植变成现在的小冠宽行密植,从过去的大水漫灌变成现在的水肥一体化,从过去的砧木实生苗变成现在的压条或者组培繁殖,从过去的单干苗变成现在的分枝大苗,从过去的带病毒苗变成现在的无病毒苗……

用十到二十年的时间实现中国苹果产业转型升级,这是韩明玉心中既定的宏愿。令人遗憾和痛心的是,教授壮志未酬,没能等到这一天的到来。

谨以此文缅怀离我们而去的韩明玉教授。

沉痛悼念著名果树学家韩明玉教授

中国共产党党员、九三学社社员、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园艺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韩明玉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2018年8月2日16时35分在西安唐都医院逝世,享年56岁。

韩明玉同志1984年毕业于西北农学院园艺系果树专业,曾任陕西省果树研究所研究室主任,陕西省果树研究所副所长、所长,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园艺学院院长、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科技推广处处长等职。曾兼任中国园艺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园艺学会桃分会副理事长,中国园艺学会苹果分会副理事长,中国苹果协会副会长,陕西省第八、九、十、十一届政协委员,陕西省第二届决策咨询委员会委员,陕西省农业科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第一届学术委员会委员,陕西省园艺学会副理事长,陕西省果业协会副会长等职。

韩明玉同志曾任国家苹果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国家苹果改良中心杨凌分中心主任,陕西果业发展协同创新中心主任。1996年入选陕西省农业科学院跨世纪人才,1997年获陕西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同年入选陕西省“三五”人才,2003年获陕西省有突出贡献专家,2008年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12年入选农业部“全国农业科研杰出团队”和“全国农业科研杰出人才”。

韩明玉同志是我国著名的果树学家,是中国果树工作者的优秀代表,为我国果树产业的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他的逝世是我国果树界的重大损失。同时,韩明玉教授也是我刊的副主编,曾对刊物的发展和发行提出了宝贵的意见和建议,他的逝世对我刊及广大读者也是一个不可弥补的遗憾。

韩明玉教授,一路走好。

《中国果业信息》编辑部2018年8月

猜你喜欢

苹果园套袋果农
乐昌柰李“炼金术” 套袋果身价十倍
苹果园褐斑病防治正当时
樱桃红了,果农笑了
田间地头“惠”果农
专家当保姆 果农心里稳
苹果园能否丰产 秋季管理很重要
流翔高钙为果农把脉支招
老苹果园更新改造的关键技术
一种半干旱地区苹果园贮水棒
盛花后45天套袋对苹果品质和防御病害最有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