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视点

2018-09-10

家长 2018年12期
关键词:塑胶跑道课间操国标

1 北京多所中小学禁止“手机进课堂”

今年8月,教育部等八部门联合印发的《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实施方案》提出,严禁学生将手机、平板电脑等电子产品带入课堂。政策落地两月有余,记者近日探访北京多区的多所中小学,发现这些学校均禁止学生将手机带入课堂,但未制定明确条文。但有不少家长反映,学校老师布置的一些作业,需要用手机等电子设备帮助完成。

点评:手机依赖症现在已不仅仅是学生的问题,而早就是一个社会问题了。试问:现在出门在外,谁能离得开手机?手机对学生视力的负面影响,众所周知;中小学生不要带手机进课堂,亦属应该。然而也应认识到,在“学生”与“手机”的关系上,不能采取一刀切的方式,而要讲求方式方法,否则无异于因噎废食。因为我们毕竟生活在互联网时代,谁也不可能离开相关的电子产品。比如报道中提到的教师布置作业,已越来越多地转向网络化、信息化方式,这让学生们怎么办?手机的利与弊之间,必须掌握好平衡,而这,考验着教育工作者的智慧。

2 京剧混搭周杰伦德阳一小学课间操走红

“清早起来什么镜子照?梳一个油头什么花香……”随着一阵清脆明快的京剧曲调声而起,一群小学生们端起范儿,有板有眼地做起了戏曲中的动作。近日,在德阳市岷山路小学运动会上,这套由学校老师白创的戏曲课间操首次亮相,惊艳了全校师生。学生家长拍摄视频上网,引来网友好评点赞。

编创教师说,要普及戏曲知识,让孩子们爱上国粹,真需要下一番功夫。为了选取合适的音乐,她们上网翻阅了上百个视频,最终戏曲部分选取的是京剧《卖水》片段,流行音乐选取了周杰伦的歌曲《龙拳》。

点评:一说到课间操,恐怕大多数的学生都是不愿意做的。不仅没啥热情,而且常有想方设法逃避的。鸡肋式的课间操很难让生性好动、喜欢新奇事物的小学生们产生兴趣。怎么办?上面报道的“戏曲课间操”就是很好的尝试和探索。在课间操时间,小学生们既“玩耍”了,又潜移默化地接受了传统文化教育,一举两得。这其中的关键,便是教师能不能真的“有心”和“用心”。凡事只要认真起来,办法总比困难多。

3 中小学塑胶跑道实施新国标

《中小学合成材料面层运动场地》新的国家标准11月1日起实施。禁止使用煤焦油沥青作为场地基础材料;增加了合成材料面层运动场地成品和原料中有害物质限量要求和气味要求及试验方法。在“新国标”实施前,2016年,因全国各地中小学校爆发出多起“毒跑道”事件,教育部叫停了塑胶跑道的新建和维修,并牵头修订塑胶跑道新国标。实施的新国标为国家强制性实施标准,被代替的旧国标则为推荐性国家标准,这是新旧国标的最大转变之一。

点评:从原料到铺装,新国标加大了各个环节的把控力度;新国标中的有害物质增设至18项,并细分为三大类……这些细化都是为了更好地保障中小学生的健康和安全,值得点赞!

过去“毒跑道”事件中受害学生嗓子疼痛流鼻血的报道,深深刺痛了我们每一个人。学生身体异常的发生,是不是百分百地源于“毒跑道”,基本没有一个最终结论。因为几乎每一次的第三方检测报告,都显示跑道合格。无疑,检测所依据的标准落后了。例如有报道提出过,一些有毒成份不包含于检测标准之中。这样,无形中会为不法商家赚黑心钱提供了“便利”。新的标准将很多可能存在的有害物质量化了,并给以“强制性”的要求。这势必会对遏制“毒跑道”的出现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4 中學“足球舞”惹巨大争议:足球应该是用脚踢的

近日,广东省梅县广播电视台报道了梅县区华侨中学所进行的“足球舞蹈”训练,关于“足球舞”的解读在被传播后进一步发酵,俨然成为被众多球迷和圈内人热议的话题。真的有必要编排“足球舞”和“足球操”?这种拿着足球做体操和跳舞真的对提升校园足球氛围有用?在很多人看来,这是一个有些“荒诞”的话题。

点评:其实“足球舞”或者“足球操”早就有了,也都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只不过,这次出现在号称“足球之乡”的梅州,让公众不得不加倍关注。很多网友都说,看着视频里的那些动作,真的看不下去。足球就应该用脚踢,现在编排成了舞蹈,成什么样子?

这一话题本来只是教育界的事,但是挂上了“足球”,一下子就成了全民话题。因为中国男足的关系,使得公众对于这“世界第一运动”有一种深深的痛。所以,大家关心的是如何把中国足球运动水平搞上去,关注的是如何实现足球从娃娃抓起。然而,抓提高,必须尊重这一运动本身的规律,尊重公众对这一运动的常识和感觉,不能仅凭个人喜好及兴趣,弄成不伦不类的“四不象”。否则,这样的“足球进校园”,还不如不进的好。

猜你喜欢

塑胶跑道课间操国标
唐红新:演绎产业扶贫“国标蓝本”
聚氨酯橡胶合成材料塑胶跑道的耐老化性能分析
“疫”样课间操
“疫”样课间操
让新国标成为“毒跑道”终结者
让新国标成为“毒跑道”终结者
愉快的课间操
凝心聚力,共同迎接“新国标”时代
车辆碰撞预警系统有望进入国标
收视率新“国标”能否刹住行业乱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