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张明媛评传

2018-09-10张生筠

剧作家 2018年2期
关键词:工头野草话剧

张生筠

张明媛是我写的五位黑土剧作家评传中的最后一位,是唯一的一位女性作家,也是我最佩服的剧作家之一。我与张明媛只见过一面,距今已有二十多年。那时她还很年轻,我只觉得她学习很用功,经常向别人求教。她那种虚心的态度,令我敬佩。

没想到一年之后,当我看到她发表的作品时,读一遍,感觉不错;读两遍,感觉不一般;仔细研读,竟发现她是位难得的戏剧天才。

那篇作品就是她初露头角的成名之作《一人头上一方天》。

在此之前,我对张明媛的作品并不注意,当然也没什么印象。这次经过我仔细研究,发现她却是一位戏剧方面的行家里手。她剧中所描写的就是我们熟悉的北方生活,但她作为女性作家,以她那细致的观察、独特的思考,创作而成的生动的戏剧故事,使得她的创作具有了自己的特色——故事情节编排得巧妙,人物性格设计得独特,矛盾冲突展开得新颖,以及戏剧场面的精彩生动和地方语言的大量运用,无一不让我为她叫好。我不仅保留了刊载《一人头上一方天》剧本的《剧作家》杂志,而且还放在了我书柜的重要位置。此后,我又收集到了她的早期话剧《野草》(我收集到的本子名为《多雨的夏天》)、《暖冬》和她获得巨大成功被誉为东北《茶馆》的《风刮卜奎》,广播剧《紫藤》以及她的一些散文作品。而且我每篇必读,有的还在电脑里写下读后笔记。我并不想成为研究张明媛的专家,但我却每读一篇都觉得很有收获!

第一节 黑土地上飞起的一只天鹅

张明媛1954年12月19日出生于黑龙江省宾县。在“文化大革命”中,由于父亲所谓的政治问题,全家被下放到鸟河公社乐陵大队孙精屯。在乡下的十年之中,黑土地的丰富生活培养了她美好的情操和对文学的兴趣。她就像黑土地上飞起的一只天鹅,啄食着黑土地的养分,迎着初春的寒风,不断成长。劳动之余她积极从事文艺创作,编写舞台演出脚本、曲艺作品,同时还创作小说、诗歌等,有些作品曾先后在省内外一些报刊杂志上发表。“文革”结束后,她考入黑龙江省艺术学校编剧班。1981年,她以优异的成绩毕业,然后被分配到齐齐哈尔戏剧创作室做专业编剧。

1987年,张明媛开始创作大型话剧《野草》。剧中描写了黑土地上新一代闯关东人的生活。该剧由齐齐哈尔话剧团演出,于1989年参加东北地区首届话剧节,荣获剧目一等奖、编剧一等奖。1990年《野草》赴京展演,有专家发表文章称《野草》首次把移民题材搬上舞台,为戏剧画廊增添了新的人物。在创作的实践中,张明媛深深感到理论知识与创作技术上的不足,于1991年又到中央戏剧学院戏剧文学高级研修班学习深造。1995年创作发表了《一人头上一方天》,在省内外产生了一定影响。1998年她被评为国家一级编剧,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并获得黑龙江省第二届“德艺双馨”艺术家称号。

此后十多年间,她发表排演的话剧有《暖冬》《白夜》《花芝麻,开门吧》《列车,在午夜出发》《故园》《一人头上一方天》《赵一曼》《风刮卜奎》等,并出版了话剧剧本集《一人头上一方天》。

1996年,齐齐哈尔市话剧团排演了《一人头上一方天》,并参加全省新剧目调演,获得剧目一等奖、编剧一等奖。同年年底赴京演出。该剧荣获了1997年度全国戏剧大奖——文华新剧目奖,她本人获得了文华剧作奖;另外还获得1998年中国曹禺戏剧文学奖·提名奖,中宣部颁发的第七届“五个一工程奖”。

进入新世纪以来,张明媛更加努力,她完成了根据齐齐哈尔古老传说编写的话剧——《风刮卜奎》的创作。该剧由齐齐哈尔市话剧团排演,并在全国引起轰动,荣获了全国话剧界最高奖项——话剧金狮奖的优秀剧目奖、表演奖两项大奖。主演艾平当选为中国话剧艺术研究会表演艺术委员会常务委员。接着,《风刮卜奎》以大满贯姿态入围2007—2008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奖前30名,先后夺得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中国戏剧奖“梅花表演奖”、“文华新剧目奖”、“上海国际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主角奖”、中国戏剧奖“曹禺剧本奖(第一名)”等诸多重量级奖项。至此,张明媛已是当代国内外闻名的剧作家。

张明媛还应邀为黑龙江省龙江剧院创作了大型龙江剧《梁红玉》。她大胆创新,把话剧的表现手法和艺术观念融入到龙江剧这一戏曲剧种中。《梁红玉》曾被中宣部和文化部选作庆祝新中国成立五十周年赴京展演剧目,并获第八届“五个一工程”奖,参加全国第六届艺术节。2003年,她为江苏省镇江艺术剧院创作的音乐剧《快乐推销员》荣获第十届文华新剧目奖,参加了第七届中国艺术节。2007年,她又为该剧院创作了第二部音乐剧《水漫金山》,获得好评。

她在创作舞台剧的同时还创作了其他文学作品,有广播剧《花芝麻,开门吧》《紫藤》《有这样一次聚会》《居然和管沙一起长大》《花糖纸》《七七的城堡》《平台》《我们仨》等,有的曾获得国家级大奖;电视剧《野草》《紫藤》《老军堂》《一天零一夜》《同是天下英雄》,数字电影《黑金子》《画框里的薇拉》,均在全国各电视台播出。

由于成绩显著,在1993年至1997年中,她连续当选为市文化系统模范工作者;1996年至1997年连续两年被市妇联授予市“巾帼建功英雄”称号;1999年被评为省“三八红旗手”,荣获齐齐哈尔市“十大女杰”的称号。1999年,她参加了在北京举办的“百名青年文艺家”代表大会。1997—2004年她担任齐齐哈尔市创作评论室主任,还是齐齐哈尔市第七届、第八届、第九届政协委员。

张明媛长期生活在塞北的黑土地上,这块肥沃的土地養育了勤劳的黑龙江人民,也培育了一批勤恳的文化人。张明媛就是其中的一位佼佼者。她是二十世纪末二十一世纪初黑土地上飞起的一只天鹅。

第二节 在戏剧园地里成长

张明媛被分配到齐齐哈尔市后,经过三五年的生活实践锻炼、几次试笔和与人合作,从1987年起,先后写出了无场次话剧《野草》、三幕话剧《暖冬》等。这些戏剧的创作,表明了她观察生活和提炼素材的能力,显示了她运用戏剧形式表现思想方面的天才。她的创作大多数都得到了领导的支持,不仅搬上舞台,还曾到省内外演出。这使张明媛能够通过自己的创作充分认识自己,不断总结经验,进步很快。是戏剧的园地培养她茁长成长的。

《野草》

《野草》(发表于《剧作家》1989年第3期,初名《多雨的夏天》,后收入《中国话剧百年剧本选》)。此剧由齐齐哈尔话剧团排演,邢友江导演,曾参加在沈阳举办的东北首届话剧节和哈尔滨天鹅艺术节演出,得到专家们的首肯和好评。1990年赴京演出并组织座谈,反响喜人,表现出了她的戏剧才华。因此,这个剧也是我不能不谈到的剧作。

《野草》描写的是一群从山东来东北打工的农民。这是在当时社会上最普遍、最流行的文艺创作题材。报纸上有他们的故事,街头巷尾有他们的传闻,可以说到处都有他们的事迹。我想张明媛也是在满耳朵都是农民工生活故事的情况下创作的这个剧本。

从《野草》的创作来看,人物的设计、故事的编排、矛盾的展开都是不错的。作家始终没有脱离坚实的生活基础。人物都是从生活出发,比较好地解决了生活与艺术、继承与革新、形式与内容、思想与形象这些辩证关系。剧本抓住了时代脉搏,引发了当时的诸多值得思索的问题。虽然有点小毛病,那也是不可避免的。

一、生活真实的艺术

话剧总要表现生活的真实,它是以生活真实感动人的艺术。张明媛在剧中充分运用了话剧的这个特点,所以戏中写的那些人物、那些场面、那些生活细节都像真实的生活一样,让人感到是那么亲切,那么自然。那么感人。我相信,观众看后也会留下深刻的印象。

比如剧中对于场景的安排:

[工棚子

[土炕上扣着一个脸盆。脸盆上放着一块方木板,板上摆着普通的酒菜。

[老大躺在离“饭桌”最近的地方,手里捏着一根细竹棍。其他人有的歪着,有的躺着,有的抽闷烟。谁也不讲话。

这太像生活中的工棚子了。特别是那土炕上扣着的脸盆,上面放一块木板当桌子的特别方法。为什么要盆口朝下放呢?我见过,但说不清楚为什么。只觉得这段戏太像生活了。

再有,对于生活的一些描写,也太真切了。如:

[黑暗中传来一阵蛐蛐叫。灯亮,一栋即将交工的大楼内

二 芹 蛐蛐。

秋 子 在哪儿呢?

二 芹 这儿,这儿……

秋 子 ……抓着了。

二 芹 放小盒里。

秋 子 你猜这只蛐蛐是公是母?

二 芹 不知道。

秋 子 我知道。这只是母的。

二 芹 你怎么知道?

秋 子 因为它在叫。你知道为什么叫?

二 芹 它饿了。

秋 子 不是,它找伴儿。

二 芹 (玩笑地)就你邪性。

秋 子 (认真的)我娘说的,蛐蛐一叫就是找伴。

还有后面的:

二 芹 (故意转换话题)先把房子弄起来,屋子不用太大。院里种点菜,养点花……

秋 子 随你……(接着自己的话茬)我娘早就盼我成亲,看见你她准乐。

二 芹 养几只鸡,公鸡喂肥了吃肉……

秋 子 那是……我娘攒了好几块细布,想起来就拿出来看看。活完了咱就去,先登记……

二 芹 我喜欢小兔,养几个长毛兔……

这两段对话生活气息太浓了,太逼真了。而且写得非常美、非常生动,又非常真实,所以就非常感人。给蛐蛐分公母,指出叫就是母的找伴儿,这是很有生活经验的。至于秋子与二芹向往的未来——种点菜、养点花……养鸡、养兔,也都充满了生活气息。是真实生活,但又是艺术。因为它表现了人物对生活的向往。

二、生动的人物形象

老四、二芹是剧中的主要人物,看后给人留下了比较深刻的印象。老四、二芹都是山东的农民,改革开放以后,由于国家的政策变了,老四与本屯的伙伴们一道结队乘火车去东北的城市打工挣钱。领队的七叔向他们描绘着即将开始的新生活——传说的东北遍地都是宝,到了东北吃香的,喝辣的。将来腰缠万贯回家来,那叫衣锦还乡。都得高看你……这些消息让他们兴奋、欣喜。

二芹来送行——她与疯子丈夫今天结婚,但她忘不了老四,给他送来了几块喜糖,并说:“(天真地)我给他们家做几年活……还够了我就出来。四哥,我等你回来。”

到东北干活并不是一帆风顺的,首先是干完活吴工头不给钱,而是要打发他们回山东老家,这时大家都没了主意。

老四是个血性汉子,他觉得不能“白给他干两个月”。 在生活和斗争中锻炼了他的成长,他硬是从吴工头的手里把大家的工钱都要了出来。然后通过一个熟人接下了三商店盖库房的活。虽然大家犹犹豫豫,最后除了七叔外绝大多数人还是都留下来跟老四干了。

二芹历尽艰辛偷着跑来东北找老四。但她没有离婚,老四怕他们找上来,劝二芹回去。二芹感到失望,她失神地攀上脚手架,说(内心独白):“老天爷!你不该骗我!男人到东北来找金子、挣大钱,那是男人的事,我来干什么?我找不到金子,我挣不来大钱……我更赎不回来那颗心。他被这个城市给买走了……”她认为是自己的命不好。老四吓被坏了,跪在二芹面前述说着来东北的苦处:“二芹,你不知道,人能像个人样活着有多难,我挣到这一步有多难。这么大个城市没有我们的立足之地。人家骂我们是盲流、黑人、劣等公民。我们累死累活地干,连声谢谢都捞不着。进商店逛集市,人家绕着我们走。想站住腳就得干活,没活干,大伙就得饿死!没个靠山,只能穷嗖嗖的被踢出去。我穷够了,当我有钱的时候,我想回去赎你。可赎了你,我还是穷光蛋。如果我不能给你好日子,我宁可自己受苦。”老四的这些话,道出了他从农村来到城市的艰辛和苦闷。这是从另一个侧面来表现人物的性格的发展和进步。作为一个从农村来到城市的青年农民,他能体会到这么深刻的感受,为他的性格发展奠定了基础,说明他已在走向成熟。他对事态看得很清楚,他还说:“不当孙子就当不成爷,不他妈贱点卖就得臭在这儿!今天我当狗,明天我就是老虎、就是狮子!”他为生存和发展,可以忍辱负重、卧薪尝胆,表明了他奋斗的坚强意志和决心。

老四是剧中极为复杂的人物,绝不可用好人和坏人来简单划分。他最后成为农民企业家,手下有上千的工人。而二芹毕竟是个女人,“她需要一个宽阔的胸膛去依靠;她需要一间夏挡雨冬挡风的小屋子;她需要一个温暖的家”。尽管老四矛盾着,斗争着,他们也不能结合。二芹最后嫁给了秋子,我相信她与秋子能过得幸福,因为政策变了。

作家写老四、二芹想说明什么呢?这就涉及到剧本的主题了。张明媛剧中的这几个人物都写得很复杂,我认为这是她的长处、优点。社会上的人是复杂的,反映到文艺作品里就不可能是几句话能说得清楚的。老四、二芹让人难以琢磨、说不清楚,这正是作品的优点。通过老四和二芹的进城打工说明了改革开放政策的进步,他们可以从农村走出来,可以在城市里生活。尽管人们叫他们盲流、黑人、劣等公民,但他们毕竟可以从农村来到城市干活。农村已经解放,等待他们的将有更好的生活。

三、矛盾冲突的设计

没有矛盾冲突就没有戏剧。这似乎是大家公认的真理。

我们分析一些优秀的剧作,无不是矛盾冲突设计得非常巧妙、非常好。像歌剧《白毛女》开端就写地主黄世仁逼租与佃农杨白劳交不起地租的矛盾。黄世仁转而要杨白劳以女儿喜儿抵债,杨白劳不允,最后喝盐卤自杀。喜儿被抢到黄家,遭凌辱,逃进深山……故事情节始终是按照这条矛盾线发展着。戏剧的成功与这条矛盾线设计得好有直接关系。而《野草》中作家对于戏剧矛盾的设计也是有亮点的。第一条矛盾线是七叔带领老大、老四、发子一伙到东北干活领不到工钱,这就与吴工头形成了矛盾冲突。他们先是大家凑钱在工棚子摆酒请吴工头,要他给钱。结果是吴工头仅给了几个够买火车票的路费钱,要大家回关里。这样就留下了一条设计得很好、很重要的矛盾线。这条线可以向几个方向发展:他们可以回关里,使矛盾冲突平复下来;也可以像现在这样继续向吴工头讨债;还可以继续给吴工头干活,让钱越欠越多……这条矛盾线的设计很符合当时的生活实际,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农民工进城打工领不到工资是常事。有的工地包工头跑了,一拖几年、十几年发不下钱来,农民工自己组织起来讨薪都是常有的事。所以每当年终岁末,连政府部门都得帮助农民工催讨工资。有的地方政府部门还要制定几条政策,以保证农民工能按时拿到工钱。作家对这条矛盾线的设计是很有生活、也安排得很巧妙。但是,剧中很快就让老四从吴工头手里拿到了工钱,这条矛盾线就结束了,这就有些太简单了。第二条矛盾线是老四通过关系承包到了工程,要大家跟着他干。他在管理工人干活、发放工资上与发子产生了一些小矛盾。这些矛盾都不是很强烈,而且很快就解决了。像发子提出工钱给他发少了,老四说:“这不是你一个人的事,要你自个儿我养着你。人越来越多,都像你这样,早黄铺了。”并给他指出:“(掏出小本)六号下午你说肚子疼肠子疼,结果到酒馆喝个烂醉;十三号下午你偷看武打片……”他虽然批评了发子,但还是给他补助了可以买只烧鸡改善生活的钱,可以看到同乡的情谊。剧中再往后发展的矛盾冲突,转而成为人与人感情上的纠葛。像二芹到来后,老四与卖眼镜的女人和二芹之间的关系的矛盾、老四不能和二芹结合,就决定了三个人若即若离的剪不断、理还乱的关系。这种矛盾冲突在二芹一来时对观众还是很有吸引力的(就是观众想看到这种关系怎么发展)。二芹初来时与老四的对话写得也很动人,很美。但到二芹与秋子恋爱时,准备回乡结婚,老四根本没有插进来,没什么矛盾冲突,就是纯粹地叙述他们的理想,虽然也写得很美,但我想这种纯粹的叙述对观众是不会有多大吸引力的。

从全剧的矛盾冲突来看,前部分设计得好些,也很强烈,后部分较弱。向吴工头讨工钱可以构成强烈的矛盾冲突,有利于表现人物,但不足是解决得太快,没能延续和发展。后部分的矛盾設计显得软弱,不能造成戏剧的紧张情势,特别是在表现主要人物上显得不够得力。像老四与发子的矛盾,第一他们的矛盾冲突与前一个吴工头的矛盾无任何联系。这种新提出的矛盾就不易与整个戏浑然一体。第二是老四与发子的矛盾不是很强烈,而且很快就结束了。这样在展示人物性格方面,就不能发挥更为有力的作用,使全剧失去了光彩。

四、关于戏剧性的问题

戏剧性是多方面的,所以也是个很复杂、很难说清楚的问题。但是一些优秀剧作、优秀作家都是很注意这个问题的。

谭霈生在《论戏剧性》一书中说:“真正具有强烈戏剧性的剧作,冲突的开展都是有独特性的,冲突的独特性恰恰来自独特性的性格。”这话说到了戏剧性问题的根本。戏剧性和戏剧冲突紧密相连,戏剧冲突和人物的性格密切相关。大戏剧家易卜生的名剧《玩偶之家》的戏剧冲突是在海尔茂与娜拉之间展开的。我们说这种冲突是性格的冲突,因为是海尔茂的男权主义思想与娜拉要求个性解放思想之间的矛盾。矛盾冲突的内容是海尔茂在家里说话如同圣旨,唯我独尊;娜拉是个幼稚、任性、要求自由意志的年轻女性。这两者在家庭生活上就必然会引起争端,就区别开了一般性的矛盾冲突。这种独特性的矛盾冲突就有了戏剧性。

我们来看《野草》中的矛盾冲突设计与戏剧性问题。

剧中对于农民工向吴工头要工钱的安排,作家还是动了脑筋的。巧妙地设计了摆一桌酒菜,要吴工头在酒桌上把欠大家的钱拿出来。这样就使得情节的发展避免了平直,就产生了发子偷菜吃,老大看着和大家七嘴八舌的议论……等吴工头和去讨账的七叔上场时,他们已经吃过饭了,而七叔也被吴工头收买。在这场戏里,主要人物老四躲在门后始终没有露面,直到吴工头离去他才出来抱怨大家是“山东熊”,当然也就谈不上对他的刻画了。经过足够的铺垫之后,作家才让老四与吴工头见面。老四很快就通过威逼、恐吓,给大家把钱要了出来。这段戏的优点是故事发展得曲折,注意从另一个侧面描写人物,写出吴工头的狡猾。但前面的大部分戏没有让主要人物老四出场是个欠缺,老四要出钱的过程也太简单了,就更不用说展示人物的性格和性格冲突了。

当老四承包了工程、管理工程时,与发子的矛盾虽然没有发展,但老四在处理过程中却显示出了他的老乡之情——批评之后多给了钱。通过多给的钱可以看出虽然他要求严格,但他还是善良的。

而在老四与二芹的爱情上,对人物性格的刻画却更为有利,并且展示出了戏剧性的光彩。

老四对二芹是关怀的,是爱的。当二芹来时,他先是给她打水洗脸,继而询问她是怎么来的,心疼她吃了很多苦。但当他听说二芹是偷着跑出来的时,他问:“你离婚了吗?”他担心二芹的婆家找上来,劝她回去。他为了实现自己的奋斗目标、能承包着工程,宁肯违心地和建委陶处长的瘸外甥女结婚。由此可以看出老四是二十世纪从农村走出来、吃尽了苦头、挣扎在城市建筑行业中的青年农民工的典型代表。他的这种性格有一定时代的代表性。但剧中对他与二芹的交往中的内心矛盾、痛苦揭示得不够,在他谈到与陶处长瘸外甥女结合时,显得很平淡,在一些有戏可挖的地方挖得不深,人物性格展示得不够深刻、生动。

这个戏还可以继续加工。

(未完待续)

责任编辑 王彩君

猜你喜欢

工头野草话剧
留守
当 小 工
浅谈文学性在话剧中的重要性
一束野草
后来改名字啦
再见啦,秋天!
一束野草
过去的理想
话剧《惊梦》
被石头击中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