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牵正散加减治疗周围性面瘫疗效观察

2018-09-10吴蓉刘汉顺黄春华

医学食疗与健康 2018年3期
关键词:周围性面瘫临床疗效

吴蓉 刘汉顺 黄春华

【摘要】目的观察牵正散加减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方法择于2016年1月至2016年1 2月合肥市第三人民医院门诊收治的80例周围性面瘫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表分成两组,参考组和实验组,参考组采取常规西药治疗,实验组采取牵正散加减治疗,对两组患者的临床实践疗效进行比较。结果实验组治疗有效率为97.50%,参考组治疗有效率为72.50%,组间数据对比差异显著,符合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牵正散加减治疗周围性面瘫临床疗效显著,可有效缩短患者的治疗疗程,提高治愈率,具有良好的安全性,降低了后遗症的发生概率,值得临床推广与应用。

【关键词】牵正散;周围性面瘫;临床疗效;

【中图分类号】 R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5249( 2018) 03-124-01

中医治疗面瘫优势显著,采取中药熏蒸治疗法以中医理论作为指导,使用药物煎煮后产生的蒸汽,利用熏蒸机达到治疗目标的一种治疗方法。通过辨证施治选择中药,采取熏蒸的形式进行面部施治,通过热力帮助药物达到病灶,促进患者更好的恢复面部神经功能。本文择于2016年1月至2016年12月合肥市第三人民医院门诊收治的80例周围性面瘫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观察牵正散加减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医学实践效果。详细的医学报告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 临床资料

择于2016年1月至2016年12月合肥市第三人民医院门诊收治的80例周围性面瘫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表分成两组,参考组和实验组。参考组40例患者,男性22例,女性18例,年龄24-60岁,平均年龄(4l±2.7)岁,病程l-7d,平均病程(3.8±0.5)d;实验组40例患者,男性21例,女性19例,年龄25-60岁,平均年龄(41.5±2.9)岁,病程l-6d,平均病程(3.4±0.6)d。根据以上基础资料对比可知,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文化程度等方面没有明显的不同(P>O.05),可以进行对比。

诊断标准[1]:(1)西医参照《神经病学》 6版教材。①病发突然;②面部表情肌瘫痪,额纹消失,不能皱额蹙眉,眼裂不能闭合或闭合不全;③患侧鼻唇沟变浅或平坦、口角下垂并向健侧牵引,口轮匝肌瘫痪,鼓气、吹口哨漏气。(2)中医辨证分型,参照:《针灸学》9版教材。风寒型面瘫:面部有受凉史,起病突然、口眼歪斜、眼睑闭合不全,露睛流泪,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歪向健侧,病侧不能皱眉、闭目、露齿、鼓颊,伴畏风恶寒,或有头痛鼻塞,面肌发紧,肌肉关节酸痛,舌苔薄白,脉浮紧。

纳入标准:符合西医临床诊断标准、中医辨证分型诊断为风寒型的患者;年龄处于18-60岁的患者;均知情并同意参与本次研究的患者。

排除标准:年龄小于18岁或大于65岁的患者;妊娠期妇女;运用其他方法诊治的患者;中枢性面瘫患者;合并心衰、严重高血压、腮腺炎、中耳炎、颅外伤引发面瘫的患者。

1.2治療方法

参考组采取常规西药治疗,地塞米松l0-20mg/天,7-10天,口服甲钴胺片0.5g欣,3次,天治疗。

实验组采取牵正散加减治疗,药方:制白附子lOg,白僵蚕lOg,全蝎lOg,蝉蜕6g,防风lOg,荆芥lOg,当归lOg,艾叶lOg,羌活lOg,木瓜lOg,川芎9g,桂枝9g,甘草3g。将以上药物置入熏蒸机,等到蒸汽喷出后,将喷雾口对准患者患侧面部熏蒸20分钟。1次/d,6d为1疗程,休息1天进行下1疗程治疗,连续治疗28d(不到28d治愈的患者停止治疗)。

治疗期间嘱咐患者禁食辛辣刺激性食物,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生活规律,避免风寒,眼睑闭合不全的患者可戴眼罩,女性患者治疗避开月经期。

疗效评定:1疗程后观察两组患者治疗疗效。参照《中医内科疾病诊疗常规》判定患者治疗疗效。痊愈:症状完全消失,口眼端正、鼻唇沟对称、皱眉、闭目、露齿、鼓腮撅嘴等恢复正常;好转:症状体征改善,但遗留不同程度的面肌功能障碍。如外观面部有轻微不对称、眼睑闭合欠佳、大笑口角稍歪斜等;无效:症状体征无改善。

评价方法:多伦多面神经评定系统(TFGS)本项目采用李健东翻译的《面神经评分标准》[2]。

1.3统计学分析

数据采用SPSs 17.O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r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及t检验。以P2.结果

实验组治疗有效率为97.50%,参考组治疗有效率为72.50%,组间数据对比差异显著,符合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周围性面瘫属于一种简单性的面部肌肉瘫痪,其主要的临床表现大抵为口角斜视,没有神经方面以及肢体活动障碍等方面的病理变化。其主要的诊治规则为改良局部血液循环,放松神经压力,缓解面部神经水肿,以神经功能恢复作为目标。

中医辨证提出观点:面瘫很多情况下都是因为患者自身的正气不足,机体腠理疏松以及外邪乘虚侵袭面部筋脉,客于面部阳经,导致气血痹阻,筋肌弛缓不收而引发[3]。中医传统治疗面瘫采取针灸法,通过针灸可有效改善患者面部症状,但是所需治疗疗程较长,且长时间扎针会让患者很痛苦。而牵正散加减治疗通过辨证施治出具药方,使用熏蒸方法施于患者面部及局部穴位,通过热力帮助药物到达病灶,促进患者更好的恢复面部神经功能。同时,该方法具有良好的安全性,操作简单,患者不会感受到痛苦,更易于人们接受。

综上所述,牵正散加减治疗周围性面瘫,临床疗效显著,有效提高了周围性面瘫患者的治疗疗效,且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值得临床推广与应用。

参考文献

【1】侯林利,丁笔拓,梁潇.药线点灸配合牵正散加减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研究[J].黑龙江医学,2016,40(2):126-127

【2】赵高峰荆防四物汤合牵正散加减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临床研究[J]医药卫生:文摘版,2016(5):00024-00024

【3】崔高亮.牵正散加味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48例[J].临床心身疾病杂志,2015,21(sl).

猜你喜欢

周围性面瘫临床疗效
艾灸配合针刺治疗初次周围性面瘫35例疗效观察
针灸联合康复功能训练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疗效及预后观察
中医特色护理方法在急性期周围性面瘫患者中的应用
西药加电针治疗急性期周围性面瘫的临床效果观察
针药结合辨证治疗68例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研究
探讨氯吡格雷预防冠心病介入治疗心血管的临床疗效
131碘治疗甲亢患者的后期随访效果分析
枸橼酸咖啡因治疗早产儿原发性呼吸暂停临床分析
微创手术治疗胃溃疡42例临床分析
研究腹腔镜在早期卵巢癌分期手术中的临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