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AutoCAD与全站仪在大半径弧形建筑测量放线中的应用

2018-09-10罗亮

炎黄地理 2018年5期
关键词:全站仪

罗亮

摘 要:目的:为大半径弧形建筑进行测量放线。方法:在建筑物呈裙摆状区域、报告厅、建筑物内弧形大厅等区域,利用AutoCAD及建筑物坐标,对建筑物内进行坐标定位,使用全站仪进行调平、放样,输入点位信息,输入后仪器跳回放样菜单,添加后视点,输入后试点后进行照准,通过目镜将仪器对准十字丝,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测算。结论:使用全站仪与AutoCAD结合进行测量放线,可以提高放样精度,加快工作效率。

关键词:弧形建筑;测量放线;大半径;全站仪;AutoCAD

1 工程简介

该建筑主要划分为五个大区,分别为三个裙摆楼、一个大厅、一个主楼,经过测算得知建筑总长402m,总宽 165m,最大半径为 153.37m。建筑内部总面积合计130020m2,建筑内部主要包含了:银行、餐饮街、200人会议厅、多功能媒体室、科技展览馆、办公区。建筑北侧有三个裙摆楼、中部为3层高的大厅,连接着裙摆楼与主楼,建筑南侧为20层的主楼,主要包含办公区及展览馆。具体分布如下图1所示。

2 测量方法

传统的弧形建筑测量放线法主要包括:坐标法、拉线法、经纬仪测量法(经纬仪测角法、直角坐标法、弦线支距法)等。这几种放线方法适合的情况不同,而使用全站仪放线,具有精度高、效率高等特点。通过衡量多方面情况,本次工程决定使用全站仪进行放线。

3 计算控制点确定坐标系

计算控制点坐标,是测量放线中的重要环节,首先根据图纸确定原始坐标数据,然后对未知控制点坐标进行计算,常见的计算方法是:设置一个未知点坐标X/Y,根据坐标建立方程组,进行求解。本工程由于裙摆楼较多,圆弧与建筑的交点都需要进行放样,数据量较大,使用此种方法计算会消耗大量时间,因此提出了结合AutoCAD软件进行坐标计算,使用AutoCAD软件,在电子版的轴网图中进行点位搜索标记,迅速查找出轴网图内任意位置坐标,精度为10mm,有效的满足施工精度要求,减少了人工计算的冗长工期,提高了工作效率。使用AutoCAD软件计算数据如图2所示。

使用AutoCAD计算步骤:新建项目并设置比例尺为1:500,在AutoCAD 中生成平面直角坐标系,将已知控制点坐标(X=34.536,Y=950.329)设为原点坐标(0,0),原点坐标处于A 区,如图2所示。

4 平面控制点选取

本工程原始图纸已经给出了一个已知点的坐标,根据图一展示的建筑分区以及施工现场实际情况,选取了8个控制点,使用AutoCAD软件标注其坐标如图1所示,根据标注的坐标,施工人员使用全站仪进行定位,找到选定的8个控制点。对于找到每个控制点,要进行埋桩,保证施工过程中控制点可以长期使用,不会丢失,在定点处挖出10cm深的土坑,将木桩插入土坑,并向土坑中浇灌混凝土,在混凝土表面放置直径为2cm的圆形钢板,保持钢板顶端与混凝土顶部持平,在圆形钢板中央用刻一个十字花,交叉点使用黑色记号笔标记控制点号[2]。

5 主轴线定位控制点的放样

5.1 ±0.000以下轴网交叉定位点的放样

由于±0.000以下轴网交叉的控制点距离建筑物较远,若直接进行测量,则会由于距离较远而无法看到棱镜,因此要架设临时站点,在两点中间的合适位置选取一个临时测点,使用全站仪获取该点的坐标信息,将全站仪架设在该点,选取合适的控制点作为后视点,由于后视点距离越远,放样的精度会越高,因此要在控制点中选取未被遮挡且距离此点最远的一点作为后视点。

5.2 ±0.000 以上轴网交叉定位点的放样

由于该建筑周围不存在高程建筑,因此在±0.000 以上轴网交叉定位点设置放线孔时,需要在高于二层的楼层表面提前留出放线孔的位置,并使用垂准仪将控制点,垂直向上投射到二层楼面,然后将全站仪架在该点上,将外围控制點中的未被遮挡的、距离此测站点较远的控制点作为后视点,同理,使用垂准仪将控制点投射到各层楼面,然后将全站仪置于各层表面该点的位置,将其作为测站点,放样出其他控制点[4]。

6 结语

本工程采用以上方法对大半径弧形建筑进行测量放线,在建筑物呈裙摆状区域、报告厅、建筑物内弧形大厅等区域,利用AutoCAD及建筑物坐标,对建筑物内进行坐标定位,使用全站仪进行调平、放样,输入点位信息,输入后仪器跳回放样菜单,添加后视点,输入后试点后进行照准,通过目镜将仪器对准十字丝,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测算[5]。使用全站仪与AutoCAD结合进行测量放线,较传统的测量放线方法,大大提高了放样精度,减少了工作时间,减少了人为计算的误差,有效的提高了工作效率。

猜你喜欢

全站仪
全站仪在金属矿地面控制测量中的应用探讨
全站仪在工程放线验线中的应用分析
浅谈全站仪在建筑测量质量控制中的应用研究
CORS与免棱镜全站仪联合测绘技术的应用
广州SCS G2004接收全站仪数据过程的相异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