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锡商与无锡四大码头

2018-09-10郁有满

档案与建设 2018年3期
关键词:无锡码头

郁有满

“码头”是无锡百年工商繁华的一个鲜明特征。优越的地理位置、发达的水运网络,使无锡成为历史上著名的“米码头”“布码头”“丝码头”“钱码头”,因水而起的“码头”催生了民族工商业的兴起,支撑了无锡的经济发展。

米码头

无锡自古就是浙漕经太湖北上的必经通道,又是苏南稻米产区的中心。顺江而下的湖南、湖北、江西、安徽等省的粮船,以及苏北徐淮、高宝等的粮船,经大运河到无锡都很便利。无锡至少在元代已是稻米集散地。明代万历《无锡县志》记载,无锡北门大桥有米市。清道光、咸丰时,无锡有米行40—50家。经太平天国战事后,米市逐渐恢复。

1872年,清政府漕米全部停止河运,改为海运。当时上海经济已迅速发展,苏北沿海一带是产棉区,还有浙江等地,都缺粮,而南北数省诸县涌入无锡的粮食甚多,以至无锡成为粮运中转站。

至1883年,在无锡城北、南、西水运要道已形成北门外三里桥、北塘、黄泥桥、北栅口(以上称北四段),南门外的伯渎港、南上塘、黄泥土夅(以上称南三段),西门外的西塘等8段米市,共有粮行80余家,其中以北塘、三里桥为最盛,因此地河面宽阔,可泊粮船千艘,是粮食集散的天然良埠,而成为米市之首。1888年始,清政府把浙江各州府的漕粮转到上海、无锡采办,年办漕米130万石。其中江苏漕粮占60%-70%,浙江漕粮占30%-40%。选在无锡采办粮食,是因为无锡靠近上海,北近长江,南濒太湖,运河贯穿其境,成为长江南北、太湖四周的交通枢纽与中心。当时浙江的漕粮在上海采办,而上海的米商转向無锡采办,使无锡成为江苏、浙江两省的办漕中心。从此无锡米市大盛。1889年,成立锡金两县米豆业公所。不久在三里桥堍蓉湖楼上设立米市茶会,为固定交易场所。由于地方富绅纷纷报开米行争办漕粮,至1902年,米行增加到120家。1908年,原设在上海的粮道衙门迁至无锡,总办漕运事宜,承运漕粮的招商局也在无锡火车站附近设办事处办理联运业务,从此,各地在锡所办漕粮可直接交粮道衙门和招商局会同验收,史称“南漕北移”。到1910年,无锡已有粮行143家,粮食堆栈有35家,仓储容量200万石,还有机器碾米厂5家,面粉厂2家。清末,年交易量达600万—750万石。

1913年,随着沪宁、津浦、陇海铁路的沟通,北方粮源从单纯水运改为水陆并进,加上无锡金融业发展早,经营灵活,豆麦杂粮到货日渐增多,这不仅使无锡米市更加兴盛,也为无锡面粉、油饼工业的发展提供了条件。1928—1936年是无锡米市的全盛时期,碾米、制粉、榨油工业共计能加工千万石粮食。1933年出版的《中国实业志》称:无锡日产面粉2.6万包,仅次于上海、哈尔滨,列全国第三位;油饼厂有年产400万担豆饼、40多万担豆油的生产能力,为我国著名的油饼生产基地之一;粮食堆栈有300万石的仓储容量,常存200万石,国内无出其右。无锡粮食常年吞吐量在1200万石左右,与安徽芜湖、江西九江、湖南长沙并称为全国四大米市。

无锡粮食业的发展,年有千万石以上粮食集散和近亿元资金流转,促进了金融业的发展,带动了各类商品的畅销,推动了各业的繁荣兴旺,无锡因而有“粮业兴、百业盛”之说。许多粮商从粮食业获得资本积累后,或扩大经营规模,或投资其他行业。邑人蔡缄三、唐保谦等在九丰面粉厂发展的基础上创办了庆丰纺织厂,义泰永粮行主夏伯周创办了维新漂染厂。荣宗敬、荣德生兄弟从茂新面粉厂起家后,接连在无锡、汉口、济南等地发展11家大型面粉厂和9家大型纺织厂。今天,无锡在茂新面粉厂旧址建立了中国民族工商业博物馆。人们可以在昔日茂新面粉厂质朴的厂房中,找寻中国民族工商业的缘起、无锡百年工商繁华的历史脉络。

布码头

明代,棉花产区扩大。无锡虽然不产棉花,但在邻近的常熟、江阴等产棉区,纺纱织布成为农村的主要副业。大批商贩贩运棉花,收购和销售土布。明末清初,无锡已被徽商称为“布码头”。当时,土布商业主要有布庄、布行、布店三种。布庄以花易布,多设在乡镇。布行系转销商,设在水运便捷处。布店专营零售,分布在城区。清乾隆年间,年销量达到300多万匹。清人黄卬编著的《锡金识小录》提到无锡土布及布码头:“无锡布有三等,一以三丈为匹,曰长头;一以两丈为匹,曰短头,皆以换花;一以二丈四尺为匹,曰放长,则以易米及钱,生贾收之,捆载而贸于淮扬高宝等处,一岁所交易不下数十百万。尝有徽人言,汉口为船码头,镇江为银码头,无锡为布码头。言虽鄙俗,当不妄也。”

太平天国以后,由原来的家庭棉纺手工业形成的“布码头”逐渐转变为由资本主义生产性质的手工作坊和工厂而构成的土布业。1864年,无锡绸布业同业公会设绵云公所于南尖。此时虽是太平军战事后不久,由于绸布业在战前已有基础,所以很快恢复。至光绪末,先后开设绸布店36家,较大的称绸缎店,较小的称布线店。百年老店时和布绸呢绒店,于1867年由钱仲坪、朱荫轩开设于北大街,经营土布,1881年易名时和绸缎庄,增销丝罗缎等,1899年由北塘元章布店股东陈蓉斋出资接盘。世泰盛呢绒布绸商店于1891年由钱孟安开设于大市桥,1899年店被焚,损失惨重,翌年股东5人合股重组,因实行“真不二价”而深受信赖,同时发起与懋伦、九余两店联合采购,在资金利用、进价、进货品种等方面大获益处。与门市经营布绸、蓝花布、印染布的布店不同,布行、布庄是以棉花换布,后来变化为放贷原料,收回成品而成为包买商。布庄多设在乡间集镇。布行多设在北塘莲蓉桥附近的竹场巷、布行弄、江阴巷一带,靠近水码头。清末,无锡经营土布最有名的四大布行分别为:唐懋勋在财神弄口开设的唐时长,李谨夫、李砚臣父子在财神弄口开设的李茂记,张瑞丰、张勉之在城里开设的张全泰,王仰高在竹场巷开设的王隆茂。另有安镇张晓斋开设的张信盛布庄,一度业务极盛,后因兼营钱庄失败而衰,至光绪中期关闭。1909年,李茂记布行首办以纱换布销售,花纱市场兴起。无锡粮行承办漕粮后,随着粮食市场的发展,推动了土布市场的扩大,并互有促进,布匹的成交量达到700万匹至1000万匹左右。古运河里的船只来时售粮,去时带布,布码头之名传遍大江南北。

近代机器纺织工业兴起后,无锡“布码头”有了新内涵。自1895年杨氏兄弟在古运河畔创办了无锡第一家纱厂——业勤纱厂之后,无锡的纺织工业不断扩大。至20世纪30年代,无锡已有纺织厂7家,纱锭26万多枚,织机3700多台;独织厂21家,织机1600多台;毛纺织厂1家,毛精纺锭1800枚,粗纺锭200多枚,毛织机40台;袜厂53家;为纺织业服务的机器厂20余家。无锡纺织工业生产设备数和主要产品产量在国内名列第三。

无锡“自纱业发达以后,交通较为便利之处,(织布)多改用机制粗纱。……用此等厂纱织出之布,有时甚至可以与细布比拟。”农民织布在改用机纱的同时,还对原有织机进行改革,改投梭式为拉梭式,并有提花等织法,加阔了布幅,提高了质量,增加了花色品种。自无锡的纱厂出纱后,不但解决了农村织布的棉纱问题,而且促使土布变得价廉物美,增加产量,扩大销售市场。土布业的持续兴盛,一直延续到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前。

丝码头

蚕桑在无锡虽古已有之,但在太平天国前并不发达。1851年,无锡地区的蚕桑业由太湖对岸的浙江湖州传至无锡开化、富安等乡,渐及东北各乡。1862年,适值经乱田荒,欧洲蚕体微粒子病猖獗,茧丝减产,太湖地区的土丝畅销欧洲市场,清光绪《无锡金匮县志》记载:“人多植桑饲蚕,辄获奇羡,其风始盛,延用于各乡。”19世纪70年代起,“成片桑园在无锡陆续出现,并将大块稻田改种桑树”。开化乡习蚕丝之业者“不过十居一二”,以后,“开化全区几无户不知育蚕矣”;“由是务蚕桑者不独开化,几及全邑。且不独全邑,而及于全郡。”

土丝产量以西北鄉最高,东南次之,质量以鸿山丝为最优。1878年,苏州、常州、镇江三府生丝总产量35.5万斤,而属于常州府的无锡县一地就产13.8万斤,占三府总产量的38.83%,超过丝绸业发达的苏州府总产量的2/3。无锡成为江苏省最大的产丝县。

蚕桑业的发展主要是因为获利丰厚。19世纪80年代,无锡“丝茧价格高于其他一切农作物”,鲜茧每担(司马秤,合121斤)常在30-60元之间,折合白米6-10石,所以当时有“养好花蚕发洋财”之说。随着机器缫丝业的发展,蚕茧需求量增加,茧价上涨,导致农民更多地从事种桑养蚕。

蚕丝贸易十分活跃,“一年也有数十万金之巨”。1880年,无锡产土丝3200担(近10万千克),价值40万海关两,其中40%经上海输往国外,60%销往南京、上海、宁波、丹阳、盛泽等地木机织绸工场,无锡成为甲于东南的丝茧市场。蚕桑种植业的发展为无锡以后发展缫丝工业打下了基础。

随着蚕桑业的发展和蚕丝出口的增加,茧行应运而生。近代无锡人单容坡著《居安思危录》记载:“咸丰八年四月,忽来广东客,请吾邑面业者绰号钱三大王,凭居于西门外丁降里蔡氏栈房,筑灶烘茧,迳至太湖一带收买鲜茧。人皆异之,为从古未有之事,疑词纷纷。谣言贩与粤贼为盔甲之用。此茧行为最早,但不知其牌号。”据此可知最早茧行在1858年即有。1876年,上海洋商创办缫丝厂,遂入江浙设行收买鲜茧,烘干运沪,或由华人纳帖开设,抽收佣金。1884年,上海洋行至许舍开设其均茧行。1900年茧业公所成立。此后,全县各乡镇普遍设立茧行,并出现为中外丝厂代理收购蚕茧的茧行,尤以代理英国商行为多,达300余座。由于外商在锡收购,加上水运便利,吸引省内及浙江、安徽等省部分县的蚕农到锡售茧。至20世纪初,无锡成为苏、浙、皖三省蚕茧的销售中心。茅盾小说《春蚕》中,就叙有浙江蚕农到无锡售茧的情景。

1904年,锡金茧业公所在惠山浜口建屋成立。自1858年设茧行,至1904年设丝厂,蚕业益形发达。

丝市是继米市的第二大市。侯鸿鉴在《锡金乡土地理》中记载:“吾邑丝茧为惟一之盛市。每至四月,茧行林立,收茧之多,岁必收货数百万金。近年价值增涨,茧业发达远过从前。沿西、南、北三门外,茧行之大者凡七十余处,茧灶共七八百副,茧市之盛,吾邑所以为最也。丝市至五、六月间,盛设于北门外北塘及南门外黄泥土夅等处。乡民之来售茧而自抽丝者,莫不捆载来城,以售其丝焉。东南乡之丝售于南门者多,西北乡之丝售于北门者多。盖北塘及南塘其地为商务云集之处,又是乡人来城之孔道。故丝市之盛,每年有数十万金之货。”无锡丝行经营规模较大者有30余家。他们除收购本地土丝,贩运上海售与洋行或华商丝行(栈)外,还大量收购或转运邻近各县的土丝。据锡金厘金总局统计,光绪四年至五年,无锡输出生丝分别为8.28万公斤和9.22万公斤。到光绪六年,无锡输出土丝达到10万公斤,价值48万关两,丝茧市场“甲于东南”。当时无锡的生丝产量占全国的28%,“丝都”的誉称由此而起。以后沪地丝厂商到无锡陆续开办茧行有数十家。蚕农自缫土丝所得已不及出售鲜茧,至1900年前后,无锡除梅村、鸿山一带还生产少量土丝外,大多数蚕农所育蚕茧,均售给茧行,土丝生产渐被淘汰。

蚕丝业的发展,使无锡籍商人积累了资金,孕育了第一代近代民族工业经营者。杨翰西、孙鹤卿、华绎之、郑子卿、唐保谦、蔡缄三等人都先开茧行,然后参与投资开设缫丝厂。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至20世纪20年代,无锡缫丝工业有了长足的发展。1920—1930年逐渐走上高峰。1930年末,无锡城乡有丝厂52家,丝车15550台,比1919年增加329.6%,生丝年产量为2.67万司马担,比1919年增长385.6%。南门沿河一带缫丝厂较为集中,丝厂林立,上塘有振元和永泰,下塘有振艺和九余等。永泰丝厂创出了“金(银)双鹿”名牌丝,获1921年纽约万国博览会“金象奖”,产品在美、英、法、澳等国供不应求,与上海“厂图”“金锚”,苏州“丰人”,并称为中国四大名丝。1930年,无锡缫丝工人达42104人,占全国丝厂工人总数的29%,占当年无锡各业工人总数的63%。尽管由于受到世界经济危机的影响,无锡缫丝工业一度衰落、萎缩,但通过提高产品质量以及政府采取奖励政策,至1936年,又走上复兴之路。当年,丝厂由1931年的48家发展到51家,丝车由1.44万台增加到1.58万台,其中丝车数占江苏全省总数的95.8%,生产白厂丝27734担,其中外销25793担,占全国生丝外销总量的54.6%。无锡由此被称为全国的“丝都”。

新中国成立后,丝厂不断改进设备,改良技术,提高丝的等级。1951年,华昌丝厂缫制出成档4A级高品位丝,制丝质量创全国最高纪录,同年2月26日中共中央副主席刘少奇专门给华昌丝厂工人写来贺信。1986年始,国内蚕茧市场供应紧张,蚕茧质次、价高、量少,缫丝行业艰难维持生产。后发展真丝绸生产,特别是丝绸服装出口生产。丝绸业仍为无锡重要的工业行业之一。

钱码头

早在明代隆庆年间,无锡就有“钱铺”“钱肆”等初级钱庄出现。经过太平天国后,无锡银钱业逐渐发展。清咸丰、同治年间,无锡已有大小钱庄六七家。其中以单毓德于1869年开设的恒德钱庄(1875年改为达源钱庄)为大。同年,盛宣怀与汪君合资在吴桥开设济通典当。

1888年南漕北移后,无锡粮食市场蓬勃发展,各地商贾往来频繁,银钱业务扩大。1894年,无锡已有钱庄20多家,多数以信用放款为主,兼做汇总、票所交换等业务。1896年,荣氏在上海开办广生钱庄,在无锡开设分庄,荣德生任经理。1901年8月,单毓德倡议与土丝业联合成立锡金钱丝两业公所,地址在古运河莲蓉桥堍下的竹场巷,并设立查账处(后改称汇划市场),办理同业票据清算,为中国兴办较早的票据交换所雏形。

1906年,周舜卿在上海创办信成商业储蓄银行,是中国首家以私人资本开设的商业银行,集资50万两,实收资本110万元。次年,在无锡北塘财神弄口设立分行,资本10万元,成为无锡第一家商业银行。总经理周舜卿,经理蔡兼三。

无锡最早的保险业务是在1909年,英商永年股份有限寿险公司通过无锡代理人为杨孟修保15年期寿险,规元2000元。

在清末,无锡就成为苏南地区的金融中心和“钱码头”,资金的积累与运营为创办工业打下了基础。民国时,无锡工商业迅速发展,促进了银钱业的兴旺。至1930年,无锡已有钱庄23家、银行6家,大都设在运河之畔的莲蓉桥堍。这对繁荣市场经济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形成无锡金融业的全盛时期。

猜你喜欢

无锡码头
吴子岳:让产品从无锡制造变成无锡设计
无锡首单知识产权海外保险落地
全自动化码头来了
喜茶无锡南长街灵感特色店
开满桃花的码头
判赔百万!无锡格利姆乐器侵权案,国家严厉打击!
大块头和小不点
前往码头
由2016年无锡中考17题说起
在码头上钓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