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伪贫困生”现象的成因分析

2018-09-10赵成苗

大东方 2018年6期
关键词:助学金贫困生资助

赵成苗

当今社会贫富差距越来越大,而高校的学费却居高不下,使得贫困生的数量有所增加,这一直是国家高度重视的问题,为解决这一问题,国家颁布了很多的奖助学金来帮助大学生完成学业。可是在评定贫困生时却出现了不贫困的学生受利益诱惑也进行申请,这使学校的评定工作受到很大影响,也影响着学生的学业,所以对“伪贫困生”这一现象进行研究,分析其形成原因,以此引起各高校的重视显得尤为重要。

一、伪贫困生的界定

历来关于贫困生这一概念的界定都很模糊,在综合分析各位学者对伪贫困生的定义,参考相关期刊、文献等资料,我总结出来高校伪贫困生必须具备的两个条件。第一:学生本人通过不恰当的手段获得了贫困生的名额,但该行为不符合国家贫困生资助标准;第二,学生在获得贫困生的名额后,享受了只有贫困生才可以享受的优待。

二、伪贫困生现象产生的原因

(1)社会层面

①社会大环境的影响。近年来,中西方文化交流更加频繁,许多西方思潮对我国的影响越来越大,比如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等,冲击着多数人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很多学生因此受到了影响。再加上大学大多都在大中城市,消费水平比较高,而很多学生都是从农村或者小镇考入,肯定会受到当地消费观念的影响,盲目跟从别人,从而增加自己的经济负担,为了缓解负担,他们就会想尽办法来获取钱财。国家的奖助学金社会资助又是免费发放的,助学贷款没有利息,这就使这部分学生动了歪脑筋,原本不贫困的学生也想要领取这部分善款。

②社会监督机制不完善。完备的社会监督机制能确保社会活动的正常运行。奖助学金的发放工作中存在问题必然与监督机制有着很大的关系。主要表现为,第一,没有设立对伪贫困生的举报跟惩罚方法;第二,对于举报者应该予以奖励,给其足够的动力,有了报酬举报者才愿意举报。另外,帮助执行的相应配套措施也不完善。表现为,第一,检查和监督力度不够。第二,监督获得的信息不能及时反馈。

(2)制度层面

①贫困生界定模糊。据国家相关部门的解释,“贫困生是指国家招收的全日制本专科学生中,学生本人及其家庭所能筹集到的资金,难以支付其在校期间的学习和生活费用的学生”。经济困难是一个相对性概念,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不同,不同高校的学费和生活费也不相同,都会导致在贫困生的认定工作中出现困难。所以对贫困生的定性描述致使其界定标准模糊,这是使伪贫困生能钻空,难辨真伪的重要原因。

②资助的无偿性。国家现行的资助模式,是一种全免的资助形式,国家向学生无偿提供资金,学生不需要承担任何压力,就可以享受免学费等优惠,这种没有义务的权利使得学生纷纷都将手伸向了这有限的资源。就像现在很多超市为顾客提供免费的班车接送,这固然便利了要逛超市的市民,但很多人却是在免费搭便车,这种现象违背了出资者的本意,贫困不丢脸,但不择手段不值得提倡。

③虚假贫困证明。学生要想申请国家的贫困助学金,就必须向学校出具一份由当地政府盖章的贫困证明,并要有当地村委或居委会手写的证明书来证明该学生的家庭情况,就是为了防止学生谎报情况,然而事实上却是学生并不贫困却采用各种手段获取贫困证明,而政府官员对此毫不知情,更有有的人员明知情况不属实但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做顺水人情。这使得学生向学校提供的信息不真实,即使被戳穿,学校也无权追溯这些工作人员的责任。伪贫困生泛滥将直接影响学校的声誉,政府的公信力,有损贫困生评定工作的公正性。

(3)学校方面

①评选的程序不合理。造成伪贫困生的主要原因是缺乏一个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贫困生认定体系,在贫困生认定方面学校主要有两个途径:第一,家庭困难的学生需要填写一份“家庭经济情况调查表”,学生所在地需出具一份证明学生本人家庭状况的说明,并要有当地政府、民政局的签章,而这份情况调查表是学生自己填写的,作为学校认定贫困的主要依据,值得商榷。第二,辅导员推荐。目前高校招生数量在不断扩大,越来越多的学生进入大学,而高校管理人员的再分配却没有发生大的变动,这就说明一个辅导员要管理的学生越来越多,他们不可能很具体的了解到每一位学生的日常生活及家庭情况,所以在推荐学生时就会出现由于了解不够而出现偏差。

②跟踪回馈工作不及时。许多高校在评定工作完成之后,不重视反馈工作,导致政策的理想状态与现实之间存在很大差异,所以对贫困学生的日常生活进行跟踪反馈,做好监督工作是很重要的,许多高校在这方面的不足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方面,对伪贫困生没有惩罚措施,这就使得想投机取巧的学生肆无忌惮,认为即使是被举报也不会被处罚。另一方面,没有建立检举揭发制度。有的学校对跟踪反馈工作不重视,缺乏有效的检举制度,而有的学校虽然有相关的制度但不施行,只是个摆设。使得同学即使想举报,也不知道该向哪个部门揭发。

(4)个人心理层面

①自私自利型。很多学生申请贫困生并不是因为家中贫困而是觉得有这种机会不申请白白便宜了别人,在他们认为得到了更好,得不到也没关系,根本不了解真正贫困的人有多需要这份帮助,对贫困他们没有一点敬畏之心,觉得这是一种可以获得钱财的借口,从而获得资助又没有一丝愧疚更不会感恩,这样的人就是典型的自私自利,只会想到自己而不会考虑别人,这是伪贫困生的一种心理。

②虚荣、忌妒、攀比型。日常生活中这类学生表现为好与其他同学攀比,自己的生活费又满足不了他们的需求,所以就将手伸向了助学金。每个人的家庭条件不同,父母给的生活费也有差别,有的人根本不允许名牌攀比,但是很多同学认为别人有的自己也应该有,可是学生又没有别的收入,因此就把目光投向了助学金,觉得自己就是所谓的“贫困生”,不惜一切代价的想要挤进贫困生的队伍。还有这样一群学生,起初他们并没有心要申请助学金但是看到比自己还富裕的学生申请成功,感觉心里不平衡,认为自己比他们更符合条件,心生嫉妒,于是随波逐流的加入“贫困生”大军,这种事情并不少见。

③自卑敏感型。导致“伪贫困生”的原因不只是不该申请的人去申请了,還有一部分原因是很多本来符合贫困生指标的同学不去申请,这类学生大多敏感而自卑。在他们看来申请贫困就是向大家承认自己家庭很穷,自卑使他们害怕受到别人异样的眼光,自尊心极强的他们不愿被别人同情,所以,即使是符合贫困生的条件他们也会放弃。

参考文献

[1] 沈旭文.高校“伪贫困证明”制度存在缺陷.[J].教育.2010.12.

[2] 刘瑞瑜.关于高校“贫困生”评定程序的思考[J].科技信息,2010(11):524.

[3] 朱立语.我国高校贫凼生国家助学金评选问题研究[D].中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作者单位:太原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猜你喜欢

助学金贫困生资助
贫困生的隐私与尊严亦当细心呵护
上海大幅修订《专利资助办法》
国家知识产权局发布《关于开展专利申请相关政策专项督查的通知》
高校贫困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对策
黑龙江省启动2017年专利资助资金申报工作
教育部发布《2016年中国学生资助发展报告》
大学用话费查“装穷”贫困生月超150元取消资格
The Value of a University Education
莫与贫困生“抢饭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