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西溪南:新四军第三支队的红色印迹

2018-09-10樊成柱程向阳

度假旅游 2018年5期
关键词:支队新四军抗日

樊成柱 程向阳

徽州区西溪南村是当年新四军整编集结、挥师北上的出征地。短短的两个多月时间,新四军将士与当地村民结下了深厚情谊;历史的遗存中,有当年新四军在这里留下的红色印迹。

八省“红”流汇皖南

1937年7月,抗日战争爆发,11月,上海、南京相继失陷,日军的铁蹄踏上了江南大地。在这民族存亡的关头,中国共产党以民族大义为重,勇敢地挑起抗日救国的重担,继红军主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东渡黄河、出师华北抗战以后,又在南方经过与国民党两个多月的谈判斗争,终于达成协议,将南方八省红军游击队统一整编为“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

新四军集中整编在我党我军历史上是一重大事件,特别是对推进黄山和皖南地区的抗日救亡运动,发展黄山的党组织,具有重要意义。点将台下,马嘶人欢,正如当年聆听新四军演讲的见证人——西溪南村吴惜奇老先生所写的《凤山台阅兵联》中所述一样:千山铁壁,万木枪林,驻马阅三军,听号角声震重霄,赫赫古台昭日月;北国沉沦,神州愤慨,抗倭卫寸土,整戎装威逞东线,煌煌战果誉丹青。

当年,凤山台前,旌旗飘飘,战马萧萧,好男儿热血似狂潮。可以想象,新四军在这里加强军政、军事训练,奔赴抗日前线,抗击日本侵略军,是怎样的一种豪情。

穿过当年新四军第三支队曾在此训练过的枫杨林,步入村中,据村中88岁的詹大爷介绍:“新四军来时,正是春耕大忙季节,支队领导带头和战士们参加劳动,新四军战士三五成群,分散到各农户家帮助耕田、插秧、提水、打柴,很快便与老百姓拉近了距离。”因为当时年幼,他只依稀记得新四军与老百姓一起劳作的场景。

军民鱼水情谊深

退休的吴军航老师对当年新四军第三支队在西溪南的历史比较了解,他介绍说:新四军刚到西溪南村时,一开始并不是那么顺利。由于当时新四军第三支队突然出现在西溪南村,他们居住在老百姓家里,当地的群众开始有些不明来历,有的群众还有惧怕心理。面对这些情况,新四军耐心细致地向老百姓做宣传工作。他们一方面积极接触群众,向群众讲解新四军是共产党的军队,是人民的子弟兵;一方面热心帮助当地的群众劳动。居住在群众家里的新四军战士们,每天一大早就去大河边挑水,把老百姓家中的水缸装满;有的主动帮助老百姓打扫卫生、劈柴、烧饭。在田间地头,新四军还帮助农户耕田、插秧、种菜。经过一段时间的接触,当地的群众逐渐了解了新四军,军民关系也就迅速融洽了。

第三支队的战士们为了宣传,白天就来到田间,一边帮助老乡干活,一边开展谈心活动,通过拉家常向老百姓讲述革命道理。有时还把群众请到山路边,请到树林里做思想政治工作,讲解抗日形势。晚上是新四军做群众家访的好机会。胡允铭是居住在西溪南村下街的普通农民,他平时以务农为生,有时去屯溪做點大米买卖,只有晚上在家。新四军了解后,就利用晚上去他家串门,讲述全国的抗日形势。新四军在开赴抗日前线之前,还特地拜托他在西溪南村一带购买了几匹大青骡,以方便在行军途中运送枪支弹药,当时的胡允铭找了许多关系才解决了这个问题。

居住在西溪南村下街的吴石甫青年时师从潜口儒医金安伯先生学习中医。他在西溪南村家中开有中医诊所。吴石甫为人忠厚,医术很好,为当地的群众治好许多疾病,在地方上很有声望。新四军第三支队的士兵们生了病,也找吴石甫医治。在战争岁月,新四军行军作战,经常风里来雨里去,在征途中受风寒雨湿,或是受外伤是难免的事。吴石甫给新四军看病特别仔细,下药准确,一般服了三五剂汤药就能见效或痊愈。吴石甫对新四军非常敬佩,只要是他们需要,都是义务看病,非常热心。

新四军初来村里,需要购买军粮。吴石甫闻讯后积极配合新四军筹备军粮及军需品。那时新四军第三支队官兵吃的粮食,有一种红米,做出来的饭呈红色。吴石甫的小儿子吴尚志当时只有两三岁。到了吃饭的时候,见到新四军们吃红饭,就哭着闹着要吃新四军的红饭。他活泼可爱,战士们非常喜欢他,经常给他红饭吃,还经常抱着逗他玩,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为国干城奔前线

在西溪南村的中街上有个荷田里酒店就是当年的崇文小学。这个小学与当年的新四军接触得最多,当年在崇文小学教书的柯敦厚老师现在已经是102的高龄了。

柯老师的叙述,使新四军在西溪南村的活动有了更加清晰的脉络。

“新四军来西溪南的那个时候,我正好在这个小学教书。新四军对村中的这所学校非常关心,特别是对师生们的政治思想教育工作非常重视,派专职政治指导员来到学校宣传抗日主张和进步思想。”

据柯老师回忆,对第三支队官兵印象最深的就是傅钟了,这位后来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副主任兼宣传部部长的将军是被专门派到崇文小学做政治宣传工作的负责人,凡是工作上的事,都与柯老师联系对接。傅钟和政治部的战士们经常给师生们做思想政治工作,向师生介绍当时的全国抗日形势,动员一切社会力量团结起来,积极抗日。同时,他还为学生们上政治课、做报告、讲革命故事,与战士们一道到班级教学生们唱抗日革命歌曲。如《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松花江上》《义勇军进行曲》等,学生们会唱后回到家唱给大人们听,这个阶段,西溪南村的群众很快熟悉了这些革命歌曲的旋律。那个时候,新四军战士与老师学生们一起同歌同舞、同唱同乐,既开心活泼,又心情舒畅。

时光匆匆,短短两个月的时间过得很快,5月初,三支队奉命随新四军军部离开岩寺,挥师北上。驻扎在西溪南村新四军第三支队在开赴前线的头一天下午,在西溪南村木桥头的河滩下搭台与当地群众联欢,举行告别仪式和欢送会。

当天,崇文小学的校长吴绮川拟了“为国干城”四个字,由柯老师题写在锦旗上。然后,柯老师带领学生,代表村民将锦旗送给新四军第三支队。学生们身上穿着黄色的童子军服装,头戴船形帽子,排着整齐的队伍,来到部队司令部所在地,将锦旗送给新四军。

在军民联欢会上,柯老师带着学生专门为新四军表演节目。这次联欢会上,柯老师见到了叶挺军长。“叶挺军长身穿黄哔叽军服,腰间扎着宽大武装带,脚穿黑色长筒马靴,骑着大白马,风尘仆仆地从岩寺方向来到西溪南村。叶挺军长拿着手杖,英姿勃勃地站在主席台上发表演讲。他的演讲非常吸引人,参加联欢的战士和人民群众备受鼓舞,特别是人民群众既感动又诧异,一个叱咤风云的铁军军长,今天真的来到了西溪南村群众面前,那种激动心情是难以言表的。”谈及当时场景,柯老师仿佛历历在目。

1938年5月的一天早上,新四军第三支队朝着彩虹桥的方向进发。当地的群众一直把他们送出村口,全村男女老少列队在彩虹桥两岸为其送行。吴惜奇晚年特意创作一联,回忆小时候亲眼所见的一幕。“道一声远去,山恋恋,水依依,乡亲父老,夹岸长龙,鼓乐喧阗壮劲旅;祝他日凯旋,气昂昂,功累累,民族版图,千秋至圣,金汤永固显雄姿。”

新四军在西溪南村驻扎的时间不是很长,但却为村民留下了美好印象。之后,新四军第三支队在前线抗击日寇,屡建奇功。

猜你喜欢

支队新四军抗日
瞻仰新四军重建军部纪念塔
抗日义勇军英雄
——李海青
抗日小英雄杨杨
抗日胜地 多彩阳湾
黑龙江举行“蓝焰突击-2021”跨区域抗震救灾实战演练
浅析强化和改进交通执法队伍思想政治工作的几点思考
中国新四军研究会向百家图书馆赠送《新四军全书》弘扬正能量
《同仇敌忾:黄埔将帅浴血抗日记》等56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