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江西永丰聚和堂研究

2018-09-10李伟明马涛

炎黄地理 2018年5期
关键词:俚语宗族教化

李伟明 马涛

明代后期泰州学派代表人物之一的何心隐,曾于1553年在其家乡江西吉安府永丰县(今江西省吉安市永丰县)以“合族”为目的,创立宗族性组织聚和堂。余英时将聚和堂与何心隐作为研究明清儒学思想基调的具体案例做出考察,认为其“证明了儒者有意向民间社会开辟活动的领域。”左东岭则将聚和堂视为“泰州学派推行其心学思想的一种社会试验”,认为“此对于农民的教育与生存有一定的好处。”宣朝庆指出聚和堂的实践活动,体现了“中国知识分子的实践品格”。吴雁南将聚和堂的集资行为视作“明末清初第四次乌托邦高潮”中的“乌托邦实验”。董四代、贾乾初认为,聚和堂实行平等生活,“带有明显的乌托邦倾向”。

聚和堂建于 1553 年,终于 1559 年,存在时间有六年。《聚和率养谕族俚语》写道:“癸丑正月,合族始聚以和。”嘉靖三十八年,永丰县征“皇木银两”,何心隐写信讥诮县令表示不满,结果“令怒,诬之当道,下狱中”,聚和堂就此终结。聚和堂明显带有继承泰州学派传统,改造社会的理想意图。例如泰州学派祖师王艮就曾有均分草荡,改造贫富不均,倾轧争夺草荡之举。而其师颜钧受“民胞物与”思想影响,在家乡江西永新建立“粹和会”,集老壮男女近七百人,讲耕读孝弟之学。而“聚和堂”的“聚”通“萃”,“堂”通“会”,模仿乃师改造社会的理想甚是明显。

1 作为乌托邦的聚和堂

“聚和堂”被称为十六世纪空想社会主义乌托邦。为了改变世风日下,宗族疏远的状况,何心隐建聚和堂教化宗族。他在聚和堂旁边建一个学堂。聘请名师教导全族青少年。这个学堂颇有特色,所有学生都住在学堂内过着集体生活。家里有事,可以请假。每家除了给子弟送饭外,不能送果品玩好。十年之后,学生“不论贫富,其冠婚衣食,皆在祠内酌处”,婚礼要在学校的祠堂内举行,一样仪式。除了办学堂之外,在经济诸方面也进行合作。“凡冠婚丧祭,以迨孤独鳏寡失所者…彬彬然礼教信义之风…一方之三代矣。”由专人计算国赋,按亩分摊,统一上缴。失去依靠的人,都根据义的原则处理,几年后,这里可以称得上“一方之三代”。

2 作为宗族组织的聚和堂

聚和堂是宗族教化组织形式,也即是集政治、经济与文化于一体的教化组织形式,是何心隐试图实现其大同社会理想的第一步。因此其结构颇似于政教合一组织。何心隐在《聚和率养谕族俚语》中写道:“知其赐之难报也…故另设一十二人总管粮于四季,二十四人分催粮于八节,七十二人各征粮于各候。各候完讫…类付于四季之所管者…以达于率教。教之不改,然后呈于官司,俾各由渐而化,同乐于尽分以报君上之赐也。”

聚和堂还有经济行政功能。它既模仿了官学的结构模式,又参考了政府的结构组织,从而使聚和堂既具有教育教化的功能,承担着一部分行政职能。地方学校如县学则设有教谕、训导,教谕职掌教导生员及文庙祭祀,训导则辅佐之。而地方行政管理如县一般依靠知县、县丞和主簿,知县掌一县之政事,县丞和主簿分掌粮马、巡捕。在聚和堂中,率教的责任相当于教谕,辅教、维教则相当于训导,率养的责任相当于知县,而辅养、维养则相当于县丞或主簿。也就是说聚和堂由教、养两部分组成,教负责对宗族实行教化,以兴礼义之风;养则主要是负责聚和堂的经济事务,保障聚和堂的公正平等。

3 聚和堂的管理

何心隐对聚和堂的管理非常重视。设置聚和堂的目的主要有四,一为防止刁民勾结官府把朝廷所征之赋税和劳役转加于他人,致使兄弟相残相戕;二为原来的上中下三馆齐聚于聚和堂,防止子弟原来各居各馆时只知原馆之亲的弊端;三为子弟齐聚于聚和堂便于管理,也能达到其教化英才的目的;四为通过聚和堂试验,实现其心中大同社会的理想。

4 结语

今天農村宗族聚居现象仍然十分普遍,宗族和谐依旧是个不可忽视的问题。如何让宗族人员相亲相爱,实现聚和,何心隐的一些做法仍然值得我们思考。他建“聚和堂”使子弟相亲相爱;注重对鳏寡之人的照顾,扶贫扶困。这些做法和精神对于我们今天加强农村的文化建设以及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启示意义。社会的安定重在根本,重在基层的安定,注重对农村的宗族教化,实现农村的和谐对国家稳定具有本固邦宁的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余英时.现代儒学的回顾与展望──从明清思想基调的转换看儒学的现代发展[J].中国文化,1995,(01):1-25.

[2] 左东岭.狂侠精神与泰州传统[J].孔子研究,2001,(03):104-112.

[3] 宣朝庆.平民儒学与乡村建设——以明代泰州学派为中心的分析[J].孔子研究,2007,(03):79-84.

[4] 吴雁南.中国古代乌托邦与近代社会主义空想[J].学术研究,1992,(03):66-70.

[5] 董四代,贾乾初.从歌颂古代到追求未来——中国早期启蒙与近代社会主义思潮略论[J].江西社会科学,2004,(01):130-135.

[6] 何心隐.聚和率教谕族俚语[A].容肇祖整理,何心隐著.何心隐集[M].北京:中华书局.1960:70.

[7] (清)黄宗羲著;沈芝盈点校.明儒学案[M].北京:中华书局.1985:704.

[8] 吴雁南.中国古代乌托邦与近代社会主义空想[J].学术研究,1992,(03):66-70.

[9] 邹元标.梁夫山传[A].容肇祖整理,何心隐著.何心隐集[M].北京:中华书局,1960:120.

[10] 何心隐.聚和率教谕族俚语[A].容肇祖整理,何心隐著.何心隐集[M].北京:中华书局.1960:68-69.

作者简介:

李伟明(1993-),男,汉族,湖北黄石人,中南民族大学硕士生,主要从事中国思想文化史研究;马涛(1991-),男,回族,甘肃白银人,中南民族大学硕士生,主要从事中国思想文化史研究。

猜你喜欢

俚语宗族教化
乘教化之风,行自主之路
儒家“礼乐教化”与新时代设计人才培养
秋夜
课堂重地,俚语免入?
代际分化与“俱乐部式宗族”的形成
学习英语俚语的四大理由
50个关于午夜狂欢的俚语表达
不走绝路
清代宗族祖坟述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