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纳雍总溪河旅游

2018-09-10张进秦宇马吉艳李发祥欧利涛

度假旅游 2018年5期
关键词:旅游资源问题

张进 秦宇 马吉艳 李发祥 欧利涛

摘要:纳雍总溪河旅游资源丰富、山清水秀;民族特色鲜明、人文优美;河旅游市场广阔,开发潜力十分巨大。发展纳雍总溪河旅游业对加快纳雍维新经济发展的一项重要决策,既符合纳雍政府的大政策又符合贵州大旅游的思路。最近几年,纳雍总溪河旅游业虽然得到一定的发展,但要说与贵州大部分地区相比差距。同时,总溪河旅游业发展中还存在着许多尚未解决的问题,集中体现为观光与休闲旅游复合不到位,旅游因素单调。因而制约着纳雍总溪河旅游业的发展。

关键词:总溪河;旅游资源;问题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7517(2018)05-0054-02

1.发展情况

1997年,纳雍县旅游局组建旅游开发公司,先后投入资金近百万元。购买了橡皮筏、救生衣、打气泵、中巴车等,修建了码头、栈道等,对景区进行了宣传、推介,征拨了30余亩土地等对该景区进行了初步开发。但由于投资有限,对游客的食、住、购、等设施未能很好解决常遭游客抱怨。

2 总溪河旅游业的发展对维新经济发展的影响

大旅游成为贵州经济命脉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贵州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2.1促进了纳雍维新经济的发展。

纳雍发展大旅游是最明显的经济作用之一。它既可以增加维新的经济收入,带动和促进维新相关行业的发展。同时,旅游者对旅游纪念品、农副产品和手工艺品的购买需求,带动民族工业、艺术等行业的发展;同时还带动了维新总溪河及纳雍商业、交通业和服务性行业的蓬勃发展。

2.2带动了维新农民脱贫致富

维新总溪河地区旅游资源丰富,是重要的旅游场所,生态旅游的发展将会起到“扶贫富农”的作用。2016年纳雍实现旅游收入27.15亿元,同比增长42.2%。同时,2016年纳雍县旅游从业人数14686人,其中贫困人口5182人,占旅游從业人数35.29% ,进而带动农民脱贫致富。

2.3总溪河旅游促进了少数民族文化传承和发展

总溪河旅游的开发是文化交流的重要载体和桥梁,人们通过旅游欣赏苗族的芦笙、滚山珠;穿青人的摊戏进而使得纳雍少数民族文化得到传承和发展。

3 纳雍总溪河旅游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3.1旅游产业结构不合理

近年来,纳雍总溪河旅游的兴起,维新宾馆业蓬勃发展,但是宾馆档次过低且没有相关娱乐、养生设施,从而造成这种情况。终其原因是旅游产业各方面发展的不协调、不合理,没有实现旅游产业从数量到质量的转变。如高档品牌饭店较少,没有国际连锁酒店;娱乐设施不完善,大型旅游演艺缺乏;水上旅游设施和项目缺乏;没有实力雄厚的旅行社。

3.2纳雍总溪河旅游产品比较单一化

山水观光游是贵州大旅游产品,影响了部分客源。随着贵州省大旅游的发展,旅游者对旅游需求的多样化和个性化日益突显,这就决定了纳雍总溪河旅游产品应朝着多样化的方向发展。可是,现在纳雍总溪河仍以自然、文化观光型产品为主,休闲、体验类型产品较少,从而制约纳雍总溪河旅游业快速发展。尽管现在已经推出了一系列的休闲观光游,但还没有做大。

4.解决问题的研究

4.1 整合多种旅游资源

现在,纳雍维新总溪河大力发展种植玛瑙红樱桃,养殖蜂蜜等产业。同时具有苗族、白族、穿青人等少数民族。因此,打造一个具有多样化的绿色旅游小镇。也就是人们可以进行有漂流;欣赏樱花、芦笙、苗族滚山珠;进行玛瑙红樱桃实地采摘等具有民族风情、山水风光、休闲娱乐、科学养生等多种旅游特色小镇。

4.2乡村旅游融合发展

在纳雍维新,不仅只有总溪河这个景点。农村也存在许多田园美景,因此在进行总溪河特色旅游的同时,我们可以将的乡村景色与当地民俗和农事活动结合起来融合发展。让游客们在感受总溪河特色景观后,可以进行乡村观光旅游,身临其境的了解乡村民俗文化,体验乡村旅游风情。

4.3进行宣传推介旅游品牌

在旅游媒体,公众号等进行旅游宣传提高全国人民对纳雍对维新总溪河旅游的认识、加强民族文化旅游推广、突出体现纳雍旅游特色。让四方的朋友到我们大美贵州,神奇纳雍游来感受这天然美景、传奇的文化。

5 结语

随着国家的快速发展,贵州大旅游受到各级政府的重视。因此贵州把旅游业作为经济支柱产业来发展。虽然纳雍旅游业发展起步比较晚,但是纳雍旅游资源发展潜力很大,特别是总溪河旅游。因此,纳雍总溪河旅游应走旅游、文化、生态“三位一体”的道路,利用丰富的旅游资源、独特民族文化、良好的生态环境,大力发展当今社会需求的旅游观光、休闲度假、文化体验、等多元化组合旅游,将纳雍总溪河打造成为一个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旅游休闲度假胜地。

参考文献:

[1] 徐万邦,祁庆富.中国少数民族文化通论[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1996:24-25.

[2] 刘晖. “摩梭人文化保护区”质疑——论少数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保护与开发[J].旅游学刊,2001,(5):28.

[3] 谢彦君.基础旅游学[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1:49.

[4] 王德刚,史云.传承与变异传统文化对旅游开发的应答[J].旅游科学2006,(4):4.

[5] 李天元.旅游学[M].2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3.

猜你喜欢

旅游资源问题
基于SWOT分析下的十堰市旅游资源整合探究
关于安徽寿县旅游投资的SWOT分析
经济型苏州古城旅游产品策划初探
避开“问题”银行股
辽宁锦州旅游资源评价及旅游品牌定位
演员出“问题”,电影怎么办(聊天室)
韩媒称中俄冷对朝鲜“问题”货船
“问题”干部“回炉”再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