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革命老区红色基因传承与开发研究

2018-09-10李伟红

度假旅游 2018年6期
关键词:革命老区红色基因开发

李伟红

摘要:革命老區作为中国革命的摇篮在战争年代保护和发展了党的革命斗争事业,也在老区人民与党的共同奋斗中实现了水乳交融,形成了深植于骨髓的红色基因。传承与开发革命老区红色基因不仅是对伟大中国革命理念与信仰的弘扬,也是将已经成为民族传统文化的继承发扬的必需,更是以红色基因助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一大动力。因此,传承与开发革命老区红色基因需要首先做好顶层设计,再借助包括非遗保护等全球性文化保护活动的潮流,并以活态化传承实现对红色基因的文化内涵保护,同时利用先进技术实现传承与开发的优质和高效。

关键词:革命老区;红色基因;传承;开发

中图分类号:F0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7517(2018)06-0053-03

早在2016年,随着习近平在安徽金寨视察时讲话的传播,“沿着革命前辈的足迹继续前行,把红色江山世世代代传下去”让革命老区红色基因传承再次成为全国热议的焦点。不久后的“十九大”上,包括“加强军队党的建设,开展‘传承红色基因、担当强军重任主题教育”和“加大力度支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加快发展”更让革命老区红色基因传承与开发上升到了核心战略的新高度,成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不容忽视的关键部分之一。

1 革命老区红色基因传承与开发的重要性

革命老区与红色基因都是中国革命战争年代中党的长期奋斗锤炼与凝聚而成的物质成果与精神财富,体现着我党于残酷斗争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先进思想路线、优秀革命本质、光荣的传统与优良的作风。革命老区在漫长的历史时期不仅成为保护和养育中国革命的摇篮和基地,也成为革命星星之火形成燎原之势的起始之地。

不仅如此,随着老区人民群众与党和军队共同的战斗与生活,老区人民无论日常劳作、世俗生活还是思想意识、精神追求都逐渐形成了与众不同、独树一帜的革命性,也就是深入骨髓的红色基因,使得革命老区具有了其他任何地方都难以企及的红色文化氛围。

正是革命老区红色基因的坚不可摧,这里的红色文化不再受到时间推移或空间变化的影响,而具有了足够固化与内化的特性,成了既依托于客观物质之中,但又充分超越客观物质之上的意识形态的凝结。革命老区红色基因烘托而成的红色文化不仅表现在星罗棋布的革命遗址、遗存、博物馆、纪念馆或各类革命文化产物,也体现在深刻作用于老区人民思想意识深处的革命精神、价值信仰与时代精神。这样的物质与精神的双重体现已经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指引方向,也成为新时期中国继续开展革命与现代化建设的内在精神动力、智力与灵魂的支撑。

因此,传承与开发革命老区红色基因最显著的作用就在于其有助于以绵绵不绝的思想内涵始终体现中国革命和人民群众的理想追求与坚定信念,而且以更加具象化、感性化的形式与“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新时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了彼此呼应、一脉相承。

其次,由于长期共同斗争和生活,党和老区人民群众早已水乳交融不同彼此,革命老区红色基因形成的红色文化氛围早已不局限于共产党人的革命信仰与斗争实践,而是深刻融入了民族区域文化特色。革命老区红色基因已经成为不同地方民族文化密不可分的核心组成部分,成了整个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与瑰宝。老区人民的日常生活、劳作甚至休闲娱乐无不渗透着革命的影响力,而这一区域浓郁的红色文化更成为团结中心、辐射周边的强大民族向心力、凝聚力。传承与开发革命老区红色基因就是在传承和开发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文化,是保护和发展文化多样性必不可少的核心手段。

更多重要的是,随着多元文化的进入,新时期的中国社会正越来越受到多元思想的深刻影响。尤其是对年轻一代而言,来自西方的享乐主义、物质主义、金钱至上主义等非主流思潮正在对传统思想不断形成冲击,甚至造成不少年轻国民理想动摇、信念缺失。传承与开发革命老区红色基因正是对抗非主流的强大力量,不仅能够正本清源增强民族认同感,而且有助于引导青年人群在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方面回归正确轨道。而这也是培养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符合现实客观需求合格接班人的重要举措。

2 革命老区红色基因传承与开发的主要原则

2.1 整体性

作为形成红色文化的主要元素,革命老区红色基因的传承与开发不仅离不开包括革命遗址、遗存、博物馆、纪念馆在内的客观实物,更不能缺少最根本的承载主体——人。因此,区域内的物与人都需要进行整体性、系统性的传承和开发,要尽全力避免出现分散式、碎片化问题,避免割裂人、物、环境之间密切的关联关系而出现“孤岛式”的革命老区遗址或遗存保护、传承或开发。

只有确保人、物、环境始终以整体形式存在,革命老区红色基因才更有可能以典型的、显著的红色区域文化面貌展现在世人面前,才能以文化的影响力、凝聚力、同化性形成对内、对外的感染作用,也才能据此达到传承和开发革命老区红色基因的根本目标。

2.2 文化性

随着城镇化建设进程的持续推进,现代化生产生活方式不断普及与深入城市与乡村的各个角落,越来越多城镇人口正在不由自主地被裹挟着进入快节奏、后工业化的时代漩涡。曾经在战争年代掀起的轰轰烈烈的革命浪潮及其在各阶层、行业人群思想意识深层形成的观念冲击都已成为历史,甚至不断在时间的磨蚀中淡化或消退,理想与信念的明确性和引导力量也正在物质追逐的过程里被消耗。而这也正是新时期中国社会各类人群深感困惑与无助的根本性原因之一。之所以出现这样的问题,根本原因正是革命文化的淡化,是由于客观环境的改变逐渐抹掉曾经深刻的历史痕迹,连带造成人们精神和思想记忆的模糊。

因此,传承与开发革命老区红色基因又一原则就是坚持文化性,要将革命老区打造成保有足够浓郁红色文化氛围的根据地。要借助包括历史遗迹与人在内的一切载体突出红色基因及其文化性的特色。即便需要借助现代化的传承和开发手段,也需要在客观手段基础之上还原并强调文化的本源。

2.3 体验性

无论是基因还是文化,要实现其对人的影响力,仅仅依靠看或听远远不够。因为仅凭视觉或听觉的感受将始终存在二元对立,在人和观察对象之间形成一层看不见的隔膜。因此,要实现传承与开发革命老区红色基因,就必须全面调动包括人类一切感官在内的所有感受元素,通过眼、耳、口、鼻、手、脚、身体在内的全部体验和感知红色基因及其所影响的一切。

因此,革命老区红色基因传承与开发还需秉承的原则就是体验性,要让前来参观的人融入老区人民群众日常生活劳作的每个细节。特别需要来访者亲自动手去触摸、操作、行走,最终通过身体力行,让停留在宣传材料、客观实物或文物层面的红色基因得以内化于心,帮助来访者的精神、意识、思想与老区革命环境、红色文化产生更加密切的交集与互动。

3 革命老区红色基因传承与开发的策略

3.1 持续加大投入、完善制度建设

战争年代我党执行的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战略决定了遍布全国各地的革命老区绝大多数都位于相对偏僻、落后的乡村或山区。即便是改革开放四十年来,这些地区也往往因为不便的交通、陈旧的生产生活方式等而在物质收入方面难以赶上全国平均水平。因此,要实现革命老区红色基因的传承和开发,就需要持续加大投入、完善制度建设。

在这些方面,已经有不少革命老区开始了具有区域特色的个性化道路探索。比如,在战争年代,浙东抗日根据地就创办过学校、医院、报纸以及印刷厂等,积极发展文教卫事业及推动敌后抗战行动积极发展。而现在宁波市下辖的四明山也逐渐成了浙东抗日“心脏”地区,在此留下了数不清的红色记忆集群。

近年来,宁波市为了做好革命老区红色基因的传承与发展,先后通过余姚市文广局(旅游局)的财政拨款给予大量革命遗址、遗存等进行了分批、分期的修缮与维护,以使老区的红色基因得以逐步恢复革命年代的原型、原貌。同时,余姚市文广局(旅游局)也形成了老区革命遗址(遗存)的专项保护基金制度,每年划拨给主要遗址单位、核心遗址项目等一定的财政经费,以政府全款划拨的方面进行全方位的维护与管理。最近五年时间中,余姚市累计用于老区革命遗址、遗存的專项维护经费金额总数已近五千万元,取得了良好的维护和管理效果。在遗址、遗存的修缮行动中,当地管理部门本着修旧如旧原则,积极听取包括历史学家、文保机构、抗战老干部、老战士等众多机构、个人的意见与建议,对革命遗址、遗存进行了最大程度的还原性保护与维修,基本实现了红色基因的历史性还原。

除了对客观实物的全力修缮和维护,余姚市还不断建立健全口述历史资料的收集与保护制度。近年来,当地每年都会组织包括文广局与文保单位在内的各机构、组织开展走访工作,对依然健在的新四军老干部、老战士进行集中式的记录拍摄,通过亲历者的讲述不断收集和整理革命史料。同时,还与一些历史研究团体、个人历史学者等积极合作,从而不断夯实余姚革命老区红色基因的根基。

3.2 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相结合

关于文化遗产保护,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以下简称《公约》)中就有明确的阐述,保护对象囊括了“被各类组织、团体或有时为个体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表演、实践、表现形式、技能、知识和与之相关的实物、工具、工艺品和文化场所,即各族人民世代传承并且与人民群众生产或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如表演艺术、民俗活动、传统知识和技能,以及与之相关的实物、器具、手工制品等)和文化空间。”

而在漫长的革命战争年代中,革命老区的基层人民群众与党和军队早已融为一体不分彼此,无论是生产生活还是各类劳作与文娱活动都已充分渗透了红色基因。因此,在这一片热土之上的表演、实践、表现形式、技能、知识、实物、工具、工艺品、文化场所都已既是红色基因的组成,同时也是具有珍贵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需要重点保护的对象。因此,《公约》这一国际通用性的规定制度完全适用于对革命老区红色基因的保护、传承和开发。

基于对非遗保护及老区红色基因传承与开发的双重目的,革命老区应当从建立健全地方性保护政策或法规、开展革命老区红色基因非遗讲堂、实现老区红色基因与非遗项目市场化发展等众多途径不断创新革命老区红色基因的传承和开发活动。

3.3 开展活态化传承与开发

在近年来对于各类文化的保护活动中,“活态化”正在成为流行的热点和焦点。所谓“活态化”保护就是让与保护对象共生的客观或主观因素不被割裂,同时能够维持相对积极、主动、活跃的生存状态,以此实现保护对象和保护行为的可持续。

革命老区作为红色基因的载体兼有悠久的民族和地区文化属性,尤其需要以活态化实现可持续的传承与开发,在这一点上,余姚和丽水都摸索出了属于各自的特色化道路。

比如在余姚浙东(四明山)抗日根据地旧址群景区,就根据所拥有的红色遗迹,借助油画、多媒体等形式从同角度展现红色基因,还通过互动游戏、场景还原等多种形式和手段使静态的革命遗址、遗存有了现代化的生命活力。前来参观游览者既可以获得立体化的观感,又能实现与展示对象的互动交流。

同时,余姚还采取“红+绿”方式创新老区红色基因的传承和开发,即实现红色革命旅游与绿色低碳旅游相结合,推动革命遗址、遗存在新时期转型为生态走廊、文化客厅。宁波市余姚市文广局(旅游局)副局长何建军就表示“余姚具有丰富的山水资源,以红色旅游为龙头,因地制宜开发休闲游、生态游等多种旅游项目,能有效地带动革命老区的经济发展。”

而在丽水,随着中共丽水市委三届十三次全会“用好丽水革命老区‘红色基因优势资源,汲取‘红色营养,建立一批干部教育培训现场教学基地”战略发展方向的提出,当地市委组织部、党史研究室、党校三家单位的领导、专家则组成了“红色基因”党性教育基地调研组,对全市所辖各类“红色基因”资源开展专题调研。而调研活动既是为了制定全市“红色基因”党性教育基地建设标准,也是为了开展全市“红色基因”党性教育基地评选活动。调研的目标则是为了推动丽水“红色基因”党性教育基地走在全省前列。

作为丽水红色基因、革命遗址、遗存最为集中的地区,丽水遂昌境内的革命遗址、遗存数量超过一百十二处,正在成为革命老区红色基因活态化传承与开发的热点和焦点。从2013年起,遂昌下辖红色古镇王村口一处就陆续接待了包括省、市、县中青班、各类干部培训班超过八十个、近五千人,同时接待全国各地开展红色旅游的群众则有二十余万人/次。

3.4 充分利用技术的先进性扩大宣传影响力

信息时代大背景下,技术正在成为助推革命老区红色基因宣传推广、传承开发的一大助力。充分利用技术的先进性扩大宣传影响力已经成为决定老区实现新生的核心因素之一。

比如,青田市万山乡万山村“五月万山红”红色旅游项目就是当地通过网络进行的革命老区红色基因宣传推广、传承开发的一项网红旅游热点。从2018年5月5日开始,青田县境内十余家机构和组织先后在万山村举办“五月万山红”革命传统主题教育暨系列农事体验活动。当地推出了主题为“传承红色基因,创新绿色发展”革命老区红色旅游项目,通过深入挖掘老区红色基因的丰富革命资源,结合“农旅融合”的潮流形式,践行“绿色发展”宏观战略,目的既有打造丽水市党性教育示范基地,又有實施乡村振兴、解决好“三农”问题及同时兼顾老区红色基因传承开发的多项宗旨。

4 结束语

作为中国革命最坚固的根据地,革命老区支撑了战争年代党与中国革命事业的发展,并在漫长的斗争年代中逐步形成了血浓于水的红色基因。进入新时代后,革命老区红色基因则因其强烈的价值引导力、浓郁的红色文化氛围而成为助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塑造的主力阵地之一。因此,传承与开发革命老区红色基因需要秉承整体性、文化性与体验性等主要原则,并结合制度供给开展更富生命力的活态化传承,并应结合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时代潮流促进革命老区红色基因传承与开发上升到更高程度,且应充分利用技术的先进性不断扩大对传承与开发工作的宣传和影响力。如此,则革命老区红色基因不仅可以在时代的发展变化中历久弥新,而且其传承将实现更大程度的个性化、创新化与优质化,同时,对革命老区红色基因的开发也将更具区域特色,将与“加大力度支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加快发展”的战略决策相辅相成,更将在“两个一百年”发展目标的指引和推动下实现传承与开发行动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世君.试论我国文化创意产业法律保护体系之构建[J].法学杂志,2016(1): 19-20.

[2] 陶亚萍.关于南京民间艺术文化产业创新发展探析[J].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2016(4): 121-124.

[3] 胡芳,籍凤英,蒋柠.自治区标准化院承担制定“三少”民族服饰地方标准项目纪实[J].内蒙古日报;2016(6): 7-8.

[4] 孙向裕,郑耀星.福建传统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标准化保护研究[J].海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6, 28(2):13-14.

[5] 王丹.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英山缠花艺术的传承与创新研究[J].美与时代:城市版,2016(3): 27-28.

[6] 崔彦彬.李慧.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文化产业角度谈民间艺术的发展[J].河北学刊,2016(3): 205-207.

猜你喜欢

革命老区红色基因开发
论思想政治教育在培育大学生成为红色基因传承者中的作用
从陕甘宁边区到解放前甘肃老区的扶贫工作回顾
红色基因融入精准扶贫工作的价值研究
革命老区红色旅游发展策略
在线投稿与编辑系统的设计与开发
遵义红色旅游开发对策研究
基于J2EE和Ionic的ITer学习APP设计与开发
单片机在电子技术中的应用和开发
青年怎样传承长征红色基因
浅析“精准扶贫”下革命老区电子商务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