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考试信息化管理在中医内科学中的应用效果研究

2018-09-10林勇黄中区锏

医学食疗与健康 2018年3期
关键词:应用效果

林勇 黄中 区锏

【摘要】本课题项目改革目标是将中医内科学(高职)课程考试管理全称信息化,包括考前考务管理信息化、考中考务管理信息化、考后管理信息化,最终达到以下目标:一是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自觉性,考生在规定的时间内根据自身学习状况选定考试时间,全面推行考前考试预约制度;二是提高课程考务管理效率,通过信息化渠道,高效实施中医内科学课程考务管理,形成课程的标准化考核评价体系。

【关键词】考试信息化;中医内科学;应用效果

【中图分类号】R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5249( 2018) 03-015-02

一、引言

中医内科学(高职)既是中医高等职业教育的一门主干临床类课程,又是学习和研究中医其它临床学科的基础,中医内科学(高职)课程的考核和评定方式改革将是新一轮中医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工作的重大改革。

中医内科学(高职)课程的理论知识完整考核评价内容包括:一是中医内科疾病的专业基础理论的考核;二是常见主要病证的基本知识的考核;三是常见主要病证的辨证论治规律的考核【1】。中医内科学(高职)课程知识点的考核是“医理融通”教学的终末性评价,目前国内高等职业中医药院校对中医内科学(高职)课程的考核方式大多仍是采用传统的纸质媒介进行,教学管理部门对课程考评管理从考前管理、考中管理、考后管理的整个过程仍大多采用被动的人工方式,此种人工考试管理方式受制于考试科目、考试方式、考试人数、试卷评分、分数汇总、成绩分析、质量评价等各项因素,损耗大量的人力和时间成本,往往也容易出错和遗漏,付出的管理成本较大【2】。因此中医内科学(高职)课程考核评价的成本管控成为了亟需研究解決的重大问题,而关键的突破点之一在考务管理此关节。

二、考试信息化管理内容

(一)建立中医内科学(高职)课程考试的信息化管理系统

依托在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网络教学中心”建设的网络考学考试系统,建立中医内科学(高职)课程考试的信息化管理系统:一是考前考务管理,允许考生自主选择考试时间,且要求在规定的时间参与中医内科学(高职)课程考试,确认考生一考试科目一考试时间一考场信息后导出考生准考证,此阶段主要是研究信息化条件下的规范化报考程序;二是考中考务管理,考试方式是人机对话考试,考生进入标准化考场后,凭身份证信息随机获取考场座次,就座后正式开考前、考试结束时均由计算机自动抓拍考生个人头像,考试过程中计算机随机再次捕抓个人头像1—2次,普通考场由考务中心从中医内科学(高职)题库中抽题自由组A、B双卷,考试左右学生的试卷有区别,此阶段主要是研究信息化条件下的规范化考试程序;三是考后管理,人机对话自动评卷和答题卡网上评卷,得到中医内科学(高职)课程考试数据分析报告,此阶段主要是研究信息化条件下课程考试成绩数据的结构化分析。

(二)规范信息化条件下的中医内科学(高职)课程考试管理

在遵循广西中医药大学相关考务管理制度的前提下,规范中医内科学(高职)考试安排管理程序,包括考试安排、考场监督、试卷管理和成绩评价等,每次考试从考试试卷的命题到考试成绩的统计为完整流程,由专业人员监督完成。每个流程中具体的步骤建立起完善的命题制度、考场巡查监督制度、考场秩序维持规则讲解制度、试卷复查制度及考试教育分离制度等。

(三)规范信息化条件下中医内科学(高职)课程考试的程序

制定一套具有科学性、适用性和可操作性的中医内科学(高职)课程考试程序。一是课程多样化的考试方式:根据选取的内容和课程的不同采取不同的考试方法,如见习临床思维评分、课堂口试考评、理论知识点考试评分等不同形式。二是课程考试层次:分三种考试层次,包括月考、期中考、期末考,对成绩不合格或有事者实行补考或缓考。三是考试次数和时间:正考:学期中进行期中考试,学期末进行期末考试,补考:对成绩不合格者在下学期开学第二周进行补考,重修:对补考不及格的在重修中医内科学(高职)课程后给予一次补考机会。

(四)规范信息化条件下中医内科学(高职)课程考试的考场管理

完善相关规章制度,对监考老师给予岗位培训,树立起老师认真负责的观念。向学生宣传考试纪律和规则,组织学生和老师学习规章制度,明确责任,加强考风建设。

考场安排:人机对话考试实行标准化考场,即每30人一个考场,每个考场配备两名监考老师。若考场人数超过三十人,每增加十人配备一名监考老师,考场最大考生量不得超过60人。参加考试的学生必须配备学生证、身份证、准考证等有效证件,进入考场前进行严格的检测,防止电子设备或作弊工具等带入考场。考场全部装有无线电屏蔽设备和监控设备,定时对考生进行抽样检测。若发现考生有作弊行为,一经查出取消考试资格,以违纪论处。

三、方法

(一)实施方式

考试信息化管理贯彻“先抓硬件、软件跟进、立足培训、强化管理、形成特色”的管理方式。先从条件建设着手,依托第一临床医学院“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网络教学中心”建设的网络考学考试系统硬件条件,着手搭建中医内科学(高职)课程考试管理的信息化平台和课程的专业基础理论、主要病证的基本知识、主要病证的辨证论治规律的考核试题库建设;然后开展师生熟悉课程考试平台使用的培训和练习,制定和完善信息化条件下的各种考务管理制度并付诸实施,最终实现中医内科学(高职)课程考务信息化管理。

具体内容:①硬件设施:建立多间网络机房,能够对50-100名学生进行中医内科学考试;②软件设施:录入学生的姓名、年级、班次、学号等,依据计算机进行考场编排、打印学生名单;建立中医内科学题库,通过组卷软件并根据主考人的要求生产出试卷,包括章节、题型、题目数量、各级知识所占比例、考试时间、赋分标准等,要求任意两卷相同题的数量小于50%;输入学生学号调出试卷,客观题采用A、B、C、D四个选项,主观题需要学生输入汉字进行作答,到达规定时间时,计算机终止考试;考试结束后若全为客观题则提交答案后即可看到结果,若出现主观题阅卷老师根据参考答案进行评分。

(二)技术路线推进方式

四、考试信息化管理的意义

(一)突破传统中医内科学(高职)课程考核评价单一方式,通过信息化考务管理形成多元化的课程考核评价标准

傳统的中医内科学(高职)课程考核主要是“理论知识和思辨能力”一体化的传统纸质考试,这种方式不利于对课程中需要学生掌握的常见主要病证的辨证论治规律的考核评价。本项目通过课程考试信息化管理,可对常见主要病证的辨证论治规律的考核评价全程实施无纸化的人机对话测试,由计算机通过图片、动画、视频等形式更形象、完整的展示病证各项特征,让学生在考试过程中能模拟临床辨证施治全过程,达到考评更客观化、标准化;且对课程理论知识的考核可实施无纸化人机对话考试和纸质标准化答题卡考试,推进课程考核评价多元化,逐步打造有我校特色的多元化中医临床课程考核评价标准【3】。

(二)有利于促进教考分离制度的实施,促进考生自主性学习和考试。

考教分离是检查老师教育成果和学生学习成果的一种重要方式。通过考教分离督促老师在考试大纲方面进行深入研究,做到依纲施教,认真分析学科特点,寻找合适教学方法。同时督促学生认真学习,通过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促进学生扎实掌握基本专业知识技能,学生通过依靠高质量题库巩固学习的指示,防止老师在命题前因时间紧张出现命题质量不高、命题效率低下等问题。通过推行中医内科学(高职)课程考试信息化管理,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自觉性,全面掌握学科专业知识,促进教师业务水平不断提高,另外试题库的建立,保证考试科学化、标准化、规范化,保证考试成绩的可靠性,提高教与学的效果【4】。

(三)有利于提高考务管理工作的效率,形成科学、客观的课程质量分析。

课程考试信息化管理通过计算机操作代替人工操作,减少了工作中的失误,提高工作效率。考试信息化改善传统考试内容,改善考试方式,同时克服了传统考试中的诸多弊端。考试信息化不仅改变了人们固有的思维方式,同时大幅度提高了考试的质量和效率,考试变得更为公平和公正,而且每次考试都可以快速统计、分析考试得出的各类数据,形成科学、客观的课程质量数据分析。

参考文献:

【1】琼珍.教育考试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考试周刊,2017,(2):3.

【2】姜钢.教育考试信息化面临的挑战和任务【J】中国考试,2017,(6):1-5.

【3】杨瀚涛.高校信息化发展中的考试信息化探索【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4,(17):103-104

【4】齐琦.教育考试信息化建设与发展研究【J】青年与社会,2013,(14):105

猜你喜欢

应用效果
体验式教学法在小学品德与生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任务驱动教学法在C 语言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手术中个性化心理护理在原发性青光眼患者中的应用
健脾扶正汤在晚期胃癌治疗中的应用
化疗联合CIK细胞治疗卵巢癌的临床观察
负压封闭引流技术治疗四肢创伤复杂创面的临床应用分析